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 杰
[美]本杰明·莫澤姚君偉 譯譯林出版社出版:2022年10月定價:158.00元
蘇珊·桑塔格雖已于2004 年12 月28 日去世,但她似乎又從未離我們遠去。如今桑塔格已不僅是一個女人/人,還是知識分子的重要象征,并且正在成為一種愈演愈烈的文化現象。
如果說文化傳播有時空的差序,桑塔格在國內知識界也經歷了這樣的繼受特性。盡管之前國內也出版了桑塔格的著作和關于她的傳記,但今年可以說是“蘇珊·桑塔格年”,涌現出了《桑塔格傳:人生與作品》《智性與激情:蘇珊·桑塔格傳》《回憶蘇珊·桑塔格》三部講述桑塔格人生歷程的著作。尤其前兩者是關于桑塔格“人生與作品”的鴻篇巨著,以編年史的方法還原了桑塔格波瀾壯闊而又不乏跌宕起伏的一生,既穿插了桑塔格生命歷程中的薄物細故,完善了她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整體形象,又側重講述那些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事件,呈現了桑塔格這位傳奇女性的成長與蛻變。
《桑塔格傳:人生與作品》最顯著的優勢在于,該書作者本杰明·莫澤是桑塔格唯一的孩子戴維·里夫“欽定”的傳記作家人選,后者不僅不干涉作者的創作自由,還為其提供了全部的文檔和資料,給予了其他傳記作家所缺乏的寶貴材料。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對于人物傳記寫作也是如此,因此作者能夠了解到許多不為人知的豐富細節和隱秘真相,從而呈現出一個更為真實和立體的蘇珊·桑塔格——她的親情、愛情與友情,她的藝術、文學與政治,以及她在“形式與內容、肉體與精神、人與其照片、疾病及其隱喻”等方面所展現出的復雜性與矛盾性。
桑塔格極為喜愛和崇拜的法國思想家、評論家羅蘭·巴特,曾在其文章《作者之死》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點——作品誕生,作者已死。無論是從字面意義還是延伸含義來講,這句話在桑塔格身上顯然是失效的,她的作品在廣為流傳中被反復討論和闡釋,她的肉身已經離開她所貪戀的美好世界,但她始終是“活著”的。這種“活著”是一種持續的在場,無論是文學與藝術,還是女性主義與女權運動,抑或是公共討論與世界政治,桑塔格的幽靈始終游蕩在這些場域,人們從她身上各取所需,或是尋找文藝理論,或是汲取精神力量,或是挖掘思想價值。
而這些多元介入也構成了桑塔格全部的生命議題。她是才華橫溢的評論家和小說家,還是半路出家的電影導演和話劇導演,又是身體力行的女性主義者和愛好和平的世界公民。所有這些身份屬性,組合成了一位特立獨行的女性知識分子,一個位始終在發聲與行走的多向度的人。正如她曾經的戀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約瑟夫·布羅茨基所評價的,“她是最優秀的靈魂。在大西洋兩岸都是。因為在所有其他人認為討論已經結束的地方,對她來說,問題才剛剛開始。在現代文學中我想不到有什么其他東西可以與她散文中靈魂的音樂相媲美的”。
埃利亞斯·卡內蒂認為當代杰出的作家既總結時代,又對抗時代。蘇珊·桑塔格毫無疑問是這樣一位作家,她與時代律動保持同步,用一篇篇優美而不乏犀利的文章時刻關注著“時代的精神狀況”,包括坎普藝術、種族壓迫、**、同性戀、艾滋病、波黑戰爭等廣泛的藝術、文化、社會和政治議題;
同時她又站在時代的浪頭,引領甚至抵抗著文化的風潮,在變幻的風云中,“看見更多,聽見更多,感受到更多”,堅守著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與批判意識。
文學傳記的使命,不是金身加冕地造神,而是刺破面紗地祛魅,讓我們認識到豐碑的背后,是無數真實而瑣碎的行動,正是這些點滴的行動,壘筑成了今日的高塔。桑塔格亦是如此,作者通過這部著作將這一文化史上的“克里斯瑪”還原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講述了她所經歷的孤獨與喧囂、痛苦與榮耀。■
猜你喜歡桑塔格蘇珊傳記嚴肅與自由:蘇珊·桑塔格文學評論分析青年文學家(2021年21期)2021-09-05——芭芭拉·秦訪談錄">桑塔格研究“新浪潮”中的特點與走向——芭芭拉·秦訪談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20年4期)2020-03-02從后現代主義傳記戲劇到元傳記:重讀《戲謔》與《歇斯底里》中的荒誕性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20年2期)2020-02-06傳記必須回歸史學語言與文化論壇(2019年3期)2019-04-13傳記書坊傳記文學(2019年3期)2019-03-16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校園英語·上旬(2017年3期)2017-04-13最高貴的導盲犬微型小說選刊(2015年21期)2015-11-17桑塔格的自我激勵三聯生活周刊(2015年20期)2015-05-19最高貴的導盲犬學生天地·小學中高年級(2015年3期)2015-05-13做一些能讓自己開心的事情語數外學習·上旬(2013年12期)201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