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黃顙魚大規格夏花魚種培育試驗研究

時間:2022-11-01 17:00:02 來源:網友投稿

摘要 黃顙魚是一個具有良好養殖前景的水產品種,從以前的小品種變成了現在的主養品種,但是黃顙魚養殖難度較大,病害較多,尤其是在苗種培育階段,經常伴隨出現車輪蟲病、暴發性出血病、紅頭病等嚴重病害。2014年在上海鵬豪水產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開展黃顙魚夏花魚種培育試驗,經過放養前的池塘準備、魚苗科學放養、精心的投飼管理、科學的水質管理、及時的病害防控、魚種出塘的等操作,經過逾50 d的精心培育,至7月中上旬出塘時收獲體長5~8 cm的黃顙魚夏花魚種183.1萬尾,成活率61.1%。

關鍵詞 黃顙魚;夏花魚種;培育

中圖分類號 S9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6-0257-01

黃顙魚是一個具有良好養殖前景的水產品種,養殖熱潮正在全國興起[1-4],從以前的小品種變成了現在的主養品種,包括池塘養殖、網箱養殖[5]等多種養殖模式。黃顙魚因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消費區域遍及全國,市場容量巨大,同時由于其口味獨特,作為優質水產品大量出口到韓國、日本、東南亞地區及我國港澳地區,是一個重要的出口創匯品種。

黃顙魚養殖難度較大,病害較多,尤其是在苗種培育階段,經常伴隨出現車輪蟲病、暴發性出血病[6]、紅頭病[7-8]等嚴重病害。因此,培育黃顙魚夏花魚種是限制其推廣養殖的瓶頸問題。2014年,筆者在上海鵬豪水產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基地開展黃顙魚夏花魚種培育試驗工作,取得了成功。現總結黃顙魚夏花魚種培育試驗結果,以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上海鵬豪水產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的3、5號池塘進行,池塘東西走向,呈長方形,面積均為0.33 hm2,水深1.5~1.8 m,池底平坦,池底淤泥5~10 cm,池埂堅固不滲漏,進、排水口分開,水源來自太浦河,水質良好[1-3,9]。

1.2 試驗材料

試驗魚的品種為黃顙魚夏花魚種。

1.3 試驗過程

1.3.1 放養前準備。放苗前1個月排干池水,清除過多的淤泥,保持淤泥在5~10 cm,讓陽光曝曬池底,將塘底曬干至龜裂,并清除池邊雜草,用生石灰2 250 kg/hm2,進行干法清塘。

清塘消毒1周后可以進水,根據塘口淤泥深度和放苗季節調節進水量,淤泥15 cm以上,進水70 cm;淤泥10~15 cm,進水1.2 m;淤泥10 cm以下,進水1.3 m以上,高溫季節要適當增加水位。用80目篩絹嚴格過濾進水,防止敵害生物幼蟲和蟲卵、雜魚等進入池塘。為促進浮游生物的快速生長繁殖,為魚苗下塘提供大量優質的天然餌料,將活性氨基酸生物肥30~60 kg/hm2充分浸泡并攪勻后對全池進行均勻潑灑。放養前的準備工作應與魚苗入塘時間相配套,在池塘浮游動物處于高峰期時放苗[1-2,5-6]。

黃顙魚魚苗喜歡集群吸附在漂浮于水面的植物根須葉片等下方,需要在苗種培育池搭建魚巢,利用蘆葦或活樹枝葉等建一排魚巢,供魚苗吸附棲息,并使用氣泵增氧,魚巢可以放苗5萬~10萬尾/m2。

1.3.2 魚苗放養。黃顙魚卵黃苗出膜才2~4 d(180~230尾/g),苗體很嫩,卵黃營養還沒有完全吸收,還不能四處游動散開,為便于提高運輸和放養成活率,可帶水出苗,進入苗種培育階段。

放養前1 d將30尾魚苗放入池中專設的網箱,試水24 h觀察魚的動態,若無任何異常方可放苗。下塘前測試暫養網箱和池塘的水溫,兩者溫差不應超過2 ℃[1-3,7-9]。若魚苗是從外地運入,需將裝運魚苗的尼龍袋放入池塘水面約30 min,讓其自行調節溫差后再下塘[1-3]。選擇晴天傍晚以后放苗或早晨日出以前放苗為宜,放苗前3 h開增氧機或氣泵進行增氧曝氣,防止上下水層產生溫差和預防魚苗“氣泡病”的發生。放苗時使用VC全池拋灑,提高魚苗抗應激能力。魚苗放養密度控制在300萬~600萬尾/hm2,放養情況見表1。

1.3.3 投飼管理。采用“豆漿法”培育魚苗,放養后第2天即可喂食,全池潑灑黃豆漿2~3次/d。為保證魚苗攝食均勻,要求池塘每個角落都要潑到黃豆漿。下塘之初,每天8:00和16:00,用黃豆15~30 kg/hm2浸泡磨漿后全池均勻潑灑,1周后增至45~60 kg/hm2,2次/d,依天氣、水質情況適當調整具體數量[1-4]。第10天開始,逐漸減少豆漿投喂量,增投黃顙魚專用苗期粉料。第30天左右,逐漸減少粉料投喂量,開始增投黃顙魚專用0#膨化飼料,開始膨化飼料訓食。

1.3.4 水質管理。養魚池的水質要求嫩、活、爽、肥,整個培育過程每周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0 cm。調節水體透明度在25~30 cm。如果水質過清,將活性氨基酸生物肥15~30 kg/hm2充分浸泡攪勻后對全池進行均勻潑灑;如果水質過肥,全池潑灑芽孢桿菌或蛭弧菌,以提高水體透明度。

黃顙魚魚種對水質要求較高,溶氧保持4~6 mg/L,pH值7.5~8.5,氨氮<0.5 mg/L,亞硝酸鹽<0.15 mg/L。堅持每天早晚檢測水質,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全程每隔7~10 d使用1次光合細菌,每次用量75 kg/hm2,以菌治菌,控制病原菌,維護池塘良好水質。

(下轉第262頁)

(上接第257頁)

1.3.5 病害防控。黃顙魚苗培育期間,特別容易滋生車輪蟲[9]。當大量的車輪蟲寄生在魚苗鰓絲上時,因魚苗弱小,鰓蓋幾乎透明,外觀上看起來魚苗鰓絲鮮紅色,鰓蓋外擴[1-3]。魚苗不安地在水面漫游,嚴重的呈跑馬癥狀,白天不伏底,晚上不搶食。經取樣顯微鏡檢,發現大量的車輪蟲寄生于鰓絲上,即可確診。車輪蟲屬于原生動物,繁殖速度迅速,若未及時處理,病情延誤3~5 d,損失會很大,死亡率往往超過50%。針對發病的池塘,立即選用針對性強的車輪蟲殺蟲藥物進行防治,殺滅車輪蟲之后,用微生物制劑對水體進行解毒,調節水質。

1.3.6 魚種出塘。魚苗經50 d左右培育,體長5~8 cm,規格400~500尾/kg時,可以出塘、分稀繼續飼養。出塘前應在每天清晨低溫時進行拉網鍛煉,共進行3次:第1次只要將魚拉網起水后馬上放回原池[1];第2次將魚起捕后移入網箱,沖水暫養后回池[2];第3次將魚起捕后移入網箱,但密度以約3萬尾/m3為宜,不宜太高,沿池塘邊將網箱走一圈,使魚苗大部都能頂水游動,然后分塘飼養[3]。運輸時要在低溫下進行,帶水操作,動作輕快,通常情況下用尼龍袋充氧包裝常規魚種進行運輸,但是因為黃顙魚魚種3根硬棘已經長成,會刺破尼龍袋,所以只能采用活水車純氧運輸。

2 結果與分析

2.1 魚種成活率、出塘規格和養殖產量

經過逾50 d的精心培育,7月中上旬出塘時收獲體長5~8 cm的黃顙魚夏花魚種183.1萬尾,成活率達61.1%,折合收獲274.65萬尾/hm2(表2)。

2.2 產值和效益

整個魚種培育過程中,投喂黃豆445 kg,黃顙魚專用配合飼料4 240 kg。塘租、苗種、飼料等成本投入共計12.4萬元,平均投入18.6萬元/hm2。共收獲夏花黃顙魚魚種183.1萬尾,重量3 850 kg,黃顙魚夏花魚種市場銷售價為1 000元/萬尾,銷售收入18.3萬元,平均收入27.45萬元/hm2。實現總利潤5.9萬元,平均利潤8.85萬元/hm2,效果很好。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黃顙魚魚種培育不同于四大家魚等有鱗魚的魚種培育技術,以下幾個要點是提高黃顙魚魚種培育成活率,取得黃顙魚魚種培育成功的關鍵。

3.1 徹底清塘

黃顙魚魚苗喜歡集群吸附在漂浮于水面的植物根須葉片等下方,游泳能力很弱,更加容易被各種敵害生物捕食,所以徹底清塘顯得尤為重要。有的黃顙魚苗種培育池塘因為清塘不徹底,留有野雜魚、水蜈蚣、蜻蜓幼蟲等導致魚苗幾乎被捕食殆盡而致使培育工作完全失敗。

3.2 搭建魚巢

黃顙魚魚苗喜歡集群吸附在漂浮于水面的植物根須葉片等下方,即使魚鰾充氣后也不散開平游,若苗種入池后找不到合適的集群吸附物,會造成批量死亡,故在苗種培育池搭建魚巢是黃顙魚苗種培育不同于其他魚種培育的特色技術。

3.3 病害防控

黃顙魚苗培育過程中的車輪蟲病處于易發、頻發、嚴重的態勢。因此,培育黃顙魚苗工作的首要一點就是預防車輪蟲病的發生。首先要用生石灰干法徹底清塘并消毒,用量2 250 kg/hm2;其次配置蓄水池,提前15 d,對新進水體進行殺蟲,在魚苗入池前3 d,從蓄水池進水到培育池塘進行殺蟲;再次,在苗種培育過程中保持水質肥、活、嫩、爽,可以減少病害發生的概率;最后,在黃顙魚卵黃苗入池后,每天顯微鏡檢,化驗魚苗鰓絲上寄生蟲的情況,及時發現寄生蟲狀況,及早使用針對性藥物。

4 參考文獻

[1] 蘇明,尤永華,沈家佳,等.蒙古鮪親本培育與人工繁殖試驗[J].科學養魚,2014(8):8-9.

[2] 蘇明,倪水龍,懷向軍,等.蒙古鲌夏花魚種培育試驗[J].科學養魚,2014(3):10-11.

[3] 倪水龍,曾憲凱,劉泉,等.黃顙魚魚苗培育期間“紅頭病”的診斷與防治[J].科學養魚,2013(8):61-62.

[4] 唐志學,唐志杰,林有賢,等.黃顙魚成魚飼養技術[J].淡水漁業,2002,32(4):15-19.

[5] 劉杰,龍宜楠,黃鈞,等.黃顙魚暴發性流行病病原的分離鑒定及其3種毒力基因檢測[J].淡水漁業,2015,45(2):56-61.

[6] 蔣艾青.網箱養殖黃顙魚試驗[J].淡水漁業,2001,31(1):19.

[7] 鄭善堅.黃顙魚紅頭病病原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4):406-409.

[8] 鄧先余,羅文,譚樹華,等.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紅頭病”病原菌遲鈍愛德華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分離及鑒定[J].海洋與湖沼,2008,39(5):511-516.

[9] 王文彬,夏維福,羅玉,等.黃顙魚的寄生蟲病及其防治[J].內陸水產,2001(7):34-3

推薦訪問:魚種 夏花 培育 規格 試驗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