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畢業,人數是2000年時的4倍,是美國的5倍。中國本土公司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和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中國為清潔技術研發所做的努力中處于前沿。2011年4月,天合光能預算要在接下來的5年里投入研發15.2億美元。預計這個數目會占天合光能未來同期收入的5%。金風科技對研發的重視源自于2006年它對德國公司VENSYS Energy AG多數股權的收購。同年,金風科技成立了自有的研發中心,成為了中國首家擁有自主專利技術和獨立研發能力的風力渦輪機制造商。金風科技現在正領跑風力渦輪機研發,包括產品開發、風力資源評估、可行性研究、微觀選址計測、項目管理和工程服務。
從2002年至2005年期間,在中國清潔技術行業幾乎沒人進行投資。但是,到2010年中國卻能在清潔技術領域吸引了544億美元私人投資。據美聯社報道,自2008年起,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開支以每年77%的速度增長。另外,中國在全球稀土礦供應中占了近97%的份額,而稀土礦對許多清潔技術來說至關重要。到2020年,中國計劃要在清潔技術行業投入7400億美元。不像許多其他國家,中國非常清楚能源安全和能源供應穩定性是國家經濟安全的基石。
在過去十年里,中國已崛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技術生產國。在2001年,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占世界總數的不到1%,但是,2011年將生產全球超過一半的太陽能電池板和太陽能電池。比如,無錫尚德電力是2010年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晶科能源是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生產成本最低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之一;江西賽維是最大的太陽能硅片生產商之一。太陽能硅片用于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板。這些中國本土公司是太陽能技術生產領域內的佼佼者。最近,中國政府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該綱要規定,到2015年,國內的總太陽能容量將達到100億瓦特,比原計劃的50億瓦特增了一倍。除了國內的增長外,中國公司還對境外公司進行投資。比如,2011年1月,江西賽維以33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一家太陽能工程開發公司Solar Power的70%的股份。
在2006年,中國擁有的可再生能源設施(多數為風電)僅能夠為一座小型城市供電。自那時起,中國一直在內蒙古和近海區域建造大型風電場。到2009年末,中國已有200億瓦特風電上馬。中國現在成為了風力渦輪機生產和風電場開發領域內一些世界上最大公司的所在地。比如,華銳風電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渦輪機生產商,也是全球第二大渦輪機生產商;中國龍源電力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風電運營商之一,它是中國國有企業中國國電的一家子公司。許多這類公司已經進軍國外市場,以增加其產品和服務的銷售額。2011年4月,華銳風電集團與一家希臘公司—希臘公共電力公司(Public Power Corporation)—達成一項協議,要在希臘開發2億瓦特到3億瓦特的近海風電場。2011年7月,華銳風電集團與一家歐洲風電場運營商—主流可再生電力公司(Mainstream Renewable Power)—達成一項21億美元的協議,計劃在愛爾蘭共同開發和建設10億瓦特的風電場。還有在2011年7月13日,中國龍源電力集團獲得了一份為期20年的合同,要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花2.6億美元開發一個1億瓦特的項目。與其他任何國家相比,中國安裝了相對更多的風電設施,生產出了相對更多的太陽能電池板和太陽能熱水器,并投入更多資金用于清潔技術的研發。到2015年,中國政府計劃至少11%的能源要來源于非石化燃料,即700億瓦特的新風電容量和50億瓦特的新太陽能容量,同時還要花費767億元建造新傳輸線路,以在全國運送可再生能源。
各種風險挑戰
盡管中國和其他國家正在促進清潔技術創新,并且投資力度也很大,但是,研發清潔技術解決方案的各新興公司面臨著空前的挑戰,而這些挑戰妨礙了資金流入某些特定關鍵領域,并致使公司倒閉。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清潔技術解決方案的研發方一直都在想方設法解決一些最艱難的科學挑戰,比如能源存儲、替代性燃料和碳封存。這就存在一個巨大的技術上的風險:對某個企業經濟上成功所必需的技術突破并不一定會適時出現。中國應對該挑戰的方法就是,與那些在能源存儲解決方案方面領先的國外公司合作。在今年7月,中國政府批準了一家合資企業,由萬向電動汽車公司和一家美國公司Ener1有限公司合資,前者位于杭州,后者則是一家鋰離子能量存儲設備方面的佼佼者。成立該合資企業是為了在中國共同生產鋰離子能源存儲設備。
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薄弱是制約中國很多技術發展的瓶頸,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歷史極短。因而,投資者們都不愿意在中國投資創型技術,甚至中國政府也由于其妨礙創新的形象而備受指責。比如在2010年,中國通過了一項反壟斷法,以“禁止”國外跨國公司在中國濫用知識產權。許多人認為,通過該項法律是為了迫使國外公司出售其技術,以換取一張進入國家主導市場的市場準入證。該法律通過后不久,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U.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就指責,“中國也可能利用標準制定程序來強迫跨國公司轉讓那些牽涉到這些標準或者面臨拒不讓步法律后果的技術。”在清潔技術產業內的許多領域中,從研發到生產廠房的建造、太陽能或風電場以及能量傳送設施,都需要大量資金。連同高技術風險,這些要求對投資者的決策制定有巨大影響,許多投資者會另尋投資機會。另外,那些投資大規模發電廠、太陽能和風電場以及替代性燃料的項目融資行業還沒有從2008年金融低迷中恢復過來,使得這類項目的資金匱乏。
清潔技術產品的許多消費者,比如城市和市民、公共事業公司和交通運輸公司會謹慎對待風險,并且滯后使用這些技術,這使得許多創新型公司要找到產品客戶很困難。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各個政府已對這個問題有所應對,采取獎勵、返利和其他補貼措施鼓勵消費者購買和使用清潔技術產品。在2010年,中國政府宣布了一個在五座城市進行的試點項目,為購買電動汽車的個人提供高達6萬元的現金信貸,并且還宣布了一項激勵計劃,即對每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補貼汽車制造商5萬元,以降低潛在消費者們購買時的零售價格。盡管價格激勵很誘人,但是中國汽油動力汽車仍然比電動汽車多2億輛。
尋找投資熱點
中國能源消費在過去十年中翻了一番,到2035年還會增長75%,占到全球能源消費增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2010年9月,溫家寶總理概括了七個新興先導產業,它們對中國的發展將會至關重要。在這些產業之中就有清潔能源技術和電動汽車。在2010年,這七個產業所占GDP的份額為2%,根據相關政策規定的目標,要在2020年達到15%。過去五年里,對風險資本投資來說,能源效率是增長最快的清潔技術行業之一。2009年,能源效率公司吸引的風險資金超過了10億美元,比2008年高出39%。投資能源效率公司的10億美元中有2.3億美元直接流入了照明公司。在2010年,照明公司募集的資金增至3.5億美元,同比增長52%。在2010年,全球在可替代能源方面的投資增加了32%,達到創紀錄的2110億美元,特別是中國風電場的開發以及歐洲的屋頂小型太陽能光伏設備的增加在其中占據重要比例。中國政府采取了風電激勵措施,將可替代能源的成本降低到每千瓦時0.5-0.7元之間。經濟學家預測,一旦各可替代能源來源的每千瓦時成本與煤相當,市場比例就會大幅增長。清潔技術投資者已將大量資金投入了實物產品的生產之中,比如可替代能源設備。這類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同時在技術方面的困難使得投資者另尋其他領域。除了能源效率領域,許多投資者正將目光投向以信息為基礎的清潔技術作為備選領域,因為它們要求的資金更少,商業化的速度更快,也更容易增長提高。以信息為基礎的清潔技術包括:成本和效能數據收集服務、采購平臺、電子商務商業網站和基于軟件的產品。
中國一直在一些試點城市建造充電站、電池循環利用中心和提供補貼以利于個人購買電動汽車。這些必要技術對于電動汽車的推廣使用至關重要。2010年,中國的試點城市的數量達到38個。中國政府宣布,到2012年末,計劃要生產50萬輛電動汽車。另外,中國計劃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每年花費15億美元建造基礎設施,以滿足預期的越來越多人使用電動汽車的需要。此外,中國也在頻繁地投資那些國外市場中在研發電動汽車零部件方面領先的各個公司。比如,2009年6月,中國本土投資公司深圳九策投資了美國ECOtolity公司200萬美元。2010年,ECOtality還獲得了深圳九策公司3000萬美元的信用額度,以資助ECOtality充電設備的銷售。
中國公司不但在募集大量民間資本,它們還進入公開市場。今年全球最大宗的清潔技術IPO是由中國本土公司華銳風電集團進行的,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募集了14億美元。在今年第二季度期間,全球共有11宗清潔技術IPO,價值19.9億美元,這之中超過40%是由中國本土公司華能可再生能源在香港證券交易所的一次IPO中募集得到的,它募集了8億美元。這11宗全球清潔技術IPO中有6宗在中國進行。
中國的能源需求只有多樣的能源來源才能滿足,而且它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清潔技術將在中國追求經濟增長和轉型中發揮重大作用。清潔技術方面的機遇很多,而且新的創新發明也很值得期待。除了采用西方的技術之外,中國將大規模擴建研究基地,并研發更好的工藝和新產品。隨著中國成功應對清潔技術方面的挑戰,世界將能看到一個更環保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