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原因及處理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顧性分析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處理措施。結果: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與年齡、糖尿病、肥胖、手術時間、切口類型等原因有關。結論:對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進行篩查,通過完善術前檢查降低切口長度,提高手術熟練度及無菌操作水平,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后放置引流管的機會,合理應用抗生素等措施,降低切口感染。
關鍵詞:普外科手術; 切口感染; 原因; 處理
【中圖分類號】R969.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0-0479-02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是外科手術后最常見的感染之一,有數據顯示外科傷口感染高居醫院感染第三位,本文通過我院2007-2011年近5年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病例資料進行分析,對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探討,提出有目的性,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以達到降低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目標。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7-2011年普外科所做7000例手術患者,其中有0.96%發生切口感染,67例,男45例,女22例,全部符合衛生部醫政司擬訂的,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中的診斷標準,手術切口局部發紅,腫脹發熱,疼痛持續和加重,且有觸痛,手術切口淺部組織有膿性混濁液體,并培養出病原體者。
1.2切口感染標準:術后切口出現紅,腫,疼痛及局部發熱感,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早期出現硬結并有膿性滲出物需拆線引流,膿腫形成后有波動感,穿刺有膿液或破潰流膿,拆線后切口流膿反復出現小膿點并有線頭溢出的定為切口感染。
1.3方法
1.3.1回顧性分析方法:借助于對2007-2011年病歷資料的回顧性分析,對患者的年齡、醫囑單、切口情況以及住院時間進行詳細的分析并且對其進行記錄。
1.3.2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2.0軟件先進行單因素分析,然后將單因素分析中P<0.05的變量篩選出來,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OR來表示危險因素與醫院感染的關聯強度,OR可信區間采用95%。
2結果
2.1手術類型因素:本組43例為Ⅰ類手術,1例感染,為2.3%的感染率;57例為Ⅱ手術,3例感染,為5.3%的感染率;40例為Ⅲ類手術,3例感染,為7.5%感染率。
2.2年齡因素:本組4-9歲患兒23例,2例感染,為8.7%感染率;20-39歲患者43例,3例感染,為6.9%感染率;>70歲患者22例,5例感染,為22.7%感染率。
2.3抗生素使用:患者二聯用藥為0.71%感染率。三聯用藥為4.29%感染率。
2.4住院時間因素:<1w的患者24例,感染率為4.2%;8-49d的患者46例,感染率為6.5%;50-99d的患者45例,感染率為8.9%;>100d的患者25例,感染率為12%。
3討論
3.1患者年齡與切口感染率的關系:感染患者中,其中老年人和兒童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概率較高,分析原因知這與老年患者因年齡的關系自身的抵抗力開始衰退減低有關,而兒童則是因為自身免疫的生理功能發育不完善有關。因此對于高危人群,我們在臨床操作過程中,應該嚴格遵循消毒隔離的有關制度,盡量減少病菌侵襲性操作,盡最大努力避免因操作不當而引起感染。
3.2切口感染與手術類型的關系:在切口感染中,其中Ⅱ類手術的感染率為2.59%。而Ⅲ類手術感染率為3.70%,相對1類手術發生感染的可能性比較小只有0.33%。因此Ⅱ類手術和Ⅲ類手術是我們應該重點預防的對象。對此高危因素我們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來減少感染的發生,如實行目標監測性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Ⅱ、Ⅲ類手術切口感染。
3.3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從手術室環境條件看,手術條件差的非層流手術室做手術易發生手術切口感染,從手術者無菌操作技巧看,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對切口保護不好者,手術切口感染率更高,從手術季節看,夏天做手術,手術切口更易發生感染,從術前準備看,各類腔道手術,術前未嚴格按照術前準備規范做或準備不充分手術切口感染率更高。
3.4預防切口感染的對策: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認真執行各項消毒隔離制度是預防普外科感染的有效措施,保持室內通風,每天,次干燥,應用消毒液進行地面的終末消毒,每次,操作應正確洗手或者使用消毒液擦雙手,對有傳染性的患者進行隔離,普外科引流管道較多,如腹腔引流管,留置導尿管,字管等,正確做好各種引流管護理,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引流管通暢,更換引流袋要注意無菌操作,避免隨意抬高引流管,采取合適體位并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防止腹膜炎和腹腔膿腫的發生,術前嚴格皮膚準備,預防皮膚創口感染,術前仔細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并進行充分的手術準備,對于老年患者特別是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應該積極治療各種合并疾病,根據患者的情況,盡可能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增強患者的抵抗力,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
3.5嚴格根據用藥指征,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少學者認為,為最大程度的預防感染應聯合應大劑量的用抗生素。而本文結果顯示,二聯、三聯用藥的切口感染率卻高于一聯用藥。因此,我們認為采取小劑量稀釋抗生素再以靜脈滴注的形式比較好。本次分析結果提示,患者切口感染,其中發生在胃腸道手術者比較多。究其原因可能與腸道內細菌數目多、菌種類多因此容易造成切口污染有關。從細菌培養結果看,絕大多數為大腸桿菌。因此除了選擇抗生素使用合理時間外,抗生素種類也十分重要。圍手術期使用的抗生素的選擇應從微生物、藥理學等方面綜合考慮。我們應該選用那些抗菌譜廣,又能覆蓋感染危險期,且對多數革蘭陰性、陽性菌有良好的滅菌作用以及毒性低的抗生素。必須防止術前濫用抗生素和不合理的使用。防止術前抗生素濫用及不合理的使用,根據手術部位的不同,盡量運用窄譜抗生素,切不可以因為利益而片面依賴昂貴和大劑量的抗生素,認真做好各項監測,嚴格按照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就可以有效降低術后切口的感染。
普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術治療過程中重點預防的并發癥之一,應嚴格控制,消除易導致切口感染的各種危險因素,如改善手術室條件,建設標準層流手術室,合理使用抗生素,規范無菌操作規程等有效預防措施,以降低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張沛遠.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 2009,(18).
[2]劉黨勝, 苗慧霞. 淺談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及預防[J]. 醫學信息(中旬刊), 2011,(02)
[3]楊靜波.普通外科中手術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相關處理[J]. 中外醫療, 2011,(06).
[4]陳榮海, 馬桂桃. 普外科手術中應用抗生素預防切口感染的探討[J]. 河北醫學, 2011,(04)
[5]楊如高.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原因分析與預防[J]. 醫學信息(上旬刊),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