顧雪梅
【關鍵詞】統一命題;
中考語文;
文學類文本閱讀
目前,全國各地中考有的是省級統一命題,如安徽、江西、山西、河南、福建等,有的是省內各市自行命題,如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督逃哭k公廳關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要研究提出加快推進省級統一命題的工作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到2024 年實現中考省級統一命題?!保?]中考省級統一命題的時代即將來臨,對于分市命題的考區來說,要在研究各地試題的基礎上,關注全省的命題走向,以此來指導畢業班的教學和復習。本文以江蘇、浙江兩省六個省轄市2022年中考卷為例,分析現有試題的命制經驗,包括多年積淀的常規試題和卓有成效的創新試題;
在此基礎上,對省級統一命題提出一些建議。
中考試卷的板塊主要有積累運用(30 分)、閱讀理解(60分)和寫作(60分)三部分。積累運用板塊創設虛擬情境,設置閱讀任務,檢測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和運用能力,在試題設置方面具有較大的創意空間;
寫作命題可討論的話題更多,限于篇幅,這兩部分內容暫不討論。本文主要討論閱讀理解板塊中的文學類文本閱讀。古詩文和現代文中的非文學類文本閱讀題的題型相對穩定,本文也不涉及。
一、文學作品閱讀題的選材分析及建議
2022 年中考部分試卷文學作品閱讀題選材的有關情況如下。
蘇州卷選文為《安徒生博物館》,作者是著名散文家趙麗宏,選自2015年5月18日《人民政協報》。揚州卷選文為《將來之花園》(節選),作者是詩人、散文作家汗漫,選自《黃河文學》2021年第2/3期合刊。連云港卷選文為《當家園只剩下一個籍貫》,作者是《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選自長江文藝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無法返回的生活》。杭州卷選文為《夏天奔跑的聲音》,作者是美國科幻作家雷·布拉德伯里,選自新星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雷·布拉德伯里短篇自選集》,有刪改。溫州卷選文為《在桃花峪看黃河》,作者是北京作協副**喬葉,選自“中原作家群”公眾號,有刪改。寧波卷選文為《吃鯽魚說》,作者是馮驥才,選自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世間生活》,略有刪改。以上信息表明,中考試卷選文作者多為知名作家,體裁大多為散文,少數為小說。散文類型還可以細分,有海外游記、隨筆雜感、演講詞,還有傳統的抒情散文。小說則情節相對簡單,筆墨集中,主要人物一到兩人,其他為群像或側影。試卷中的文學作品,很少選詩歌和戲劇,散文、小說為主要體裁,散文一般偏向敘事、描寫類作品。查閱省級統一命題的試卷,發現選材來源十分豐富,有1949年以前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有當下普通作者的作品。
相比于教材選文的經典性,命題的選文更偏向那些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文本,即文本反映的內容接近學生生活,或者學生便于理解的生活。據此,本文對統一命題卷中文學作品閱讀的選材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關于文本主題。目前所選材料的主題涉及故土家園、青春成長、世相雜說等,建議增加關注家國情懷的文本,如揚州卷選擇汗漫的《將來之花園》。該文切入點小,寫的是學生熟悉的課堂生活,刻畫了五四時期著名詩人徐玉諾的形象,主題是赤誠的詩人在20世紀40年代末對國家美好未來的殷切期盼。近年來,這類體現家國情懷、涉及革命傳統的文本,在高考試卷文學類作品閱讀選文中占比明顯加大,應該引起大家的關注。如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選用了王愿堅的《支隊政委》(紅軍指戰員“刮骨療傷”的故事),全國乙卷選用了現代著名作家蕭紅的《“九一八”致弟弟書》(日軍入侵、國難當頭時姐姐對弟弟的慰勉),新高考Ⅱ卷選用了現代作家李廣田的《到橘子林去》(“趕大車的人”為抗戰作出貢獻)。中考卷命制在選擇文本時,要對此主題有所關注,有所反映,呼應時代要求。
第二,關于文本作者。材料首選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兼顧普通作者的優秀作品。教學和復習時,文本選擇的視野要開闊,主要檢測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分析、鑒賞、評價能力,不必過分追求名家的文本。如上述2022年揚州卷選文,汗漫并非著名作家,《將來之花園》發表的也不是著名刊物,但發表后不久,就登上了2021年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還被著名的選刊《新華文摘》2021 年第19 期全文轉載。因此,建議命題者選擇作品時要以質為準,而不是只看作品著名與否。另外,部分試卷命題時為體現地方特色,有意選擇本地作者文本,如連云港卷選擇出生于連云港市東??h的當代作家徐則臣的作品,本來無可厚非;
但一份試卷中,除了文學作品閱讀,在“積累·運用”板塊還設計了一道10分題,要求考生結合徐則臣在回鄉所作的讀書報告中的觀點解決閱讀時遇到的問題,這從文本選擇的廣度上看似有不妥。
第三,關于文本的節略。文本經過縮略(概述部分情節)和大量刪節,會有損原作情節的完整性、思想情感的恰切性以及藝術表現力。命題者在設計試題時會反復閱讀原文,原文給命題者留下的整體印象會影響命題者的判斷(特別是答案的設置);
呈現在學生面前的縮略文本,即使獨立完整,其中的信息也肯定小于閱讀原文得到的信息,這對考生并不公平。內涵過淺的文本,不易設置四至五道試題;
有一定內涵的文學作品,大多有三五千字篇幅,命題時對文本進行刪節和縮略在所難免。這里建議:如果原文兩千字左右,適當刪節即可;
如果原文五六千字,甚至更長,建議選其中獨立自足的部分,選好后的那部分不作改動或盡量少改動。上例中《將來之花園》原文近萬字,分七個部分,命題者節選的僅為第一部分,這部分敘事清晰、故事完整,就是較好的節略方式。
二、文學作品閱讀題的試題分析及建議
本文將2022年中考部分試卷的文學作品閱讀題設置的有關情況按照能力點撮述如下。
第一,理解。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將“理解”的子類型分為解釋、舉例、分類、總結、推斷、比較和說明。[2]中考語文命題實踐中,對理解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解釋重要詞語和句子的含義、概括對象要點、歸類、推斷等。
考查解釋重要詞語和句子,試題如下:
安徒生的“魔盒”指的是什么?(蘇州卷)
說說第(3)段和第(4)段畫線句中“笑”的內涵。(揚州卷)
作者在明義看黃河時,為何認為自己“像兩岸的黃土一樣”?聯系上下文,闡述你的理解。(溫州卷)
預學筆記中的關鍵詞“美”“靈魂”,可否幫你深入認識黃河?結合具體內容,加以闡述。(溫州卷)
讀完本文,也許你會聯想到這些詞語:“青春活力、理解尊重、夢想追求”……請結合小說內容,圍繞一兩個詞語談談你對主題的理解。(杭州卷)
考查概括對象要點,試題如下:
作者在介紹安徒生的作品時,突出了它們的哪些特點?(蘇州卷)
文中所寫的家園正在消失的表現有哪些?(連云港卷)
梳理小說情節,將下面圖表補充完整。(杭州卷)
考查歸類,試題如下:
馮驥才的散文集《世間生活》有下面四個專題:(1)人生感懷;
(2)生活雅趣;
(3)人間生靈;
(4)旅行印象,本文歸入哪個專題最適合?(寧波卷)
理解“黃河是母親河”的形象,可從第二部分摘抄哪兩個關鍵詞?說明理由。(溫州卷)
考查推斷,試題如下:
下面是《現代漢語詞典》中“漂”字的讀音及釋義,據此推斷“托漂”中“漂”的讀音是。________(寧波卷)
第二,分析。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將“分析”的子類型分為區分、組織、歸因等。[3]中考語文命題實踐中,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分析詞、句、段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情感等。
考查分析詞句段的作用,試題如下:
閱讀全文后,說說你對結尾處畫線句子的理解。(蘇州卷)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試題如下:
結合內容,說說“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揚州卷)
考查分析情感,試題如下:
有人說“散文是一個時代真實的精神生存狀態的投射,是醒著的心靈對于世相的觀察”。請你結合全文說說作者對家園的情感。(連云港卷)
第三,鑒賞評價。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將“評價”的子類型分為檢查和評論。[4]檢查主要屬于理科類的能力要求,對語文學科尤其是中考語文命題實踐來說,鑒賞與評價可以合并為一類,這一能力主要包括:鑒賞重要詞、句的表達效果,賞析某一表現手法的藝術效果。試題如下:
請從修辭的角度分析畫線句子的修辭效果。(連云港卷)
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分析第(6)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揚州卷)
作品最后才交代“先生”的姓名和聲望,好在哪里?(揚州卷)
請你自選角度,對第(3)段畫橫線句也作一賞析。(寧波卷)
第(10)段畫波浪線句子富有畫面美,請作出闡釋。(寧波卷)
除以上相對常規的試題外,還有一些創新試題,分列如下:
第一,多項能力的綜合運用。例如:
“家園”是很多作家情感的原鄉,創作的源泉,比如徐則臣小說里常有條充滿故事的“花街”、莫言小說的故事多發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請你再寫出一位這樣的作家,說說他的文學創作與故土家園的關聯。(連云港卷)
這道題首先提供觀點與例證,然后要求考生運用自己的知識積累提供樣例證實這一文學現象,涉及舉例、分析、運用等多項綜合能力。
第二,對材料和主旨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和評判。例如:
文章以《在桃花峪看黃河》為題,卻用大量文字寫在其他地方看黃河的經歷,有何用意?(溫州卷)
小說用了不少筆墨寫道格拉斯勸說桑德森先生,這對兩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杭州卷)
這兩道題要求考生對素材與主旨的關系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了較高的思維能力要求。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對中考統一命題試卷中文學作品閱讀題的設置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保持常規題的命題思路不變。各地考試大綱的表述雖有不同,但對文學作品閱讀的檢測基本圍繞以下能力點設計:概述情節,理解重要詞、句的含義,分析作品中景物、人物形象的特點,分析作者的情感,分析作品的主題,賞析富有表現力的詞、句?!袄斫狻治觥b賞—評價”這幾個能力層級基本不變。作為高利害的大型考試,省級試題命制要考慮全省教育發展的均衡問題,因此,對于各市在常規試題命制方面積累的經驗,統一命題時需要汲取和借鑒,以保障考試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第二,關于題型的創新。教學改革的推進,新課程標準的頒布,新教材的實施等,必然帶來評價的變化。在考試中,以小情境、微任務起步,逐漸推動命題改革的深化,進而引導學生從關注“解答題目”轉向“解決問題”,這是深化課程教學改革、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關鍵所在。[5]中考試題在“情境—任務—問題”的設置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如溫州卷和寧波卷的文學作品閱讀題,讓學生在虛擬的情境中,或帶著閱讀困惑進行探究,或在批注中留下問題逐一解決,都顯示了命題者在試題創新方面的積極探索。背離規范性和科學性、一味求新求異的試題應該舍棄,但創新思路不可丟棄,不能在統一命題時因為區域發展不均衡就堵死評價的改革道路。
第三,關于檢測高階思維的試題。高階思維是指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主要指綜合、評價和創造能力。中考試題主要檢測考生的識記、理解、概括、分析、鑒賞等能力。為讓學生更好地應對未來世界,需要在不同學段進行高階思維能力訓練,試題設計對此也應有所體現。如上面所舉連云港卷試題要求考生根據徐則臣文章的觀點去解釋、證明其他作家的“家園”情結,這道題完全吻合新課程標準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要求:“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保?]常規試題一般都從給定的文本內部設題,即對給定的文本進行解釋、分析、鑒賞等。這道題要求考生調動自己的閱讀積累,找到文本之外的作家、作品來印證文本的觀點,可以很好地檢測考生的閱讀視野和思維的敏感性、綜合性。
總之,繼承師生熟悉的題型是統一命題的主體,同時也要有適應課程改革、引領學生身心發展的創新試題,促進語文教學改革。由各市自主命題到省級命題,將集結省內最高水平的命題專家,集思廣益,兼顧繼承、創新與均衡,一定能命制出更符合教學實際的更高質量的中考試卷。我們期待著這樣的中考試卷,更期待著試卷能矯正和指引一線教學,起到指引新課標、新教材落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