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盡管近幾十年來化療藥物在治療癌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當前化療藥物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如存在的毒性、特異性較低以及易產生耐藥性,探討新型療法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生物活性肽是一類對生物機體的生命活動有特殊生理功能的肽類化合物,是由二至多個氨基酸組成的二肽或多肽。它們的生物學功能多樣,如免疫調節、抗高血壓、抗癌、抗菌、抗炎以及其他作用,其抗癌活性尤為突出,且在很大程度上優于傳統的化療藥物,所以成為當今世界范圍關注的熱點,從而為抗癌新型療法的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 化療藥物;生物活性肽;抗癌;新型療法
[中圖分類號] R1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8(c)-0035-05
[Abstract] Although chemotherapy drug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in recent decades, the current chemotherapy drugs are still within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toxicity, low specificity and poor resistence. Therefore, exploring new therapies has become the focus in the current. Bioactive peptide, a kind of life activities of organisms peptide compounds with speci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s made up of two to moreamino acids, and are called dipeptides or polypeptides. Diverse biological function has been found, such as immune regulation, antihypertensive, anticancer, antibacterial, anti-inflammatory and others. Its anticancer activity especially is the hot spot in the world today. In addition, the peptides have advantages to traditional chemotherapy drugs to a large extent. Also, it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new therapy.
[Key words] Chemotherapy drugs; Bioactive peptide; Anticancer; New therapy
生物活性肽通常含有2~20個氨基酸殘基,其活性隨著組成它們的氨基酸不同以及氨基酸排列順序不同而發生改變。肽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如抗氧化、抗增殖、抗微管蛋白和細胞毒性,肽的這些活性使得它們具有抗癌潛能,這將在癌癥治療中有所貢獻[1-2]。由于肽具有很強的穿透腫瘤組織的能力,因此不僅可以到達原發性腫瘤的靶點,還可以到達繼發性腫瘤的靶點,這些分子主要通過破壞細胞膜的完整性從而迅速殺死靶細胞,所以一般不產生耐藥性。
在世界范圍內,癌癥已經成為首要死因之一,約占所有死亡人數的1/8,并顯著影響著人口的變化。在發展中國家,癌癥已成為主要的公眾健康問題。盡管最近幾十年對于癌癥的治療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如手術、化療、放療或消融治療,但超過50%的病例用傳統方法治療后,效果并不明顯。由于傳統的抗腫瘤藥物,包括化療藥物,其特異性差,易損傷像正常骨髓細胞、肝細胞等這些增殖旺盛的細胞,從而產生嚴重的細胞毒性,削弱機體免疫功能。除此之外,也存在著腫瘤耐藥性以及瘤區藥物濃度不足等問題[3],其原因與藥物對腫瘤細胞特異性不足有關,因此,識別不同類型腫瘤中特異性的靶點是抗癌藥物研發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雖然我們重視參與細胞間信號傳導的蛋白與生長因子,但是忽略了腫瘤細胞膜的作用的關注。本文重點論述生物活性肽用于抗癌領域的相關知識,并探討治療癌癥的一些新方法。
1 腫瘤傳統療法的研究與應用
20世紀40年代腫瘤的化療尚未應用,手術切除腫瘤組織是唯一可用的治療方法,至今仍被首選用于局部腫瘤的治療[4]。盡管直接破壞DNA的放射療法也廣泛用于破壞靶細胞[5],但是,許多癌癥發展迅速、易復發并且癌細胞易轉移,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后,化療成為常用的療法[6]。當前所用的抗癌藥物大多數為甲基化試劑、抗代謝物、天然產物及其衍生物[7],其中50%以上為生物藥(10%為長肽和蛋白)、天然產物(14%)、天然產物衍生物(28%為經修飾的半合成產物)[8]。第一類抗癌藥物主要是以氮芥為基礎,氮芥是一類DNA甲基化試劑[9],能夠導致細胞死亡。第二類抗癌藥物為抗代謝藥,如氨蝶呤,其不能直接與DNA發生作用,但可以作為葉酸干擾前體細胞合成,導致癌細胞DNA復制時出現錯誤[10]。天然抗癌藥物的研發始于20世紀60年代,如長春新堿可以抑制微管聚合,從而抑制細胞分裂,或者蒽環類可以插入DNA促進細胞死亡,還可以抑制復制,此后幾十年中,大量化療藥,如紫杉酚、E7389等應用于臨床[11]。
1.1 化療藥物的副作用
大部分傳統化療藥物的選擇性較低,對機體產生毒副作用。這些藥物作用于分裂速度快的細胞,而癌細胞恰有此特點,另外,它亦可以作用于分裂速度較快的正常細胞,如對骨髓、胃腸黏膜、毛囊的細胞有破壞作用。化療最常見的副作用有骨髓抑制(紅細胞的產生減少)、黏膜炎(消化道的炎癥)、禿頭癥(脫發)。較新的化療制劑(如用單克隆抗體、抗毒素、血管生成抑制抑劑)[12]對正常和腫瘤細胞及組織的特異性不同,因此具有較低的毒性。然而,仍然難以克服其毒副作用。此外,如Visvader等[13]所描述的那樣,細胞毒性治療不能有效命中休眠的腫瘤干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