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音色探究

時間:2022-11-01 14:45:03 來源:網友投稿

[摘 要]聲樂演唱和教學中頻繁提到“音色”一詞,歌唱中的音色變化是豐富和提高聲音表現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與歌唱者的生理構造、歌唱技巧關系密切。在演繹不同聲樂作品或表達不同情感時,音色也需根據實際作品和情感表達需要做相應的調控。本文對音色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剖析,以期能夠使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更加豐富有效。

[關鍵詞]聲樂;音色;生理;調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5-0073-03

一、音色的闡述

音色,即“timbre”或“tone colour”,“音色,由于波型和泛音的不同所造成的聲音的屬性。每個人的聲音以及鋼琴、提琴、笛子等各種樂器所發出的聲音的區別,就是音色不同造成的。[1]” “不同的樂器或人聲器官所發出同一高度的音,仍各有其特色,這種區別就在于他們的音色不同,亦稱音品或音質。不同的音色,決定于泛音的數目和它們相對強度如何。樂器的不同質料和結構形制能產生不同的泛音,甚至同一樂器,各音區產生的泛音也不相同。[2]”

不同樂器所發出的聲音各不相同,弦樂、管樂、打擊樂、民樂、電子樂器等其音色各有特點。如弦樂中的大提琴音色豐滿、渾厚;小提琴音色明亮、華麗。民族樂器中的嗩吶、京胡具有高亢、嘹亮的音色;琵琶、揚琴具有悠遠、典雅的音色。

人聲也是如此,每個歌唱者因生理構造的差異其具備的音色也各不相同,同時在演唱時因歌唱技巧或作品不同的限制,以及情感表達的不同都會不同程度地體現在音色上的細微變化。試想演唱者不論演唱何種作品、表達何種情感時都是一成不變的音色,這種音樂語言勢必是蒼白無趣的,就像畫畫中永遠只使用單一的色彩般乏味。一位優秀的歌唱家必定擁有豐富且控制自如的音色,這就要求其一定要尊重自身的生理條件,掌握高超的歌唱技巧,同時必須深入了解和理解音樂作品,并善于把握音樂中的情感表達。

二、音色與生理構造的關系

眾所周知,不同的樂器所產生的音色是截然不同的,縱然是同一類別的樂器所奏出的色彩也不會如出一轍,這是因為其不同的結構、材質等因素決定的。人聲也是如此,在聲樂演唱中所使用的樂器便是人本身,而每個人的生理構造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這就導致了人與人之間音色不可能完全相同。

人聲樂器異于其他的樂器的特殊性便是這個樂器在使用過程中具有不可視性。每個人聲帶的長短、寬窄、厚薄都是各不相同的,而這些差異不僅影響音的高低,對聲音的色彩也有一定的影響。正是因為聲帶的長寬厚不同,才會劃分出不同的聲部,如高聲部、中聲部、低聲部等。而即使是同一聲部,也會因個體生理構造的差異導致其聲音的色彩也有著千差萬別,如女高音中有聲音靈活輕巧的女高音,有聲音圓潤、抒情優美的女高音,也有聲音寬厚、充滿金屬感的女高音,這些音色上的差異就是受其各不相同的聲帶條件所影響。

除了聲帶構造的不同之外,喉腔結構、肌肉能力、身體素質、神經對器官的控制能力都會對音色產生一定的影響。氣流經過聲帶產生振動而發聲,其后需要一系列的器官控制和調節能力來控制氣息和聲音,這些都會影響音色的變化。這在教學中尤為明顯,一些綜合條件(如聲音條件、身體素質、肌肉能力)較好的學生,能夠積極調動各器官參與歌唱運動,就會較容易獲得豐富優美的音色;一些身體素質、肌肉控制能力、調節能力較差的學生,則不容易獲得正確優美的聲音。

在歌唱中要遵從自身的生理構造,演唱出屬于自己的優美的音色,塑造自己的音色個性。

三、民族聲樂演唱的音色調控

(一)歌唱技術對音色的調控

一位優秀的演唱者,其歌唱音色也必然是自如優美、豐滿圓潤的,這與其具備了嫻熟高超的歌唱技巧息息相關。歌唱技巧包括了方方面面,以下從氣息和腔體兩方面剖析與音色之間的關系。

1.氣息與音色

“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氮氮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3]”由此可見,呼吸是歌唱發聲的動力和基礎。明代魏良輔在《曲律》中也提出“擇具最難,聲色豈能兼備?但得沙喉響潤,發于丹田者,自能耐久。若發口拗劣,尖粗沉郁,自非資料,勿枉費力。”

正確的呼吸和氣息支撐既然是獲得優美豐滿音色的前提,采用不同的呼吸方式,勢必會直接影響音色的變化。采用胸式呼吸法,吸入的氣息較淺,易引起喉頭、胸腔的緊張,從而導致聲音尖銳,干澀;腹式呼吸法,吸入的氣息較深,但容易僵硬,從而導致聲音不夠靈活自如,音色壓抑沉重;胸腹式呼吸法,胸腔、橫膈膜、腹部共同運動,既增大吸氣量,又增強了氣息控制能力,因此聲音圓潤、豐滿,高、中、低音區音色統一、轉換自如。

在演唱不同歌曲時,根據歌曲的實際需要,歌唱者需要具備多種氣息的調節運用方式,“如為了適應歌曲情感的變化、語言的色彩、風格特點的需要,有揉氣、送氣、提氣、沉氣、彈氣、頓氣、停氣、收氣之分。[4]”在某些作品中為了情感處理的需要,則采用聲斷氣不斷的方式,當演唱抒情歌曲時多采用揉氣,演唱歡快的旋律時多使用彈氣。

2.腔體與音色

歌唱時的共鳴腔體包括胸腔、喉咽腔、口腔、頭腔等,這些共鳴腔根據其是否固定,又分為可調節共鳴腔(包括口腔、咽腔等)和不可調節共鳴腔(如鼻腔、胸腔等),其中可調節共鳴腔對音色變化的影響最大。

在聲樂教學中往往會用到“打開”“喉頭自然放下并穩定”“咽壁豎起”等。“打開”往往是指腔體的打開,口腔的打開、腔體的擴張是為了獲得更加飽滿明亮的音色;“喉頭的穩定和下降”,使喉底部與咽腔拉長,產生泛音,音色悅耳;“咽壁豎起”,使聲音的反射更加具有穿透力,具有金屬般的音色。

對高低音區的不同共鳴作用,又可分為頭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頭腔共鳴具有圓潤華麗的色彩,口腔共鳴具有親切明亮的色彩,胸腔共鳴具有厚重有力的色彩。采用混合共鳴,可以使音色統一,圓潤柔和,在演唱高音區時,以頭腔共鳴為主、口腔次之、胸腔更次之,演唱低音區時則相反。共鳴比例發生變化時,音色也隨之變化。如果在演唱中多用口腔共鳴,則真聲多,音色明亮靠前。

(二)民族聲樂作品中的音色調控

聲樂作品種類豐富繁多,不同作品對音色的要求也會不盡相同。音色之于歌唱者來說,就如同色彩之于畫家般重要。演唱作品時,須根據作品的實際需要結合自身嗓音特點,對音色進行適度的調整,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既符合音樂作品,又唱出自己的特色。

1.古詩詞藝術歌曲

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這類作品,往往最能體現出歌者的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需要演唱者對歌曲風格,歌詞內涵,意境表達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不能以演唱現代風格作品的方法去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此類作品通常注重氣息的連貫平穩,音樂的古韻意境,以純凈淡雅,深邃內斂的音色表達出含蓄深邃的文人氣質。如《春曉》《楓橋夜泊》等作品不需要用很強的音量,須以極高的氣息控制聲音,重在營造歌曲的藝術意境。

2.地方民歌

民歌,是流傳于某一國家、民族的歌曲,因其地理、環境、風俗、人文、宗教的不同而產生各不相同的地方民歌。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有綿延不絕的高山、一望無際的平原、遼闊寬廣的草原,也有清麗的江南水鄉,各地的民歌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如江南民歌細膩婉約,音色甜美清亮,嫵媚柔和;北方民歌高亢嘹亮,音色高昂有力、豪放激越,又如**歌曲的熱情、蒙古歌曲的悠揚、藏族歌曲的寬廣等。歌者不可能以相同的音色去演唱朝鮮民歌《阿里郎》和江蘇民歌《茉莉花》,也不可能把蒙古歌曲和湖南民歌用同一音色來表達,否則就缺少了其獨特的韻味。因此在演唱不同民歌時對音色適當地調整,尊重其風格特征,才是對音樂和藝術的尊重。

3.民族歌劇

歌劇相對于其他歌曲來說,多了人物的塑造、劇情的發展以及戲劇沖突。一部歌劇的成功離不開人物形象的塑造,而音色特點是否與人物形象相匹配也至關重要。長輩級人物音色要有滄桑感,英雄式人物音色要大氣輝煌,年輕少女音色要甜美明亮。如歌劇《原野》中的“金子”以寬厚和具有穿透力的音色來塑造純真潑辣的人物形象;《再別康橋》中的“林徽因”需采用抒情女高音,以柔和圓潤的音色來塑造充滿靈性和智慧的才女形象,而劇中另一女性角色“陸小曼”則采用女中音,以深厚豐滿的音色來使嫵媚優雅的名媛形象更加生動。

(三)情感對音色的調控

人類的情感豐富而細膩,有多種不同的情感表現,如喜、怒、哀、樂等。表達情感不僅可以通過肢體動作和表情,也可以以聲傳情,每種情感相對應所發出的聲音色彩都會有變化。人在表達高興、歡樂的情緒時,音色往往是明亮的;表達悲傷、痛苦的情緒時,音色往往是暗淡的;表達害怕、驚恐的情緒時,音色往往是顫抖凄切的。

在演唱中也是如此,在歌曲中情感表達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便是音色,演唱時通過音色上的調整和對比變化來表達不同的情感情緒,以使歌曲的表達豐富、人物的塑造飽滿。

在演唱表達強烈感情的歌曲時,將情緒和音色做適度的夸張。如演唱《長鼓敲起來》這類表達歡樂情感時,需要聲音流暢輕巧,氣息均勻,音色有明朗的色彩;歌劇《黨的女兒》中七叔公唱段《仰長天,淚如雨下》這類表達悲痛情感時,需要用較大氣息量,較強的音量,使聲音洶涌而出形成情感宣泄的效果;桂英唱段《天上的風在吼雷在叫》表達害怕、驚恐的情感時,聲音則帶著顫抖,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不可松弛,音量忽強忽弱,呈現凄厲的色彩;而在表達仇恨、憤怒時,如歌劇白毛女中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聲音要具有爆發力,音色結實而堅定,字頭用力,以宣泄無可忍耐的憤恨之情。

另外,還有一些情感表達相對內斂含蓄的歌曲,也要注意音色和情感的結合。如表達美好愛情的歌曲《親愛的人》,氣息要均勻流暢,聲音不可太過明亮,要抒情柔和;表達對故土思念之情的歌曲《故鄉雨》,多用軟起音,聲音要流暢自然,音色暗淡,帶著淡淡的憂愁。表達歌頌、贊美情感的歌曲《長大后我就成了你》,聲音則要如訴說般的,氣息平穩,音色樸實圓潤。

即使是同一首歌曲,也要認真分析曲中情感情緒上的變化,并運用恰當的音色演唱。如《唱支山歌給黨聽》,開頭“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是贊美的、親切的;接著進入痛苦的回憶——“舊社會鞭子抽我身,母親只會淚淋淋”,音色轉入壓抑暗淡的;到“共產黨號召我鬧革命,奪過鞭子揍敵人”,情緒高昂,振奮起來,音色轉而明亮鏗鏘,最后到“唱支山歌給黨聽……黨的光輝照我心”,氣息連貫,聲音大氣磅礴、寬廣挺拔,以表達對黨的贊美和擁護之情。

結 語

總之,歌唱中的音色變化是豐富和提高聲音表現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與歌唱者的生理構造、歌唱技巧以及不同作品和不同情感表達均關系密切。歌唱者要遵從自身的聲音條件,提高歌唱技巧,尊重藝術作品,挖掘音樂內在情感,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音樂,表達藝術。

[參 考 文 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1360.

[2]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794.

[3]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241.

[4]吳 靜.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72.

[5]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

[6]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7]李晉瑋,李晉緩.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8]林俊卿.歌唱發音的科學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62.

推薦訪問:聲樂 音色 探究 民族 演唱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