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明
南寧市中醫醫院 廣西 南寧 530001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在排除藥物性、器質性病變且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的情況下病程大于或等于6個月的慢性便秘[1]。據流行病學報道,該病在我國發病率為12.0%-17.0%,其中 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19.0%-25.0%,且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環境、年齡等因素影響,近年來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2]。排便作為規律性、周期性的一種行為是衡量人體是否健康的一個標志。便秘如果得不到解決,雖對患者正常生命活動不能產生較大危害,但存在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狀態容易受到影響、導致生活質量及工作效率降低的情況。如果便秘長期得不到糾正,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3]。長期便秘,那么腸道內產生的有害物質可能進入血液循環從而造成對機體的危害。其中對老年人危害很大,便秘可造成老年患者身心不健康、加重其他基礎疾病、糞便硬塊堵塞造成的腸梗阻、存在結腸往惡變性質發展的可能[4]。對于兒童來說,若存在長期便秘,就會導致食欲減退,影響正常的生理生長發育,更有甚者,可導致結腸擴張,形成特發性巨結腸。目前對于功能性便秘的治療,西醫主要以藥物改善便秘癥狀為主,但長期服用存在諸多不良反應[5]。中醫治療便秘方法良 多,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便秘療法較西醫治療的副作用明顯較少。對于懼怕對藥物形成依賴的患者來說,患者更傾向于進行中醫治療,特別是外治法治療。尤其是傳統中醫針灸治療便秘取得了諸多進展。臨床研究認為針刺確實可以改善功能性便秘,但針對針刺治療功能性便秘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較為少見[6]。因此,本文旨在評價針刺對功能性便秘的臨床作用,同時比較針刺腧穴和常規西藥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來自 2018年 4月—2021年 4月期間南寧市中醫醫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針刺組 30例和對照組 30例。其中針刺組男 11例,女 19例;年齡 (46.8±10.1) 歲 ; 便秘病程 (7.8±1.5)年。藥物組男 9例,女 21例;年齡(47.6±10.8) 歲; 便秘病程(8.2±1.7)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采取 2016年國際胃腸功能性疾病(FGIDs)羅馬IV診斷標準:排除腸道及全身器質性因素、藥物及其他原 因導致的便秘,排除腸易激綜合征,便秘病史至少6個月,近3個月癥狀符合以下標準等。(1)必須包括下列2項或2項以上: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費力;
②至少 25%的排便為塊狀便或硬便(參照布里斯托糞便量表1-2型);
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盡感;
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梗阻感和(或)堵塞感;
⑤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輔助(如 用手指協助排便、盆底支持);
⑥每周自發性排便少于3次。(2)不用瀉藥時很少出現稀便(3)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① 符合上述功能性便秘西醫診斷標準者; ②年齡在18歲~70歲之間; ③治療前2周內未使用針灸或藥物治療; ④ 向患者告知該試驗的目的和方法,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⑤ 未同時參加其他臨床研究者。
1.4 排除標準
① 腸易激綜合征及器質性或藥物引起的便秘; ②同時患有嚴重心、肝、腎疾病的患者; ③ 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④ 繼發于外科術后及內分泌性、神經性、代謝性的患者; ⑤ 有凝血功能障礙或使用抗凝劑者; ⑥ 認知功能障礙、失語、精神障礙、無法配合檢查及治療者。只要符合條件之一者,即被排除。
2.1 穴位定位
穴位定位參照《腧穴名稱與定位》國家標準(GB/T 12346-2006)。
2.2 針具選擇
云龍牌一次性針灸針(江蘇省吳江市云龍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格:0.25 mm×25mm,0.25 mm×40 mm)。
2.3 操作方法
針刺組(30例):參照薄智云教授[7]《腹針療法》引氣歸元針法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平躺在治療床上,全身放松,暴露腹部及四 肢的施術部位,皮膚常規消毒,選用0.25 mm×25mm或0.25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均直刺深約1-1.5寸,針尖直至腹直肌筋膜層,輕刺激;
取雙側上巨虛、曲池,皮膚常規消毒,選用0.25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快速直刺進針,小幅提插捻轉,行平補平瀉的手法,待局部酸脹得氣,留針30 min,留針期間不行針,每日1次,7 d為1療程,共4個療程。
對照組(30例):枸櫞酸莫沙比利(生產單位:重慶萊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20066156),用法:口服,一日3次,一次5mg,連用4周。
應急處理:假如患者連續7天未解大便,腹脹、腹痛較明顯,予應急使用 0.1%-0.2%溫肥皂水 300 -500 ml灌腸。在緩慢安全的情況下灌腸后保留5-10分鐘后排便。若 情況嚴重未能緩解時及時專科就診,并予剔除該病例。
2.4 觀察指標
完全自主排便次數:根據日記卡記錄1周完全自主排便次數。Bristol大便性狀分型判斷:(1型為1分,2型為2分,以此類推) 1型:分離的硬團; 2型:團狀塊; 3型:干裂的香腸狀; 4型:柔軟的香腸狀; 5型:軟的團塊 ; 6型:泥漿狀 ; 7型:水樣便[8]。
3.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完全自主排便次數比較
見表 1,治療前針刺組和對照組患者 1 周自主排便次數無明顯差異(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 1 周自主排便次數差異明顯(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1 周自主排便次數比較(`x±s)
3.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糞便性狀比較
治療前觀察刺組和對照組患者糞便性狀分數無明顯差異(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糞便性狀分數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糞便性狀比較(`x±s)
功能性便秘是屬于中醫“便秘”“秘結”的范疇。《黃帝內經》稱之為“排便困難”;
《傷寒論》中有“陰結”“陽結”之說。《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9]。本病位于大腸,是由大腸的傳導功能障礙、津液及氣血虧虛所致,且與其他臟腑如肺、脾、胃、腎關系密切。中醫學認為肺與大腸互為表里,肺升清功能不足可導致臟腑氣滯、津液不散;
肺氣無力促進時,大腸傳導無力,脾運不佳,痰濕內生,久而生火,津液被消耗掉,氣血津液不足導致腸道內缺乏津液的滋潤,即“無水行舟”,從而發生便秘。可見,多種原因均可導致便秘,治本的基本原則就是調節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功能性便秘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同時也是我國傳統醫學中針灸治療的優勢病種之一。功能性便秘包含有排便次數減少,便質干結,排出困難,或雖有大便,但排便不暢等癥狀,其中排便次數減少被視為臨床最重要指標,可以直接反應便秘緩解程度,所以本試驗選用該指標作為主要指標[10]。而在臨床上,糞便性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我們在觀察針刺對功能性便秘的排便次數增加的同時,也注意治療前后糞便性狀的改變,從而得出針刺在治療功能性便秘時有良好的臨床療效。通過本試驗在治療前后的結局指標對比我們不難看出:針刺不僅可增加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周排便次數,而且可以改善糞便性狀。有研究認為,針刺調節人體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可達到改善排便次數及糞便性狀的目的。中醫學認為,功能性便秘歸屬于“便秘”范疇,病因多為飲食失宜、情志所傷、勞逸失度[11-12]。近年來,以“辨證取穴”為基本原則的針刺治療在功能性便秘的治療優勢逐漸顯現,對針灸治療功能性便秘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腹針治療是全息療法之一,通過刺激腹部的穴位,疏通先后天之氣,達到針刺局部治療整體的特色治療方法。臨床應用最多的為薄氏腹針,即薄智云教授提出的腹針療法,薄氏腹針從中醫的理法方穴出發,在腹部進行針刺,通過調節臟腑、經絡以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新型針法,臨床上對腹針的運用日益廣泛[13-14]。腹針療法提出“神闕布氣假說”,引氣歸元針法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引氣歸元針法由氣海、關元、中脘、下脘4個穴位組成。中脘、下脘位列胃脘,為后天脾胃之所,故中脘、下脘有調理中焦氣機升降;
氣海為氣聚之所,有氣聚成海之意;
關元培本固腎,主先天元氣,因此四穴合用含“后天養先天”之意,故名“引氣歸元”。天樞穴屬于足陽明胃經腧穴,大腸募穴,位于臍旁,可升清降濁、調暢氣機,通腑瀉實,通暢三焦。《循經考穴編》曰:“天樞正當天地交合之際,其為分清別濁之司可知矣”。可見天樞穴有運轉中、下焦氣機的作用,是治療便秘的常用腧穴。針刺選用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有調節腸道蠕動的功能,對人體的消化系統及內分泌系統有調整作用; 上巨虛穴為大腸的下合穴,主要作用為調節胃腸功能,常用于治療便秘、腹痛、腹脹等病癥[15]。本試驗通過觀察針刺和藥物對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治療,可以肯定針灸在腹針“引氣歸元“法及運用大腸的合穴及下合穴相配伍有較好的臨床效果,能有效地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