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時空條件對疑難案件形成的重要影響

時間:2022-10-23 18:05:02 來源:網友投稿

摘 要 法學界對疑難案件的成因的探索從很早就已經開始了。疑難案件的成因繁多復雜,每個司法過程都可能有疑難案件的產生。在眾多的成因中,時間條件和空間條件對疑難案件形成的影響很值得探討。時間和空間改變的必然性和相對性都會造成不同性質的疑難案件的形成。

關鍵詞 疑難案件 時間條件 空間條件 穩定性

作者簡介:徐曉毅,河北省秦皇島市河北省醫療氣功醫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096

“疑難”一詞從語義上來講應當與“簡單”、“簡易”相對,但在筆者看來“疑難案件”并非與“簡單或簡易案件”形成立面。它所對立應該是“常規案件”。筆者認為所謂的常規案件,是事實清楚、證據充足,依據的法律法規清楚明確,做出的判決公平公正,能得到社會上絕大對數人的認同;而疑難案件是指:偵查時事實不清或證據難查,審判時難以找到明確的、可使用的法律依據,或不能按常規程序得出清楚明白、毫無爭議的判決結果的案件,判決結果無法得到社會上的一致認同。

疑難案件常常給當前運行司法程序和正在實施的法律法規帶來困擾。對疑難案件的判決,常常讓人們產生“法律是什么?”“法律的意義何在?”“目前的法律是否已經需要更改,該如何更改?”等諸多疑問。讓人們對現在正在實施的法律法規產生懷疑,損傷法律的權威。

疑難案件古今中外全皆屢見不鮮。疑難案件的成因復雜而多樣,例如,語言的局限性造成了法律規定的模糊性,因而使其適用出現疑難①;法律條文的局限性;法律的開放性等,都可能造成疑難案件。在眾多成因里,時空條件對疑難案件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

一、時間條件對疑難案件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

(一)社會的發展對疑難案件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

德國19世紀法學家基爾希曼曾經在一次演講中這樣說:太陽、月亮和星星今天看上去一如幾千年以前;玫瑰今天依然在伊甸園里那樣開放;但法律從來是另一回事②。

“從來是另一回事”的不僅僅是法律,還有人類存在的這個社會。從原始社會開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到尚未實現的共產主義社會,不同的社會制度需要有與社會制度相對應的法律法規。

原始社會是否存在法律一直存在爭議,很多學者認為原始社會并不存在法律,而只存在習慣。在我國的通說中,也是認為原始社會不存在國家體制,所以也就沒有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西格爾在《法律探索》中說:“人們(原始人群)生活在‘習慣的無意識控制之下’,沒有法庭和法律?!比欢谖铱磥韰s不盡然。原始社會所存在的“習慣”應該算是法律的雛形,人們遵循的不是“無意識習慣”而是約定俗成的規則。共產主義社會尚無國家實現,目前只能從理論上推斷,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作為一個階級統治其它階級的工具的法律無需再存在,但是大家都要遵守的一些公序良俗仍需存在,才能保障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但無論是最開始的原始社會作為法律雛形的習慣規則還是之后各種社會制度中存在的法律,乃至最后共產主義社會中升華成公序良俗的社會規則,都與社會制度相對應。當一個案件出現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中,因為與社會制度相對應的法律不同,它完全可能從疑難案件變成常規案件,或者從常規案件變成疑難案件。以目前社會上爭論很大的涉及到代孕的案件為例。代孕行為本身為我國明令禁止,但代孕行為卻一直存在。代孕協議是否合法、孩子的撫養權、代理孕母的權益合法化、生物學母親、分娩母親和撫養母親的身份定位,甚至是否要將代孕行為合法化,以法律的明文規定對代孕行為加以約束和規范,目前都存在著很大爭議。而涉及代孕的案件則往往會成為疑難案件。但在中國代孕行為古而有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些男尊女卑的父系社會,這樣案件卻不會成為難題。只要父親愿意承認孩子的血統,孩子的撫養權幾乎就不存在任何爭議。在當時的封建階級制度下,和一妻多妾法律的存在,幾乎不會存在不合法的代孕行為。但同樣的,女子的正當、合法權益也很難得到實質性的保障。

(二)社會發展與法律發展速度的不同步是疑難案件的重要成因

社會的發展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有更先進、更適合經濟發展的社會制度代替腐朽的、落后的舊社會制度。從來社會制度的更替都是在伴隨著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制度在前一個社會制度中萌芽的,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舊的社會體制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便有新的社會體制代替舊的社會體制。法律的發展是以社會的發展為前提,且與社會的發展是同方向、同軌道的。一個社會制度的出現必然經歷從萌芽-發展-成熟-落后-滅亡,這一過程。為新的社會制度服務的法律必然會經歷與社會制度同方向、略滯后的發展過程。美國法學家羅斯科·龐德(Roscoe Pound)指出:“法律必須穩定,但又不能靜止不變③?!边@句話反推依然成立,雖然法律是在不停的發展著的,但是也必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確定性,不可能朝令夕改。因此在特定的時期其發展與社會發展相比又會有一定的滯后性。也就是說法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并不是同步的。這種不同步性必然會造成疑難案件的形成,也必然會將隨著法律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變成常規案件。世界著名法學家哈特認為,語言和規則存在“空缺結構”,立法者在起草法規時也不可能預見到所有將來可能出現的情況。所以在某些范圍內,語言和規則的適用具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就可能引起疑難案件的產生④。不過有的法學家并不贊同這一觀點,德沃金認為“除了規則之外,法律體系還包括原則、政策等要素,因此,法律體系本身是圓滿的,法官只是需要找到適用于疑難案件的規則而已⑤?!币勒账挠^點疑難案件本身其實并不疑難,疑難的是尋找使用規則的過程而已。筆者比較贊成此觀點。以我國為例,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也不過短短三十幾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法律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常見的夫妻離婚房產分割案件為例:一方首付,夫妻雙方共同還貸的房產應該怎樣分割。這一類案件便經歷了從疑難案件到常規案件的轉變。1991年房信貸業務開始起步,各項房貸政策出臺。此類案件也逐漸浮出水面,盡管當時的《婚姻法》明確規定:1.結婚前付了首付,余下辦理按揭,房產權證上為一方名字)的,則房產為個人婚前財產,領證后支付的按揭部分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可以要求進行分割。2.結婚后買的房子屬于夫妻共同財產。但是在現實執行時,遇到了極大的麻煩。根據中國國情,無論婚前婚后,婚房大多由男方準備,很多男人不服這樣的判決,自己全家供起來的房子,為什么離婚的時候就要分給女方一半?而且房子是固定財產,已經離異的夫妻雙方在共同居住顯然不大符合現實。如果要一分為二,要么把房子賣了,所得收入兩人均分;要么由一方付給另一方一半的現金。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例如雙方難就房子價值形成一致意見,或無法支付出等價現金等。如此一來就造成了難判決、難執行的尷尬局面,極大的影響了法律的公信力。而在新《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中則明確規定了:1.婚前買的房子,婚后房子的升值部分與配偶無關。2.婚前買的房子,登記在自己名下的,如果夫妻雙方共同還貸,離婚時應考慮就對方還貸部分進行補償。3.婚后夫妻以共同財產參與購買一方父母房改房時,離婚后該房子屬于一方個人財產,不參與財產分割。這樣就暫時解決了之前的部分問題,將與之相關的疑難案件變成了常規案件。

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目前的這部新《婚姻法》也一定會出現滯后性,造成新的疑難案件的發生,然后會有更新的相關法律法規來解決。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疑難案件從無到有再到無的發展軌跡。

由此不難看出,由于時間條件所引起的疑難案件實質上是由于法的發展變更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所引起的必然結果。其過程是無-有-無,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二、空間的差異性對疑難案件形成的重要影響

空間的差異性也就意味著經濟、文化、民俗、宗教、社會發展情況的不同。因此空間的差異性必然會造成案件“疑難”和“常規”的差異。

(一)不同法律空間對疑難案件形成的重要影響

以法系為依據劃分,當代世界主要分為大陸法系、英美法系、社會主義法系,處于不同法系的國家在處理案件時有著不同的法理依據和司法制度。在大陸法系的國家,判例能起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只能起到解釋成文法的作用,不能單獨成為判案的法律根據。而在英美法系國家,遵循先例是英美普通法系的一項基本司法原則。同一件案件在沒有可依據的明確的法律法規情況下,在英美法系國家就可以將已有的判例作為判決的法律依據,進行判決。而在大陸法系卻很可能因沒有明確的法律可以依據,而變成疑難案件。

(二)同一時間條件下不同空間對疑難案件形成的重要影響

同一案件在同一時間的不同空間中存在“疑難”和“常規”的差異。以美國歷史上一個標志性案件,1892年的“普萊西訴弗格森案”為例。1892年6月7日,具有八分之一黑人血統的荷馬·普萊西故意登上東路易斯安那鐵路的一輛專為白人服務的列車,根據路易斯安那州1890年通過的相關法律,白人和有色種族必須乘坐平等但隔離的車廂。根據該條法律,普萊西被認定為“有色種族”,遭到逮捕和關押。于是他將路易斯安那州政府告上法庭,指責其侵犯了自己根據美國憲法第13、14條修正案而享有的權利。但是法官約翰·霍華德·弗格森裁決州政府有權在州境內執行該法,普萊西最終敗訴,以違反隔離法為名被判處罰金300美元。普萊西接著向路易斯安那州最高法院控告弗格森法官的裁決,但該法院維持了弗格森的原判。1896年,普萊西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5月18日,最高法院以7:1的多數裁決:路易斯安那州的法律并不違反憲法第13和第14修正案,因為“隔離但平等”并不意味著對黑人的歧視,而只是確認白人和黑人之間由于膚色不同而形成差別。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件案件之所以在1892年沒過會成為疑難案件與當時美國國內的種族、宗教、政治、文化等有著密切關聯。該案的裁決事實上確認了種族隔離政策的合法性。但在當時還是清光緒年間的中國。無論普萊西血統比例如何,“洋人”的身份讓他就能在當時的中國擁有法律特權。但這種特權并非法律授予,而是由于清朝廷腐朽懦弱、國力羸弱造成的。

綜上所述,疑難案件形成的原因錯綜復雜,主客觀因素都是不容忽視的。本文所重點關注的是時空條件的差異性對疑難案件的形成造成重大影響。我認為不同的時空條件,其實就是社會制度,文化、經濟發展程度、宗教、民族等等諸多客觀因素對疑難案件形成的影響。只有承認并清晰的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在司法過程中,最大限度的得到“合理并合法”的結果。

注釋:

①王宏選、張麥昌.疑難案件法律發現的淵源、模式和機制.求索.2006(3).32.

②[德] J· H·馮·基爾希曼著.趙陽譯.作為科學的法學的無價值性——在柏林法學會的演講.比較法研究.2004(1).

③鄭顯文.中國古代重大疑難那件的解決機制研究.法治研究.2004(1).

④[美]羅斯科·龐德著.鄧正來譯.法律史解釋(2002年版).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2.

⑤王宏選.疑難案件及其法律發現.法律方法.2006(1).314.

參考文獻:

[1][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

[2]劉昌松. 認真對待權力與權利.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3]哈特. 法理學與哲學論文集.支振鋒譯.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美]比克斯著.邱昭繼譯.法律、語言與法律的確定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馬長山.法理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6][美]埃德加·博登海默.遵循先例原則.判例與研究.2013(2).

[7]楊奕華.人本法學方法論初探.北方法學.2017(1).

[8]孫婷婷.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研究.楚天法治.2017(30).

[9]孫海波.案件為何疑難?——疑難案件的成因再探.蘭州學刊.2012(11).

[10]黨宏偉、張婷婷.淺談疑難案件的成因及解決方法.經法縱覽.2013(4).

[11]孫海波.疑難案件的語義爭議及成因初探.研究生法學.2011(6).

[12]龍御天.論疑難案件的法律解釋.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0).

推薦訪問:疑難 案件 條件 時空 影響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