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移風易俗調研報告 農村移風易俗調研報告篇一:農村移風易俗調研報告我村有四千多人口,居住在較為分散的六個自然角落里,長期以來,在舊傳統影響下,鄉里的習俗較多,民情民意復雜,難以統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移風易俗調研報告 ,供大家參考。
農村移風易俗調研報告
篇一:農村移風易俗調研報告
我村有四千多人口,居住在較為分散的六個自然角落里,長期以來,在舊傳統影響下,鄉里的習俗較多,民情民意復雜,難以統一,一些不文明的習俗影響制約著人的經濟,文化生活,影響著美麗鄉村建設進程,鄉村移風易俗倡議書。因此,為響應黨實現中國夢的號召,全面貫徹十八屆一中全會以來的文件精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特作以下移風易俗的改革倡議:
一、巡境日
每年正月初六為我村的舊俗巡境日。在崇尚科學文明的新時期下,建議把這日子改為民俗文化節,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活動,活躍鄉村喜慶氣氛,增進村民的友誼與團結。
二、佛生日
全村原有的大小佛生日共計10個,其中全村參與的圣祖媽生日、大人公生日、相公生日、普渡計4個,資料共享平臺《鄉村移風易俗倡議書》。屆時宴請賓客,歌舞昇平,果然熱鬧非凡。殊不知如此繁多的節日給村民造成了人力、精力、財力的浪費。過多飲酒,也給交通安全造成隱患。由此,建議村民每個佛生日慶祝豐儉自酌,但請客全年只要一次,定于八月初一,其余只上香燒金錢,不用請客。
三、嫁女
嫁女按原俗,嫁女人家要組織多人挑著糖果餅干到家家戶戶分發,雖是分享婚慶喜悅,但最后糖果餅干也很少人吃,難免產生不必要的浪費。我們覺得這些人力、財力可以節約起來,用于捐助公益。詩口角落先行一步,破除這個舊俗。家宇、章枝、家計、香銀等同志婚慶新辦。倡議全村學榜樣,樹新風。
四、喪事簡辦
舊俗:如逢喪事,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奔喪吊唁,送帛金幾許,亦為人之常情。然而,喪家回禮,又是毛巾、肥皂、甚至雨傘等東西,造成浪費。建議喪家只回贈毛巾一條,文明節儉。鼓勵喪家把節余下來的錢捐助教育、慈善、投入公益事業建設,造福家鄉、更有意義。
五、喜事新辦
原舊俗,講排場、鋪張浪費,攀比規格,造成浪費。為此提倡喜事新辦,酒席限于15席,不勸酒,避免因酒滋事,因酒駕,醉駕造成交通事故,這樣文明節儉,益于事主,也益于客人。
以上倡議望黨員干部帶頭執行、爭做改革模范。廣大村民積極實施,樹新風、去舊俗,共同為我村美麗鄉村建設出力獻策,貢獻力量。
望鄉親們參照執行。
篇二:農村移風易俗調研報告
去年11月以來,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電視電弧會議之后,亳州市渦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立即安排部署。本著統一思想、尊重民意、凝聚共識的理念,廣泛開展調研活動,形成了可信度較高的調研報告,起草了《關于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實施意見》,在縣委十一屆二次全委會上一致通過,并以縣委縣政府的名義下
發。把移風易俗作為推進鄉村文明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以破除陳規陋俗、繼承優良傳統、弘揚社會新風為目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鄉村破除紅白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虛榮攀比、封建迷信等陳風陋俗,倡樹喜事新辦、厚養薄葬、節儉養德、文明理事的社會新風尚,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廣大農村落地生根,文明新風融入農村生產生活各個方面,以此達到鄉村和諧、崇德尚善、文化繁榮、婚俗節儉、文明治喪,形成良好社會風氣。
建章立制遏制不正之風
為改變這一陋習,渦陽縣以移風易俗為契機,持續推進文明鄉風活動。這一做法,不僅保持了紅白喜慶、擺宴請客的傳統習俗,又弘揚了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讓很多群眾拍手稱快!
渦陽縣探索建立規章制度,使移風易俗工作有章可循。自活動開展以來,渦陽縣縣委高度重視,縣委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印制了具體的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繪制出切實可行的流程圖,掛圖作戰,環環相扣,落實責任,為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縣紀委、監察局聯合下發通知,規定黨員干部因婚嫁喪葬事宜要安排招待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天,規模嚴格控制在15桌以內,人數不得超過150人,其他喜慶事宜不得以任何方式通知家族以外人員參加。公職人員辦理婚嫁喪葬事宜嚴格執行五不準,嚴格執行報告、公示、監督制度,辦理婚嫁事宜,當事人須提前10日以書面形式向所在單位黨組織和紀檢監察組織報告;辦理喪葬事宜,應在事發24小時內向所在單位黨組織和紀檢監察組織報告。
同時,將移風易俗納入文明單位、文明村、星級文明戶等文明創建考核體系,對工作做得好的單位和個人,優先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的單位和個人,取消評先評優資格。各鄉鎮開展移風易俗試點,制定移風易俗獎勵政策,表彰獎勵先進典型,形成示范效應;村級重引導,將移風易俗內容寫入《村規民約》,組建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自治組織,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經過縣鄉村三級協作,將移風易俗制成一張隱形的網,無形中遏制了鋪張浪費、大操大辦、攀比迷信等不正之風。
出臺婚喪嫁娶規定,就如同是高壓線,任何人都不能碰,更給了群眾一把尚方寶劍,過去遇到喜事、喪事,大家總抹不開面子,現在有了這個硬杠杠,真好規定出臺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紛紛響應,舉手贊成。
部門聯動形成工作合力
構建了豐字型聯動機制。形成了縣委縣政府、縣文明辦、鄉鎮文明辦、村紅白理事會工作主線,紀委、監察局、公安局、文體局、教育局為側線的聯動機制。縣委縣政府統一領導,縣文明辦主抓,鎮村具體實施落實,各側線相關單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對于鎮村發現的而在其職責范圍內不能解決的問題,由主線逐級上報,由縣委縣政府統一安排、部署、解決。強有力的工作機制促使全縣上下擰成一股繩,形成了工作合力。
縣委縣政府出臺《關于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繪制出切實可行的流程圖;縣紀委、監察局聯合下發《關于全縣黨員干部婚喪嫁娶監督辦法的通知》,規定公職人員辦理婚嫁喪葬事宜嚴格執行五不準,嚴格執行報告、公示、監督制度;縣文明委將移風易俗納入文明單位、文明村、星級文明戶等文明創建考核體系;村級將移風易俗內容寫入《村規民約》,開展相關活動。
各部門相互聯動,加大投入,讓文化占領思想陣地。充分利用25個
鄉鎮綜合文化站、25個鎮級公共電子閱覽室、480個農家書屋、389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點、6個農民文化樂園、20個美麗鄉村文化中心,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開展了送戲進村文藝演出、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活動、送圖書進農家書屋等。僅2016年,開展送戲進村文藝演出778場次,送戲進敬老院60場次,放映農村公益電影4668場次,為農家書屋配送圖書3.89萬冊,訂閱報刊1945份,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僅如此,還多渠道籌資投入50余萬元創作編排了反應孝道文化的泗州戲《伯俞泣杖》,創作了禁毒題材的小品《悔恨》,以及《美麗鄉村武樓之歌》、《大平原》等音樂作品,為文明鄉風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一面是引導,一面是打擊,公安、文旅局等部門聯合開展農村演出市場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婚喪嫁娶涉及色情表演農村大篷車,加大非法電臺、電視臺的整治,2016年查出兩起色情表演的大篷車、搗毀1個非法電臺和2個非法電視臺,對涉案人員進行了行政處罰,有力凈化了農村文化市場。2016年全省掃黃打非現場會在渦陽縣召開,充分肯定了渦陽縣的工作成績。
理事會理出文明新風
面對群眾的熱切期盼,渦陽縣首先從婚事大操大辦抓起。全縣287個行政村,目前已經成立了162個紅白理事會。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領導下,理事會設立婚嫁服務隊,堅持喜事新辦,反對在婚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動,反對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理事會規定:倡導節儉辦婚宴,提倡宴請親友范圍為直系親屬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以及近姻親關系,不隨意擴大范圍。婚禮前商議婚禮事宜,提倡茶話會,不擺宴席,席桌數量不超過本村
紅白理事會規定。大力推廣自助餐式婚宴等成功經驗,樹立文明節儉、個性現代的婚俗新風。禮品、禮金由當地紅白理事會按當地習俗確定,嚴禁攀比跟風;提倡婚嫁前后晚上不燃放煙花、婚禮當天多使用音響鞭炮;提倡簡易宴賓典禮活動,搭建宴賓典禮場所不準阻礙交通、擴大規模和豪華布置,婚慶場所布置費用不超過當地平均水平;提倡使用音響代替樂隊;摒棄鬧婚房行為;提倡集體婚禮、旅游結婚等新式婚禮方式。
紅白理事會積極做好移風易俗的宣傳工作,其章程、制度上墻,確保村民知曉度。現在,新婚擺闊攀比的少了,節儉節約的多了;喜事新辦的多了,鬧婚房搞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風漸吹漸勁。
多方教化促進思想轉變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故里善事多,道德之鄉善人眾。渦陽縣依靠地域優勢,充分挖掘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為文明鄉風的培育引得源頭活水。成立老子文化辦、老子文化研究協會,充分把老子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發揚光大、宣傳到家。
在縣文明辦的統籌下,充分挖掘本地好人和道德模范,目前為止,全縣已有中國好人30位,安徽好人18名,亳州好人18人,亳州市道德模范及提名獎17人,安徽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3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1人。為擴大好人的輻射效應,在文化中心設立好人館,在城區各公園廣場、主干道路,各鄉鎮所在地,設立好人宣傳標牌,大范圍進行宣傳;成立中國好人宣講團、好人事跡報告團,深入基層進行宣講,使好人事跡傳遍千家萬戶,在全社會形成見賢思齊、爭做好人的良好社會風氣。
不僅如此,該縣還利用道德講堂平臺、經典誦讀活動,全面引導群眾向善、助人之心。26個鄉鎮(場、街道)、省市級文明單位均設立道德講堂,至少每月開課一次,每年受教群眾多達__余人。聽好人故事、誦讀一段經典、送出一份祝福系列活動讓群眾接受一次次精神洗禮。多方面的教化潛移默化,促使群眾從內部轉變了思想,為文明鄉風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立體宣傳營造濃厚氛圍
推進移風易俗,引導群眾打破百年來形成的習俗傳統,做好宣傳教育和正面引導十分關鍵。活動開展以來,縣文明辦印制并發放了__余份革除婚喪陋習樹立文明新風倡議書,利用電視、報紙、網絡、電子顯示屏等宣傳媒介,集中宣傳革除婚喪陋習樹立文明新風活動。各鄉(鎮)村采取喇叭廣播、標語宣傳、文化墻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宣傳活動的重要意義,包村干部、村兩委干部,分別到每家每戶,宣傳《婚姻法》、《殯葬改革條例》等法律法規,受教群眾多達60多萬人.次,在全縣上下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氛圍。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全縣各級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自覺簽訂黨員干部和國家公職人員操辦婚喪喜慶事宜保證書,堅持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不邀請或者接受除親戚外的人員參加,不接受下屬以及有利害關系單位和個人的禮金禮品。同時,黨員干部還切實負起監管職責,對管轄范圍的大操大辦問題敢于亮劍,敢抓敢管,各村兩委與每家每戶簽訂《自覺遵守婚喪喜慶村規民約承諾書》,將村規民約轉化為村民的自覺行動,以此推動移風易俗有序推進。
真督實查促進節儉之風
為確保工作落實,渦陽縣設立了舉報電話和郵箱,縣紀委、組織部、文明辦等通過受理群眾舉報、現場檢查、明察暗訪、輿論監督等方法,加強對規定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對黨員領導干部違規辦理婚喪喜慶事宜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并在全縣范圍內通報。對不認真履行職責、不嚴格審核監督,致使本單位干部職工違規辦理婚喪喜慶事宜的,除追究當事人責任外,還要追究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責任,以此向全社會展示縣委堅決破除婚喪陋習、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的堅定立場。
現在,渦陽縣通過鄉鎮動員、廣泛宣傳、完善自治組織、制定村規民約、設置長期固定的宣傳欄、簽訂承諾書、黨員干部帶頭、廣大群眾自覺執行等環節,有效提高廣大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股倡勤儉、興節約、拒鋪張、反浪費的清新、文明、簡樸的婚喪喜慶新風已在全縣悄然興起。
推薦訪問:移風易俗專項整治工作匯報 農村移風易俗調研報告 移風易俗 調研報告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