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佳欣,舒美英,蔡建國,3*
(1.浙江農林大學 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
2.浙江農林大學 暨陽學院,浙江 諸暨 311800;
3.浙江農林大學 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300)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幸福生活指數日益提高,博物館與公眾日常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許多城市都有其專類博物館。然而,大多地市博物館展陳手法單一、空間布局重合、風格設計趨同,無法吸引民眾進入參觀,使博物館的展覽教育功能大大削弱。博物館作為本土文物展示的重要橋梁,不僅承擔著展品宣傳與文化傳播的重要責任,更是加強文物藏品與社會公眾之間關系的紐帶與催化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中以中國茶葉博物館為例,基于其復雜多變的展覽空間設計形式,探討中國茶葉博物館多元化的展覽空間敘事特征,以期為專題博物館的陳列展覽空間設計提供借鑒與參考。
中國茶葉博物館(以下簡稱“茶博館”)位于杭州,是我國唯一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以茶文物收藏系統專業、茶文化展覽生動科學、茶學研究教育獨具特色、茶事活動豐富為優勢的專題博物館,集文化展示、科普宣傳、科學研究、學術交流、茶藝培訓、互動體驗及品茗、餐飲、會務、休閑等服務功能于一體,是中國與世界茶文化的展示交流中心,也是茶文化主題旅游綜合體[1]。
1.1 主題明確性
從敘事性設計的角度來說,專題博物館在其展館內的陳列與展示空間設計的根本目的,是讓人們從展品、文物、圖像、場域、文字說明等敘事媒介和敘事元素中去體驗一段歷史,知曉一個故事,學習一種文化,領略一種精神[2]。專題博物館規劃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明確展示主題,以展示主題為核心,突出主題的歷史演變、人文習俗、文化風貌等,體現其地域性與獨特性,使之風格迥異、內涵豐富。因此,專題博物館展覽空間設計應在遵循空間敘事理論的基礎上,確定主題與設計風格,形成主題鮮明的展覽空間環境,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對展示主題進行敘述,從而使觀眾形成獨特且深刻的主題印象,使其成為當地文化名片。
1.2 整體協調性
博物館對社會文明進步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它代表了一個國家的靈魂和文化的豐富性[3]。在博物館展覽空間建設過程中,應滿足藏品內容豐富、社會教育功能顯著、空間布局合理、生態美學價值突出等特點,但目前在專題博物館展覽空間設計環節中,設計者很有可能過于注重某一細節,導致博物館主題敘述不充分不完善,忽視了博物館整體的廣泛性與聯系性,致使整體不協調,主題與展線出現模糊錯亂的現象。專題博物館展覽空間設計需要設計者以宏觀的視角為觀眾提供清晰完整的敘事路徑,對其內容進行完整表述,使專題博物館具備深刻的文化內涵。
1.3 體驗豐富性
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表現為對參觀者的體驗和公民文化空間的塑造具有重要影響[4],“以觀眾為中心”的理念被越來越多地廣泛運用,“博物館存在的合法性不是關于什么,而是為了誰”的表述也進一步提高了觀眾的核心地位[5]。隨著第三產業的不斷擴大,民眾對于旅游文化產業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展覽形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觀眾的需要。大多數專題博物館缺乏與觀眾的互動設施,導致觀眾體驗性不佳、文化精神得不到熏陶、內心感知不到位等問題。專題博物館的展覽空間敘事設計應以提高觀眾的互動體驗為目標,運用多種敘事策略、結合多樣敘事手法來豐富展示內容,使觀眾在游覽過程中通過自身五官感受及邏輯思考形成內心復雜多樣的感知體驗。
2.1 單線式敘事
單線式敘事是一種普遍的、經典的文學敘述模式,敘述者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以一條敘事線索為出發點,故事時間和現實時間基本相同,將故事情節根據時間先后順序組織起來,圍繞一個事件呈線性向前發展,敘事線索清晰明了,便于掌握,敘述過程集中,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鏈條。
茶具廳以時間順序為敘事線索,系統地介紹了我國各歷史時期茶具的發展軌跡,展示了自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時期的灰陶罐至當代的紫砂龍井壺,每一件茶器都有自己的使用方式和使用場景,同時也包括了其他國家茶具的種類及形態,在這個展廳可以看到茶壺、茶匙、茶釜、茶則、盞托、執壺、茶碾、儲茶罐等各種與茶有關的器具,表明了器與茶相伴相隨、相輔相成的關系,通過幾百件展品充分印證了“器為茶之父”這句古話。
2.2 多線式敘事
與單線式敘事結構不同,多線式敘事是用兩條及兩條以上的線索共同呈現出同一個主題的敘事結構模式[6],每條敘事線索都是一個敘事單元,各敘事單元之間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獨立是因為每個敘事單元都是一條完整的敘事線,有各自的子主題,且單元內部有各自的邏輯關系;
關聯是因為每個敘事單元的子主題都在響應著同一個大主題[7]。多線式敘事結構又分為多線平行式敘事和多線交叉式敘事,多線平行式敘事是指使用多條敘事線索并置突出一個主題,每一條線索都在獨立地敘述一件事,彼此之間互不影響,敘事要素清晰可見,各條線索平行分敘;
多線交叉式敘事是指各敘事線索之間會有交叉重疊,之后再分開沿各自情節過程行進,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在結構上更為復雜,體現了敘事者多元化的敘事途徑,但無論各敘事線索走向如何,最終都會回歸到共同的焦點——主題。
茶博館基本陳列“中華茶文化展”通過“茶史鉤沉”“名茶薈萃”“茶與人體健康”“茶具藝術”“飲茶習俗”等專題,設置了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等5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展示空間。5個展廳在空間位置上彼此獨立,在子主題內容敘事上又相互關聯。通過豐富的歷史文化展示,講述了茶從蒼莽叢林走入市井百姓的故事,每一個展廳都從一個角度,從古至今,用文字、圖片、器物、場景還原、3D投影等形式描繪了茶葉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多角度、多層次地勾勒出中國幾千年茶葉文明的歷史演變和發展路徑,體現出茶與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不解之緣,使觀眾直觀地感受到中華茶文化的源遠流長與獨特魅力。
2.3 散點式敘事
散點式敘事目前常用于繪畫與電影藝術中,所謂“散點”,即視點的分散,意指從不同層面、通過多個視角敘述故事內容,各場景之間沒有固定的內在邏輯,但組合起來卻能共同表現同一個主題。
茶俗廳介紹了中國富有代表性的地域茶俗,以場景還原的敘事方式真實地講述了我國各民族人民飲茶、愛茶的日常生活。例如藏族蒙古包酥油茶的飲茶場所、云南傣家竹樓的烤茶場景、擺“龍門陣”的四川茶館以及明清時期極盛的徽商茶莊,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我國各民族人民對茶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展現了我國茶文化面貌及我國人民與茶的種種聯系,在茶俗廳,是一場跟著茶葉走遍全國的旅行。
3.1 由室內建筑轉向室外園林
專題博物館的展覽空間通常被界定為該博物館的展館建筑這一靜態要素,然而,封閉空間的陳列展示既使展覽文物遠離原生環境,也會讓觀眾在參觀游覽時感到枯燥乏味[8]。部分專題博物館意識到這一問題,打破了傳統博物館室內展覽空間的封閉感,轉而延伸和拓展到室外園林空間,并加入文化創意和休閑旅游體驗功能,打造出具有主題特色的旅游綜合體式博物館。以室內室外相結合的展覽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參觀模式,與此同時,展品作為景觀的一部分,也增加了室外園林景觀的文化底蘊[9]。
茶博館通過營造優美舒適的園林館區環境,使建筑室內的展覽空間延伸和拓展到室外,曲徑通幽的小路、碧綠青翠的茶園、逶迤連綿的群山、古樸典雅的涼亭以及富有韻味的題詞楹聯匾額都成為了另一種獨特的展示手段。與室內展覽不同,室外展覽空間更具自然與活力,觀眾行走其中,能以最真實的生存環境看到茶樹的生長狀況,能親手觸摸茶葉、動手采摘,而回歸自然的田園風光也使觀眾在游覽博物館的過程中取得更深層次的體驗與享受。觀眾既參觀了博物館的歷史文化,也了解了茶葉妙用、園林植物、生態景觀等自然科普知識。博物館學“出口斜坡”理論指出,觀眾在博物館中的學習,靠近入口的效益較好,越接近出口效益越差,呈現出效益遞減的現象,即觀眾對展覽的注意力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下降。而茶博館的觀眾博物館疲勞感極低,室外新鮮的空氣、秀麗的山地茶園風光、江南園林的淳樸清新都會使他們消除疲勞,在放松的狀態下得到更多的收獲。且茶博館不設圍墻,無明顯館區邊界,景觀視線通透,借室外園林景觀豐富館區內部環境,正如《園冶》中提到的“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博物館與茶山、茶鄉、茶園融為一體,人文氣息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趣、水乳交融(圖1、圖2)。博物館展品的概念得到了拓展與提升,不僅限于室內建筑展示的柜臺文物、標本,也包括各種圍繞茶文化主題的植物、園林小品、鋪裝、水體、園路等園林要素,甚至親自動手采摘、炒制、沖泡茶葉的觀眾本身也成為了茶博館“展品”的一部分。
圖1 被茶園環繞的雙峰館
圖2 無明顯邊界的龍井館
3.2 由線下實體轉向數字網絡
當今電子信息迅猛發展,傳統實體博物館的傳播方式在時間空間維度都受到沖擊,在許多博物館中,大量文物藏品長期處于“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并且珍貴歷史文物的材質脆弱,對光照溫度等環境因素非常敏感,完全依賴實體博物館展示不太現實。為此博物館依托科學技術實現了由線下實體向數字網絡路徑的轉變,例如近年來,線上展廳和網絡直播等參觀形式迅猛發展,一些大型知名博物館開通了數字網絡服務,與社會公眾的交流也由線下轉為了線下線上相結合。博物館館長還親自錄制短視頻,介紹博物館以及館藏精品,視頻在其博物館網站首頁展示,幫助觀眾快速獲取相關信息,同時借助館長個人形象拉近博物館與普通大眾之間的距離,增強親切感,讓歷史文化知識生動有趣。在展示設計過程中,通過合理的展示工具與軟件、技術進行具體的渲染與展示,進而實現展示效果,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體驗。
茶博館近年來在不斷嘗試打造數字化博物館,致力于由線下實體轉向數字網絡敘事路徑的建設,目前已建成網絡互動館區,依托中國茶葉博物館、中國茶葉博物館茶友會雙官網、雙微博、雙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媒介,致力于讓茶插上“文化”與“科技”的翅膀,跨越時空限制,借助智能移動終端設備實現“線下線上”網絡館格局的建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龍井館、雙峰館、網絡館三館無縫對接。
3.3 由單一個體轉向多元聯合
如今,各地市普遍建設專題博物館,展示當地最富有歷史文化與人文氣息的珍貴文物,但由于地域局限性,許多外地觀眾并不能隨時隨地進行參觀,同時,展品的宣傳與傳播存在信息不對等、滯后性等缺陷,為了讓公眾及時參與展覽,“讓博物館走出去”和“把博物館帶回家”的理念應運而生,由單一個體轉向多元聯合的博物館敘事模式被推崇并加以應用。
茶博館以茶展廳基本陳列為依托和藍本,開展了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各種陳列活動,有在本館藏品中提煉主題內容并在本館臨時陳列室展示的,有受邀為全國各產茶地政府、著名制茶公司設計的茶主題博物館方案,也有專門為茶產區基地設計的茶主題展覽。從本館開始逐步輻射到世界其他國家,與其他博物館進行主題聯合,已經成功舉辦了多種形式的具有茶文化特色的專題展覽與聯合展覽,例如:《注春啜香——中華茶文化巡回展》、與英國聯合舉辦的《詠春拳館——中國茶文化展》、與迪拜共同舉辦的《絲茶瓷:絲綢之路上的跨文化對話》等等,很好地延伸和擴展了本館的基本陳列,使得茶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完整,帶給觀眾多元化的視聽盛宴,滿足了觀眾多層次多體驗的需求。
作為具有本土文化氣息的代表,專題博物館是一個有內涵、有故事的人文場所。通過多元化的展陳方式,結合有效的敘事策略與敘事途徑才能構成一個內容完整、故事生動、情節豐富的敘事空間。
茶博館作為一座獨具茶文化特色、展陳方式豐富多樣的專題博物館,打破了傳統博物館室內空間的平面展示,以獨特視角將展覽空間延伸到室外,設計者通過精巧的構思、合理的編排布局、極具特色的敘事手段,圍繞觀眾的感官體驗,詮釋了“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強調了“博物館服務于人”和“使受眾成為主體”的觀點。茶博館不僅茶主題突出,園林景觀也自然優美,很好地反映了山地地貌的茶園特征,尊重自然、重視生態,結合了歷史人文,既是一座茶主題博物館,也是一處隱于山野、巧妙精致的茶文化旅游公園。
猜你喜歡茶文化博物館空間Cosmetea新型美妝茶文化品牌店現代裝飾(2021年2期)2021-07-21空間是什么?大科技·百科新說(2021年1期)2021-03-29茶文化的“辦案經”民主與法制(2020年19期)2020-08-24創享空間動漫界·幼教365(中班)(2020年8期)2020-06-29博物館小太陽畫報(2020年4期)2020-04-24世界各地的茶文化現代蘇州(2019年16期)2019-09-27別具特色的俄羅斯茶文化瘋狂英語·初中天地(2019年8期)2019-08-27露天博物館兒童故事畫報·智力大王(2015年11期)2016-01-27博物館幼兒智力世界(2009年5期)2009-07-22QQ空間那點事學與玩(2009年6期)200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