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民族聲樂與中國民族聲樂之我見

時間:2022-11-01 15:15:02 來源:網友投稿

摘要:當代,在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歌壇上,對民族聲樂的界定呈現出各行其說,百家爭鳴的狀況。針對這一狀況,文章在總結民族聲樂不同解釋的基礎上,通過定義和分類的方法,解釋了“民族聲樂”及“中國民族聲樂”這兩個概念的內涵。我們應該認識到,界定民族聲樂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如何處理文化傳承關系的問題,其著眼點應該放在繼承優秀傳統聲樂基礎之上。

關鍵詞:民族聲樂; 中國民族聲樂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59(2008)06-0058-04

民族聲樂藝術如同琴棋書畫甚至宗教、科學等文化形式一樣,都是人類文化現象。它是人們的一種音樂行為。人類早期的聲樂藝術只是一種簡單的歌唱,隨著社會的發展,歌唱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民族聲樂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各民族人民的心聲,展示了不同群體的文化特征、心理特征和民族特征。我們可以透過歌聲中的文化聯系去了解人;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了解生活在各種生活狀態中的人類。

一、關于民族聲樂的解釋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民族聲樂理論研究逐步展開,有關民族聲樂的概念探討,呈現出百家爭鳴,各行其說的狀況。但總體來說,對中國民族聲樂的解釋大致歸為以下幾種:

1. 有學者認為:以中華民族的一種語言和音樂風格表達中華兒女思想、感情的聲樂作品及表演就屬于我國的民族聲樂。石惟正先生在《中國民族聲樂的范圍、結構及其發展方向》學術報告中所述:“以中華兒女熟悉、喜愛的母語文學以及音樂語言表達中華民族的思想、感情的聲樂作品及其表演就是中華民族的聲樂藝術。換言之,用中華民族的一種語言和風格以聲樂形式表達民族思想、感情的藝術種類就是我們的民族聲樂。”

2. 還有學者認為:民族聲樂這一概念有兩層意思,即“民族”與“聲樂”。“民族”指中華民族,包括漢族在內的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聲樂”,是指民族的聲樂。它包含唱法(技術層面)和審美價值取向(文化層面)。金鐵霖先生在2004年出版的《金鐵霖聲樂教學》中提到:“民族聲樂,是由傳統藝術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一是來源于中國戲曲、曲藝;二是來自民歌,從而形成了一種傳統的民族唱法”。之后,金鐵霖先生又說:“民族聲樂藝術,根植于中華傳統音樂文化,來源于各族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是地地道道的反映中國民族特色的一門藝術。”

3. 另有學者認為:中國民族聲樂應該包括民歌、曲藝、戲曲等一切演唱藝術形式。陳君凡先生在《中國古代民族聲樂藝術的演進》中提到:“要研究中國古代聲樂藝術,首先要解決的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概念的界定問題。‘民族聲樂’的含義有兩個方面,狹義的講:它是指具有民族風格的聲樂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現特色;廣義的講:民族聲樂是指民歌、說唱、戲曲等傳統體裁的聲樂形式及專業作曲家創作的各種民族聲樂作品。”

以上三種解釋集中體現了我國民族聲樂的內涵及范圍。但也看出從不同角度對中國民族聲樂的理解。從我國音樂發展的歷史來看,中國民族聲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遠古時代,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在實踐中練就了不可低估的聲樂唱法。如漢朝的敘事歌《孔雀東南飛》,全曲長達350多個樂句,用優美感人的聲音演唱如此之長的歌曲,演唱者應具備相當高的聲音韌性和演唱技巧。從古代有關唱論的描述中也可見中國傳統聲樂藝術是很講求方法的,如:《禮記·樂記》中描繪:“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墜),曲如折,止如搞水,俗中距,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殊”;又如《東府雜錄》中講:“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亢墜之者,即得其術即可致遇云響谷之妙也。”其實,我國傳統的對于歌唱的科學總結早于西方“BeCantuo”唱法兩千年左右。這足以說明我國的傳統歌唱藝術源遠流長,并在演唱實踐和理論總結上都達到相當的水平。

二、民族聲樂及中國民族聲樂

民族聲樂,指歌唱行為(包括演唱方式、演唱技巧、歌唱語言、表演等。)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質的一種演唱藝術。它包括歷史上不同民族的歌唱藝術,既包括西方民族的聲樂,也包括東方民族的聲樂;既包括傳統聲樂,也包括近現代、當代的聲樂。簡而言之,民族聲樂包括了各民族不同的演唱形式和不同的演唱方法。

中國的民族聲樂,既包括漢族聲樂,也包括少數民族聲樂;容納了民歌、說唱、戲曲,以及近現代創作歌曲等演唱形式。可分為民間歌唱、民間說唱、戲曲演唱和民族新唱法四大類。

1. 民間歌唱

民間歌唱,指由民間藝人、民間歌手演唱本地區、本民族鄉土民歌的演唱方式。其演唱主要根據當地傳承的民間歌曲、演唱方式即興演唱。演唱者一般沒有經過專門的聲音訓練,但能在本民族語言的基礎上吐字真切,唱出韻味濃郁,自然純樸的歌聲。一般而言,我國北方民間歌唱聲音豪放、高亢、明亮,唱高音時常用真假混聲;而南方的歌唱則委婉、甜美、圓潤,常以真聲為主。民間歌唱源于民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我國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習俗,不同的民族語言,形成了豐富多采的民間歌唱。有的形成了民間歌唱系列,如:茉莉花系列、搖籃曲系列、送情郎系列、山歌系列、號子系列等。在演唱實踐中,民間歌手們逐步找出適合自己的、較為科學的用嗓方法和技巧,演唱各種山歌、號子、小調及各地方、各民族不同種類的民歌,并在民間口傳心授,廣為傳唱。這些來自民間的歌唱,是孕育中華民族聲樂的搖籃,也是民族聲樂發展的源泉。

2. 民間說唱

民間說唱,實質是念白和歌唱在表演過程中交替進行,即說中有唱、唱中有說、說說唱唱、講唱結合。顧名思義就是指以吟為主,加上唱的一種民間演唱形式。音樂體裁以敘事性為主,兼有抒情功能。我國民間說唱曲種繁多,明清時期,我國的說唱藝術發展很快,曲種達三百多種,如今隨著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各民族曲種更為豐富多彩,2007年在全國少數民族曲藝現狀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據中國曲協有關領導介紹,目前曲種已達六百多種。漢族的南方彈詞,北方的大鼓、漁鼓道情、牌子曲類、琴書、雜曲、走唱、板誦等,深受人們的歡迎。還有少數民族說唱如“好來寶”“大本曲”、“贊哈”等;民間說唱多為民間藝人演唱,說唱自如,韻味濃厚。說唱表演要求藝人們要有“清晰的口齒、靈活的吐字、動人的聲韻、感人的聲音”。他們在民間傳唱著本民族的歷史、傳說、故事等,須具備較強的說唱能力,他們有嫻熟的說唱技巧,能用聲音塑造不同的人物角色。如果把民間演唱比喻成短小的詩篇,那么民間說唱就是長篇的樂章。說唱是民間演唱的繼續和發展,在歷史的發展中,也是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聲樂演唱形式。

3. 戲曲演唱

戲曲演唱的起始年代已無從考察,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傳統聲樂藝術中的一種演唱類別。我國戲曲豐富,各民族、各地方戲曲品種繁多。戲曲演唱中主要是以昆曲、京劇為代表。現代京劇除了在唱腔上保留原來的傳統外,增加了合唱、重唱、伴唱等形式。樂隊編制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戲曲演唱是民族傳統聲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代表性聲樂演唱藝術,在中國聲樂史上曾占有主導地位。它采用大嗓、小嗓、大小嗓結合、堂音等不同的演唱方法,并按音色劃分生、旦、凈、丑不同的行當。唱腔講究,對于吐字、歸韻、收聲、聲調等都有嚴謹的規范。“字正腔圓”、“聲情并茂”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我國民族聲樂至今仍沿襲著這一基本特征。優秀的戲曲演員都具有深厚的“念、唱、做、打”基本功,特別在唱功方面,獨具特色。戲曲演唱中的京劇,是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中的杰出典范,它為中國民族聲樂的提高和發展奠定了扎實而廣博的基礎。

4. 民族新唱法

“民族新唱法”,主要是繼承了我國漢族民歌傳統唱法的特點,同時借鑒了西方美聲演唱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唱法。它既不等同于上述的三種演唱形式,也不同于西方的美聲唱法。它是以漢語為基礎,適應性較強,既能演唱各種傳統歌曲、唱段,又能演唱近現代、當代創作的不同風格歌曲和歌劇,其表現方法和表現力具有民族風格和特點。民族新唱法的優點是咬字吐字清晰,聲音甜美,氣息靈活;又有美聲唱法的聲區統一,音域寬廣,真假聲結合的長處。這種新唱法使演員的演唱時間延長,是我國聲樂工作者多年來努力研究探尋的結果。

“民族新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發聲原理大體相同,但是,因表現歌曲的風格不同,吐字方法、潤腔、氣口等不同,所以表現技法也不同。“民族新唱法”是“民族民間唱法”與“西洋美聲唱法”的結合,在中國有人泛稱為“民族唱法”,也有人稱為“中國民族聲樂學派”、“中國聲樂學派”、“中國的民族聲樂”等。這表明“民族新唱法”在傳統聲樂的基礎上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探索,使中國特色的聲樂藝術在中國樂壇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我國“民族聲樂”有兩層含義:廣義上講,“民族聲樂”既包括了我國各民族民歌、說唱、戲曲等傳統演唱形式,也包括了民族新唱法這種形式;(包括了專業作曲者創作的各種民族風格特點的聲樂作品)狹義上講,它是指具有中國風格特色的聲樂作品及演唱。

總之,中國民族聲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的演唱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的演唱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的演唱風格特征的聲樂作品,其中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世代相傳至今的古代聲樂作品,也包括當代中國人用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創作的、具有本民族形態特征的聲樂作品。我們應該用立體的思維,全方位的去理解中國民族聲樂這個概念。中國的民族聲樂,應該包括漢族在內的五十六個民族的聲樂藝術,即包括中國不同地域特色、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演唱方法上,既包括“學院派”的唱法,也包括各具民族特色的傳統唱法、同時也包括各種不同類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通俗唱法。演唱內容及題材上,既包括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民歌、民謠、說唱、戲曲等演唱類別,以及從古代傳承下來,在近現代又有所發展的聲樂作品,也包括當代創作的具有中華民族固有的形式和形態特征的聲樂作品。

我國的“民族聲樂”在發展和形成過程中,深深根植于民間音樂,從中吸取營養和創作靈感。在對傳統歌唱藝術進行系統、深入地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方聲樂藝術的發聲方法,將民間傳統歌唱藝術系統化、科學化、專業化,使之形成自身特有的演唱技巧和民族風格。多年來,在演唱、創作、表演和聲樂教育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總體來說,其發展發可歸為:一是以傳統聲樂藝術為基礎,吸取借鑒西洋唱法之長處,使歌唱能力得到提高;二是以西洋唱法為基礎,結合處理好中國歌曲的字音特點,使其具有民族語言韻味。二者雖然有不同,但都強調“中西互補”,前者的基本定位是民族聲樂唱法的美聲化,后者是美聲唱法的民族化。

我們應該認識到,界定歌唱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如何處理文化傳承關系的問題,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放在繼承優秀傳統聲樂基礎之上。

中國的民族聲樂是建立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之上,“貝爾康托”(美聲唱法)則建立在歐洲文化傳統的基礎之上,兩者存在著不同的文化淵源。當代民族聲樂的發展已經把繼承和借鑒的關系處理得比較合適了。早在三四十年代,在延安解放區的聲樂工作者中兩種唱法就是并存的,相互影響融合貫通的,新中國成立后更是如此。當民族聲樂走進高等學府以后,在教學方式、程序和方法上對歐洲的歌唱方法都有所吸收和借鑒。但是,應該明確在演唱、學習教學中,繼承或是借鑒, 都不能代替特質與創造。在繼承方面,將傳統轉為現實活動時,不斷根據現實的發展注入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方法、新內容、新精神,這種不斷注入新內容的本身,既是對傳統聲樂藝術的繼承,也是對自身的弱點進行不斷的揚棄和修正,對民族聲樂藝術來說是一種豐富和創造。在借鑒方面,要學習一切姊妹藝術,及歐洲唱法的長處,經過分解、消化融合和吸收,為我所用。那種把“貝爾康托”作為唯一科學的唱法,并作為唯一的標準對不同民族的聲樂加以評價,甚至用簡單的“對”與“不對”來下定義,都是片面和偏頗的。

三、結語

民族聲樂藝術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內含以及關聯于特定的地域、語言和歷史形態的人聲的音樂。它與器樂相對而言,是“歌唱的音樂”。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與西方民族聲樂藝術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聲樂藝術。承認不同民族的聲樂藝術應該有平等的價值觀, 這是我們分析不同民族聲樂藝術特質的前提。其觀念包括三層意義: (1)人類不同文化的聲樂價值是相對的。(2)不同文化的聲樂藝術, 在傳統價值體系上主要體現出差異性, 因而是不可比的。(3)衡量一種聲樂藝術的價值,只能用它所根植的文化作為價值標準。這種思想的核心,就是否認西方價值體系的絕對意義。對任何文化所表現的價值認識和評價, 取決于擁有該民族文化對事物的看法,承認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性質和充分的社會價值。

(責任編輯:周真剛)

推薦訪問:聲樂 民族 我見 中國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