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幫中國人養牛,重振中國消費者對本土乳業的信心

時間:2022-10-31 13:20:03 來源:網友投稿

“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荷蘭畫家凡·高這樣說。

在西歐,海洋送來暖風吹拂牧草,郁金香微微低頭,牧場里奶牛悠然散步。或許凡·高當年就沉醉在荷蘭的鄉間美景。

在荷蘭,奶農把奶牛看做是自己的孩子,給每一頭奶牛起個好聽的名字,給每頭牛一個獨一無二的身份代碼。春夏秋冬,與奶牛相伴,甚至當奶牛老了,它也同樣是寵物。

照顧好奶牛,要如同奶牛一樣思考。

荷蘭的奶農說,這樣才能獲得一杯純凈的牛奶。

相隔8000公里的東方,一杯牛奶,正是當下不少中國人心中的一個結:在中國如何養好一頭奶牛,擠出一杯高質量的牛奶。

57歲的荷蘭人魯樂夫正是中荷共同擠出這一杯牛奶的見證者和推動者。

年幼之時他在荷蘭牧場長大,幫奶農割過草、擠過奶。時隔多年后,他撬動資源在中國教中國人怎么養奶牛。

因為,“沒有農民就沒有食物,沒有食物就沒有未來。”

他是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的CEO。2年前,他作為主要發起人親自推動成立中荷的公益性組織——中荷奶業發展中心。

中國正在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剛剛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最近荷蘭國王訪華,國家*****也提出中荷雙方可以在農牧業等領域廣泛深入開展合作。中荷農牧業合作繼續升溫。魯樂夫相信,中荷攜手合作未來將培養出越來越多新型職業農民。

A 小培訓里的大改變

國王為中荷乳業合作點贊

一頭微卷銀發,高鼻梁,說話溫和,有問必答,魯樂夫給人感覺很坦誠、和善。他很愛笑,與你握手的時候,還能用中文問候“你好”以及致意“謝謝”。

身材高大的他身穿黑色的西裝,領口別著一枚徽章,上面是荷蘭和中國的國旗。

2年來,與中國的奶業合作,是他投入最多時間的事務之一。

與中國打交道20年,他到過中國大大小小的牧場。在北京郊外的順義有一個牧場,他最為熟悉。因為這是中荷奶業發展中心的示范牧場。

今年10月25日,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Willem-Alexander)和王后馬克西瑪(Máxima)訪華到京第一天,魯樂夫就陪同他們,進了這家牧場的牛舍。

泌乳牛舍里近200頭奶牛低頭吃著青貯,魯樂夫給國王和王后講解,國王和王后興致很高,與培訓師和學員互動,笑聲不斷。

牛欄之中,荷蘭教授Joep Driessen在現場授課教中國奶農怎么養牛。國王和王后興致盎然,拿起培訓本,看看這個荷蘭老師怎么教中國學生對一頭奶牛“望聞問切”。在這個牛舍旁邊,荷蘭國王和王后還見證了兩家中國乳企加入中荷奶業發展中心。

“國王和王后他們在牧場考察非常愉快。”魯樂夫說,國王和王后看到了中荷乳業開展多方面合作,他們對于取得的進展也是非常認可。

據說,荷蘭國王對這間中國牛舍印象不錯,贊其是自己見過最好的牧場之一。

教中國人望聞問切養奶牛

中國牛舍里,荷蘭教授在教中國學員養牛。

這是2年來中荷乳業合作的一個經典的縮影。也是魯樂夫2年來力推的一個方向。

2013年11月,由中國農業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和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共同發起的中荷奶業發展中心正式成立。魯樂夫就是主要發起人之一。2014年3月,中國國家*****到荷蘭訪問就了解和關注了皇家菲仕蘭公司的牧場及全產業鏈管理情況。

魯樂夫是土生土長的荷蘭人。他有很多家人在荷蘭從事農業。他的幾個叔叔都在牧場工作。他父親曾是一家乳企的經理。“小時候放暑假,我會在牧場里幫忙,看看技術人員是怎么給牛喂食、擠奶。”年幼的他在牧場里還幫奶農割過草、擠過奶以及給奶牛準備冬天的儲備糧。

“也是那個時候,我了解到與動物親近的重要性:只有對它們用心,它們才能產出更高質量的牛奶。”

多年后,魯樂夫依托中荷奶業發展中心,把140多年的荷蘭“用心”養牛經驗直接帶到了中國的牛舍之中。

在北京順義這個牧場牛舍里,荷蘭教授Joep Driessen摸著奶牛尾巴前的一處突出的骨頭對6名中國學員進行指導。

“摸一摸牛的坐骨。”教授用自己的手背、臉蛋和肚皮做了比喻。

如果捏起來的肉如同人的手背一樣瘦,只有2分,太瘦了。如果像臉蛋一樣,有3分,適中。如果像肚皮一樣4分,胖了。

學員中有中國奶牛技術員、管理人員和在讀博士等。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博士吳兆海在現場聽了就“秒懂”。此前他在學校學習理論,這種實操訓練對他來說很管用。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Joep Driessen教授就創立了奶牛信號學,開始為歐洲國家提供關于奶牛健康、繁殖、疾病防治等牧場管理方面的專業咨詢和技術服務了。

如今,他來到了中國。中荷乳業發展中心正是這一座橋梁。

戒掉主人病

在魯樂夫等人的推動下,2年來中荷乳業之間的合作日趨深入。

“有100多名中方的專家和從業人員去到荷蘭實地考察,學習荷蘭的好的經驗和技術,同時在位于中國的荷蘭乳業技術中心的示范牧場,也請到了荷蘭專家對400多名中國奶業從業人員進行培訓。”魯樂夫說。

中荷乳業發展中心在4方面的合作收獲頗豐。

首先,開展中國奶業問題的科研項目;其次選派研究生到荷蘭讀博深造以及老師去荷蘭瓦赫寧根大學交流;三是國內規模牧場的培訓;四是組織奶業各方人士去荷蘭進行實地考察。

荷蘭的奶業模式與中國的奶業模式有非常大的差別。

中國奶業更像美國,是大型牧場養殖大規模奶牛,有的牧場養殖多達上萬頭奶牛。而荷蘭奶業鏈上大部分關聯企業屬于合作社組織,為牧場主所有。牧場一般由奶農世代相傳,牧場養殖的奶牛一般有100多頭,機械化程度很高,比如在擠奶、精飼料投喂、清潔等方面都是用機器人。

因此,作為軟實力,培訓如何養奶牛正好是雙方供需的結合點之一。

上文提到的奶牛信號學培訓,Joep Driessen在中國培訓了數十名奶農、技術人員等,培訓的學員中已獲證的培訓師達到20-30名。中國的學員接受他的培訓不需要繳費,免費學習。若在荷蘭,聽他1天課,每人需要繳費1645元人民幣。這些培訓費用都由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付費,學員培訓期間吃住都是免費的。

目前的培訓主要是“培訓培訓師”。也就是說,荷蘭教授培訓這些中國的“老師”,回到各自的區域后,又教會更多的奶農。

申先生就是中國一家飼料企業的區域經理。今年他來接受中荷奶業發展中心的培訓。“在牧場常年工作,就會有‘主人病’,每天都一樣,很容易忽略奶牛的狀況。”

中國的一些奶農像養豬一樣養奶牛。申先生回到**后,用教授教的方法在當地教奶農如何養牛,用奶牛的眼光去發現問題。現在他在區域內非常受歡迎,奶農都想請他講課。

B 中荷結合重塑信心

信心重塑最為關鍵

培訓更多的是技術層面的潛移默化改變。

“信心”是魯樂夫談到最多的一個詞。

他覺得中荷乳業合作的基礎就是重塑消費者的信心。

調查機構尼爾森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規模達到600億元,國產廠商只占46%。相比之下,2008年之前,進口奶粉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僅為30%左右。

“這實際上是很明顯的倒退。”

信心的源頭就是好的奶牛,出產好的牛奶。

不單是在牧場近距離觀察用心養殖奶牛,小時候在荷蘭,魯樂夫也到父親的公司里幫忙,了解乳企的工廠如何運作,看著牛奶如何一步步變成奶酪。“這其中,源頭的牛奶品質非常重要。”魯樂夫深深明白,這也說明,形成一整個完整的產業鏈有多么重要。

魯樂夫的大學專業是化學,大學畢業以后,他入職的第一家公司是聯合利華。他還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和其他多所知名大學就讀研究生課程。當魯樂夫還在聯合利華工作的時候就注意到中國市場了。

1995年,魯樂夫第一次來到了中國。“當時到了上海,我站在外灘的時候向浦東望,只能看到孤零零的東方明珠電視塔,以及黃浦江上的一些小擺渡船。現在這些小船都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

與中國乳企共建奶粉品牌

沒有想到,時隔多年后,他從旁觀中國到深入其中。

2004年,魯樂夫覺得應該“做一些能夠充分施展自己天賦的事”。他加盟了皇家菲仕蘭公司。成為執行董事會成員之前,他還擔任過菲仕蘭DOMO公司的董事總經理,主要負責嬰幼兒營養品和相關配料的生產。

2008年,中國乳業遭受了三聚氰胺的重創后,中國奶業快速發展的勢頭停止,近幾年來,中國奶牛養殖業進入了低速發展時期。

對于牛奶品質的管理正是中國人最擔憂的事情。

從香港奶粉的搶購、到洋奶粉的份額提升等等都在訴說這種擔憂。

魯樂夫希望改變這一現狀。

危機與機遇共存。

他明白,“把知識和經驗帶到中國來,幫助中國同行去改進、提升品質和安全。消費者的信心才能得到重建,整個乳業,不光中國乳業,荷蘭乳業也會從中得益。”

為此,他成為了中荷奶業發展中心的主要發起人。近幾年,魯樂夫經常往中國跑。2012、2013年先后多次到中國了解市場情況,有段時間每個月都來中國。還曾經主導制定該公司Route2020框架下的中國戰略計劃。他首次提出要在中國聘用本土高級職業經理人。2015年6月1日,他成為了皇家菲仕蘭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我感受到了中國發生的巨大快速的變化,而且這種勢頭還將持續。”魯樂夫說,對于一個企業或者商人來說,想要成功就必須與中國打交道。

魯樂夫很樂觀。在荷蘭人均年牛奶的消費是350升,但在中國這個數字只有25升。

愛運動的魯樂夫非常喜歡長跑,愛跑馬拉松。重塑信心與跑馬拉松一樣,魯樂夫也明白,重振中國消費者對本土乳業的信心,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當然前提是,要提高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等這些產品的品質。“例如菲仕蘭與輝山的合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希望能重建消費者的信心。”

2014年10月,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與中國輝山乳業宣布設立合營企業,在中國本土生產、推廣和銷售嬰幼兒配方奶粉,雙方各占有合營企業50%的股份。

他是3個孩子的父親。他非常明白,孩子的健康與安全不容有失。

C 未來要建立統一標準

荷蘭 若檢出抗生素 奶農賠一車的錢

走過中國大大小小的牧場,魯樂夫還注意到一個現象。

“中國的牧場水準參差不齊,目前中國迫切需要的是對奶業制定一個統一的行業標準。”

在荷蘭,奶牛管理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數據收集和分析。擠奶器會自動把每頭奶牛的擠奶數據記錄在電腦里。奶農每天上午或者晚上看數據,掌握每頭奶牛的動態。

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每隔3天來牧場收1次牛奶。從存儲罐中抽取牛奶之前必須進行抗生素殘留快速檢測,然后用帶GPS芯片的小瓶采集牛奶樣本,送第三方檢測公司Olip做牛奶成分和安全性檢測。奶罐車到菲仕蘭的工廠后,還必須接受對牛奶的各項測試,確認達標后才被接收。

如果含抗生素的牛奶混入存儲罐沒有被發現,被菲仕蘭奶罐車拉走的話,這個牧場就必須賠償一整車牛奶的費用。魯樂夫介紹,現在荷蘭抗生素檢測已經普及,每批牛奶都要做抗生素檢測。

現在在中荷奶業發展中心的示范牧場的牛舍中,所有人都注意到,每一頭奶牛的耳朵上都有一個黃色的耳標。這是一個電子耳標,機器掃一掃就知道這一頭奶牛的所有信息,脖子上還有計步器。這些在荷蘭牧場也是相似的。

有140多年養牛歷史的荷蘭經驗悄然在中國生根發芽。

盼建立第三方檢測中心

由于兩國的乳業模式之間差距很大,目前中國還存在大量的小牧場,不同牧場產出的牛奶品質相差很大。魯樂夫強調,菲仕蘭所做的并不是要把荷蘭的養殖方式強加到中國來,而是一種經驗交流和分享。

“在荷蘭我們花了140多年的時間來建立這套經驗和標準,我覺得中國應該不需要同樣長的時間就可以達到同等水平了。”魯樂夫認為,通過直接學習借鑒荷蘭的經驗,不需要再重新探路,中國的奶農可以加快腳步趕上荷蘭的標準。他也在通過中荷奶業發展中心努力推動這一點。

“在中國,在乳企等公司層面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同時還需要從更上層建立一個良好的機制,比如由政府或者其他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給農場提供檢測服務。”

魯樂夫說的這點正是中國乳企的痛點。

中荷奶業發展中心在順義的示范牧場正是中國中地乳業控股有限公司的一間農場。中地公司董事長張建設曾多次到荷蘭考察。目前,中國奶企有自己的檢測中心,但是作為養殖企業,他的牛奶提供給大奶企,張建設就特別希望中國也能學習荷蘭建立第三方檢測中心。

同時,張建設發現荷蘭的育種非常先進。如果荷蘭的育種能夠通過中荷奶業發展中心這一公益平臺得以推廣,中國的奶業勢必受益匪淺。

現在中荷奶業發展中心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

10月25日在荷蘭國王和王后參觀示范牧場時,全國知名乳企伊利和輝山也在會上宣布了加入中荷奶業發展中心的意向。

也是在這一天,培訓結束之時,荷蘭教授Joep Driessen問起大家的收獲。

“我明白了自然的力量!”來自中鼎牧業的學員孔慶斌在回應教授自己所學時俏皮回答,Joep Driessen笑起來說,“說得好!自然的力量就像母親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樣,安頓好它的三餐,在它生病的時候給予照料。”

在牛欄外觀看培訓的魯樂夫很高興,他注意到,學員有很多年輕人。這讓他很高興。魯樂夫說,必須要讓農業成為一個吸引人的有魅力的職業,這樣來吸納更多年輕人的加入。

“沒有農民就沒有食物,沒有食物就沒有未來。”

推薦訪問:養牛 重振 乳業 中國消費者 本土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