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蔡尚思學術生涯對現代圖書館的啟示

時間:2022-10-27 19:45:02 來源:網友投稿

關鍵詞:蔡尚思;圖書館;數字閱讀;服務創新

摘要:蔡尚思一生利用圖書館求學、治學、養學的學術生涯啟示人們,在數字時代,圖書館基礎性、保障性職能仍然重要;圖書館服務創新應緊隨數字閱讀主流模式開展;圖書館宣傳應善于利用名人效應。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4)11-0138-03

收稿日期:2014-10-12

作者簡介:陳**(1967-),泉州市圖書館研究館員。蔡尚思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社會科學家,他著述很多,有《中國思想研究法》《中國傳統思想總批判》《中國文化史要論》《王船山思想體系》《中國學術思想史論》《中國禮教思想史》等專著20多部及《李大釗思想評價》《今后新文化應當是辨證發展》等論文300多篇。蔡老先生豐碩的學術成果與他一生善于利用圖書館治學密切相關,“學問多出于書籍,書籍多聚于圖書館,無圖書館即不能產生大學問家。”[1]可見蔡老是非常重視、認可圖書館在治學中的作用的,考察蔡老早期使用圖書館治學過程,使人清楚地觸摸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圖書館基礎性、均等性及服務創新性等理念的脈絡,這種理念在當前數字圖書館語境下仍然給予人們啟示,引導人們更加清楚地思考在數字化網絡化條件下圖書館的功能走向,樹立起堅定的職業理念及職業自信。

1貧寒求學:圖書館服務基礎性、保障性職能啟示

19世紀50年代世界第一部、英國首部全國性《公共圖書館法》規定,現代圖書館具有公民文化權利基礎性保障性職能,或者說圖書館具有平民性職能。中國近代圖書館出現的時間則較遲,標志性事件為1902年紹興徐樹蘭古越藏書樓和1904年湖南省立圖書館的開辦,此后中國圖書館從封閉的封建藏書樓向近代公共圖書館逐步過渡。蔡尚思(1905—2008年),出生在福建省德化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其父親是鄉村私塾教師,家庭狀況一般。少年蔡尚思在家鄉德化邊干農活邊在私塾讀書,1920年至1925年,他在永春縣上中學,視野大為開闊,于是不顧經濟上的困難決定北上求學 ——“寧愿到北京餓死,也不愿留在家鄉平安地過一生。”[2]

從此以后,蔡尚思和圖書館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25年,由于只身在北京又沒有經濟來源,蔡尚思只能借住在北京的永春會館里,每天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苦學;1931—1941年間,蔡先生先后在湖北省立圖書館、漢口藏書家徐恕家、南京國學圖書館、滬江大學圖書館、合眾圖書館常年借讀求學,終于奠定了研究中國思想史、哲學史、文化史和歷史的深厚基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近代圖書館開放服務平民的服務職能和理念,就不會有博學的蔡先生。圖書館平民化理念使得圖書館這一文化機構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上有了制度化的規定。正因如此,才使得廣大貧寒之士擁有了平等的學習和受教育權利,使社會的公平度得以提高。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及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知識變得更加容易,對圖書館的依存度有所降低,圖書館的職能受到不小的質疑和挑戰。

那么在數字圖書館時代,圖書館基礎性、保障性的職能真的不再需要或者說不再重要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閱讀是人類的需求,無論紙質文獻還是電子資源,只是閱讀的載體發生了變化,閱讀的最終目的沒有改變,即獲取信息和知識。因此只要圖書館在館藏形態、組織架構和業務模式等方面進行革新,緊跟“數字閱讀”這一時代潮流,就一定能夠繼續承擔公共文化基礎性、保障性的職能。“圖書館作為知識中介的功能,可能會被商業化的服務逐步取代,然而圖書館作為保障知識自由和平等獲取的機構,其真正覆蓋的應該是無法獲得商業化服務的人群,任何時代都有這樣的人群,以逐利為目的的企業總有服務的盲區。另外,圖書館尚有“保存、組織、交流、娛樂”四大職能,是任何私有企業無法完全覆蓋的。”[3]“任何時代都存在的‘無法獲得商業化服務的人群’及‘企業的服務盲區’,這正是公共圖書館發揮基礎性、保障性職能的用武之地。因此不管是傳統圖書館還是數字圖書館,圖書館的這種職能屬性仍然有充分存在的必要。”[4]這種論斷無疑大大地增強了圖書館工作者的職業自信,更加堅定了圖書館工作者的職業信仰。

2住館治學:數字閱讀趨勢與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啟示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南京國學圖書館實行“讀者住館讀書制度”,據《國學圖書館年刊·紀事》資料記載,先后有蔡尚思、鄭鶴聲、趙萬里、謝國楨、徐方域等眾多讀者住館讀書。“住館讀者來自福建、北平、湖南 、四川、陜西 、江蘇各地,住館時間長短不一,短則兩三天,長則達一年多。國學圖書館不僅為住館讀者提供住宿,而且也提供膳食,餐費不多,‘那時,只要付二角錢就可以在館里吃頓午飯。’”[5]1934年至1935年間,蔡尚思先生在此住館讀書一年,一天讀書十六七個小時,晚上則向時任館長的柳詒徵請教學問。住館讀書一年,蔡先生積下二百多萬字讀書筆記,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讀者住館讀書制度是南京國學圖書館在中國圖書館事業剛剛從藏書樓轉型到現代圖書館的一次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的創新,在國內絕無僅有,“斯誠我國圖書館事業中之創舉”,[6]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贊嘆。同一時期印度阮岡納贊先生發表了著名的“圖書館五定律”,可以說讀者住館讀書制度正是“五定律”最為妥切的實踐注腳,給當時的中國圖書館界吹起了一股清新的全面開放服務的圖書館服務理念清風,造就了蔡尚思等一大批學問家。

陳**:蔡尚思學術生涯對現代圖書館的啟示陳**:蔡尚思學術生涯對現代圖書館的啟示此后圖書館人一直致力于圖書館服務理念及服務方式、手段的創新,摸索出圖書下鄉、圖書流動點、送書上門、館際互借、預約、繼借、催還、薦購等服務方式,以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而實施的全開架、大流通、藏借閱三位一體、24小時街區圖書館等服務模式。這些服務方式、理念都是圍繞“紙質圖書館”發展起來的,屬于傳統圖書館范疇的服務創新。讀者住館讀書制度順從了圖書館從“藏”到“用”開放服務的時代洪流,因此具有標桿意義。

今天,數字閱讀正逐步成為主流閱讀方式,因此,圖書館人的服務理念、服務方式也應該圍繞數字閱讀這一主流來進行,不能以紙質圖書館的服務理念經營數字閱讀,否則是不會有生命力的。數字閱讀時代,圖書館應提供適應數字閱讀的服務手段和服務項目,暢通各種模式的網絡接入。如提供wifi、電子書借閱、電紙書出借、網絡閱讀、移動閱讀、讀書blog、RSS服務等。這樣圖書館才能抓住數字閱讀這一時代主流,創新服務理念、服務方式手段,在數字圖書館時期孕育出更多蔡尚思式的人物,在數字閱讀時代充分彰顯圖書館的核心價值。[7]

3晚年養學:名人效應的圖書館宣傳啟示

3.1借助名人利用圖書館學習的故事,宣傳圖書館

蔡尚思先生一生利用圖書館求學、治學與養學,對圖書館充滿真摯的感情,不僅寫了不少有關圖書館的文章,而且還身體力行,先后四次將他珍藏的一千多冊寶貴圖書捐贈給泉州市德化縣圖書館,并親筆為德化縣圖書館題詞“學者之家”。南京圖書館珍藏著一本蔡尚思贈送的《蔡尚思學術自傳》簽名本,扉頁上赫然寫著:“感謝三十年代的歷史學家柳詒徵先生讓我入住南京國學圖書館 (館址在龍蟠里),遍讀歷代文集,搜集中國思想史與史學史的資料,現特寄贈我的學術自傳,表示永不敢忘記此大恩德!”寥寥數語洋溢出一個讀者、學者對培育了他的圖書館的最誠摯的感激之情。[8]這樣的故事還很多,非常感人,是圖書館自我宣傳的極好材料,值得好好挖掘。徐鐵猊的專著《名人與圖書館》[9]在這方面做了極有意義的探索,是向社會宣傳圖書館、推廣閱讀、開展用戶教育的好材料。

3.2介紹名人關于圖書館的言論來宣傳圖書館

蔡尚思先生發表過不少關于圖書館作用的言論和文章。蔡先生先后撰寫了《學問家與圖書館》《我苦學的一些經驗》《圖書館是“太上研究院”》等文章,把自己利用圖書館終身受益及治學經驗告訴給廣大讀者,讓更多的人更好地使用圖書館[10]。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在《國學圖書館第八年刊》上發表《學問家與圖書館》[11]一文 ,專門闡述了圖書館的利用問題。文章的開篇即寫道 :“學問多出于書籍,書籍多聚于圖書館,無圖書館即不能產生大學問家。”他在回顧自己的學術生涯時說,善于利用圖書和圖書館,是一切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我苦學的一些經歷》一文中,他寫道: “我從前只知大學研究所是最高的研究機構 ,到了30年代,入住南京國學圖書館翻閱歷代文集之后,才覺得進研究所不如進大圖書館,大圖書館是太上研究院。”從此,圖書館又多了個“太上研究院”的雅稱。[12]在《主持大圖書館和在圖書館做學問》一文中,蔡先生提到,陳垣、蔡元培、梁啟超、李大釗、朱希祖、枊詒徵等都曾任過大圖書館館長,這些圖書館對做學問的文化人是良師益友。他又進一步列舉了司馬遷、班固、黃宗羲、顧炎武、全祖望等文化名人因善于利用圖書館而取得驕人學術成就的事例。最后他總結道,總之學者的博學多才,與大圖書館是分不開的,一個學者真要力求博學,真要多讀點書,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到大圖書館中去,只有大圖書館能夠滿足學者的要求。[13]

名人論述圖書館的文章、言論還很多,比如楊絳的《我愛清華圖書館》、郭沫若的《無煙煤》、梁啟超的《論圖書館與開進文化大機關》、李大釗的《北京師范圖書館兩周年紀念會的演說辭》等。此外,魯迅、蔡元培、吳晗等文化名人也有言及圖書館的妙論,林語堂先生更有一句名言:“一個學校的好壞,取決于圖書館。”名人們的圖書館言論是圖書館宣傳自我的好材料、好引子,圖書館界應該自覺地有意識地加以利用。此外,也可以考慮讓當代的文化名人為圖書館代言或擔任圖書館的形象大使,以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蔡尚思先生一生利用圖書館求學、治學、養學的學術生涯,在圖書館基礎性保障性方面、數字閱讀趨勢與服務創新方面及利用名人效應宣傳圖書館方面給人以啟迪,這些對圖書館在數字時代的生存發展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11]蔡尚思.學問家與圖書館[J].江蘇省立

國學圖書館第八年刊,1935:16.

[2][12]蔡尚思. 我苦學的一些經歷[J]. 書林,

1980(1).

[3][4]王世偉.公共圖書館是什么[M].上海:上

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15.

[5]唐圭璋.唐圭璋自傳[J].文獻(第 8輯),1981(7):170.

[6]柳曾符,柳佳. 劬堂學記[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251.

[7]陳**. 數字閱讀與圖書館服務創新[J]. 科技與出版,2012(4):84.

[8]李旎. 蔡尚思和江蘇國學圖書館的情結[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2(11):91-94.

[9]徐鐵猊. 名人與圖書館[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8.

[10]廖娟娟. 古今圖書館與名人治學[J]. 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46-47.

[13]蔡尚思.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52.

(編校:周雪芹)

推薦訪問:啟示 生涯 圖書館 學術 蔡尚思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