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兩化新釋:傲慢與偏見

時間:2022-10-31 08:50:02 來源:網友投稿

技術將越來越多地以消費化、娛樂化的面目出現,這種趨勢似乎不可逆轉。在此背景下的“兩化融合”,特別需要注意,任何措施和行動都要遵守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

兩化融合越來越熱,從最早提出到現在也有10多年了,只是當年似乎沒有像今天這么紅火過,尤其是變成一種國家戰略之后:無論是信息技術領域,還是工業技術領域的從業者,無不以積極的姿態吶喊、籌劃、實踐。這是件好事情。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經過10多年的發展,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相互融合的技術共同點和價值共同點越來越多。同時,從人才、技能和知識結構看,30歲以下的工業技術從業者,相比前輩,其對信息技術的理解、知識和素養都高出很多,因而能自覺地希望把信息技術應用于工業實踐中,水道渠成。

除此之外,必須看到今天社會的不同:技術的消費化和娛樂化變成一種趨勢,這是另一種“兩化”。

技術消費化在IT領域表現得比較突出,實際歷程也并不短,從20多年前IBM把大型機變成個人計算機就開始了。PC機的出現,使人和機器的距離消失了。這種革命的成果直到幾年以前還可以看到:技術背景不多的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裝機器了。

IT消費化的另一個加速器可能來自微軟。以Windows和Office為代表的軟件產品,加速了計算機從辦公室到家庭的過程,曾經出現過:計算機被當作一種家電,作為結婚需要置辦的一項。

最終完成消費化的障礙在于解決“技術隔閡”和“價格水平”兩個方面問題。蘋果新產品的出現,是鏟除這兩個障礙的典范。從此計算機更像電腦了,無論是誰都可以用,而且非常好用。當然,收入水平提高和產品價格下降也是不可缺少的推動力。此時,海內外關于“Computer”的不同中文翻譯,完全無關緊要了。

對于提供消費產品的工業企業,消費化的過程已經完成。因此,工業技術的消費化主要體現在提供工業產品的領域,原先這個領域與最終消費者的距離比較遠,少部分人只會在工作場合接觸到這些技術和產品,與個人生活的關系不大。

現在,工業產品的提供者正在努力消除人和技術的距離和障礙,消費化主要體現在其與普通民眾的溝通上,比如其產品和技術如何關注人、自然、環境;挖掘技術背后的文化、歷史內涵甚至感情;展現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價值……

至于“技術的娛樂化”,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界大多不愿意承認。不過,從當下的兩個熱點,卻是現成的例子:“云計算”和“3D打印”,分別居于IT和制造行業“娛樂話題”之首。

“云計算”是個十足的IT概念,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當網絡技術得到充分發展和應用之后,其自然而然地就出現了。它大概集合了目前最時髦的東西:虛擬計算、網絡計算、社交網絡、移動計算、Internet……未來可以把物聯網放進去,前途不可限量。

我們相信它,但學界和企業目前還似乎沒有辦法說清楚,它像自己的名字一樣飄渺無形。各種解釋要么是似是而非、要么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今天能夠被公認的“云計算”,更多地是以一種“基礎設施”或者“服務”的形式存在和提供的。

這種情況下,把“云計算”當作“兩化融合”的一個領域是站不住腳的:一個提供產品的制造類企業當然需要水、電、氣,但卻不能用水、電、氣來炫耀自己的產品。

“3D打印”最早的名字是“快速原型技術”,恰如其分地表明了出身:希望快速簡單地做出一個目標產品的原型,以進行一定范圍的評審和驗證。更專業和更學術的名字是“增量制造技術”,它更能表明這項技術對于制造業的革命性變革:無論是數千年的手工制作和兩百年的工業化生產,產品制造以“減法”為主流,“加法”的出現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然而,這條路依然很長,這個名字是為明天準備的。

無論名字如何,這項技術的核心是材料和工藝,此為制造業之根本。沒有材料和工藝的突破,就仍然會徘徊于“打印一個原型”的階段,無法完成其成為一個“先進制造技術”的使命。

3D打印與IT有關,IT技術于其中是手段,能提供某種幫助,像對其他行業一樣,僅此而已。

當越來越多的人在高堂或街頭巷尾,非常興奮地談論“云計算”和“3D打印”的時候,不也是一種娛樂嗎?當然,喜歡的人可以稱之為制造業信息化或者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典范。

有分析機構和研究者將兩化融合定義為四個方面: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和產業衍生。其中,“技術融合是指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產生新的技術。例如,工業和計算機控制技術融合產生的工業控制技術”,而“產品融合是指信息技術和產品滲透到工業產品中,成為工業產品的一部分,使產品更加好用、也提高了產品附加值”,例如,智能手機、智能家電和無人飛機。

“業務融合是指信息技術應用到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推動企業業務創新和管理升級”,例如,PLM、ERP、MES、SRM和CRM等在企業的應用。以及,產業衍生——“指兩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產業,形成一些新興業態,如工業電子、工業軟件和工業信息服務業。”

寬泛地如此解釋可以理解,但其中某些方面值得商榷。例如,“業務融合”就很勉強。像以前經歷的那樣,買了Office軟件就叫做“無紙化辦公”,用了CAD軟件就可以成為“提升了創新能力”?如果真是這樣,“兩化融合”倒有些簡單了。

最核心的應該是產品融合和技術融合,或者說兩者本身就是一回事:產品是技術的載體、而技術是產品的出身。

兩化融合的水平應當用產品和技術融合的水平來考量,一個標志是:融合后的新型產品和技術是否能提供與原先工業產品和技術同等水平的健壯性和安全性。比如,人們或許可以接受計算機或者智能手機的死機和重啟,但在其他很多工業和民用領域,新型產品和技術出現類似故障卻是災難性的。

至于“產業衍生”,只不過是遵守科學技術發展和市場經濟發展固有規律的結果。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拔苗助長,或者以“戰略、規劃”等面目進行“大躍進”。

“兩化融合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相比領先的國家,中國在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領域都是后來者,把積極追趕拔高到“跨越式發展”,未必可靠。比如,電動汽車還是一種汽車,沒有設計、制造汽車的經驗,沒法一步進入電動汽車時代,無論是否采用了CAD和PLM技術,或者請咨詢公司幫助完成了業務流程創新。

兩化融合的另一個障礙可能在于人的知識和認識隔閡。長久以來人們形成的傲慢與偏見,一方面,把IT作為高科技而視制造業為夕陽;另一方面,制造類企業在IT和交叉領域的研究和投資被認為與主業不符往往倍受冷落。

那么,消費化和娛樂化是不是有助于在這方面的改善呢?

第三方觀點:

產品依靠技術改進來發展,因此技術的消費化和娛樂化是產品成熟度的一種體現。制造業的技術發展過程中尋求信息化技術來提升效率,已有幾十年的經驗。但它們的融合還沒到消費化和娛樂化的程度,這可以反映出制造業的IT化尚未爐火純青,3D打印機只是兩者融合進程中的一級臺階。下一級臺階會是什么?一定是更加令人振奮吧。(文文)

推薦訪問:傲慢與偏見 兩化新釋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