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事的原型講述的是,東晉時期,官家女兒祝英臺女扮男裝,外出求學,與梁山伯為同學,二人情義相投,相交甚篤,后祝英臺被梁山伯認出女兒身,兩人遂私定終身,但這一愿望遭到祝家的激烈反對,并為祝英臺另外安排了婚事,祝英臺誓死不從,最后兩人以死相殉,化蝶雙雙飛去。這個故事的主題正好迎合了香港青春愛情片的傳統。貧富對立和門第差異在影片劇作中,成為男女角色情感障礙的一大因素,而徐克的新版《化蝶》以古典題材承接了香港電影的這一傳統主題,又倡導了沖破社會背景限制的愛情精神。
一、徐克以殘酷的社會壓制反襯愛情之美
1.徐克讓愛情的唯美與凄美同在。
在新版《梁祝》中,徐克首先刻畫了男女主角唯美的愛情過程。聰明伶俐的祝英臺女扮男裝外出求學,并愛上了品學兼優、年輕俊秀的同窗梁山伯,雖然祝英臺積極主動地追求梁山伯,向他做出了許多大膽的暗示,但梁山伯卻陶醉在同窗友情之中,始終不解風情。祝老爺為聯合馬家對付歐陽家,硬將祝英臺許配馬家,祝英臺在被強行許婚,與梁山伯款曲暗通后,梁山伯上門拜訪。徐克讓梁山伯與祝英臺家的人正面交鋒而失敗,提示了梁山伯祝英臺愛情悲劇的深層原因——來自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來自晉代登峰造極的門戶意識,展現了時代風俗,強化了悲劇的不可抗性,因而也就增強了感人力量。
樓臺一別恨如海。英臺跪在山伯墳前,既然生前不能夫妻配,就是死也要與你同墳臺!于是當天地變色,山伯墳突然裂開塌陷的時候,英臺毫不猶豫地以身殉情。《梁祝》上半場喜劇的幽默風趣和下半場悲劇的壯烈慘痛相互交結,把青年男女為了追求愛情不惜獻出寶貴生命的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魯迅先生說過: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人生最有價值的就是生命,而生命的毀滅往往是為了追求比生命更加重要的偉大目標,在《梁祝》故事中,正是這種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的實現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的獻身精神,使得我們清楚地看到《梁祝》的本質屬性。
2.被徐克電影語言妖魔化的社會結構。
在新版《梁祝》中,徐克用夸張的電影表現手法突現了被社會結構扭曲的人性,劇中梁山伯因私會祝英臺,被祝家人打傷。祝夫人為讓祝英臺死心,向梁山伯討一紙恩斷義絕的文書,梁山伯久久無法下筆,前情歷歷在目,最后吐血而死。祝英臺此時也看到了染有鮮血的無字書,終于放聲尖叫,向封建禮教發出了血淚控訴。徐克電影一貫有魔幻主義風格,在這部愛情悲劇中,徐克嫻熟地把運用這一手法“妖魔化了”社會結構對人性的壓制。讓祝英臺出嫁前夕,祝老爺叫下人涂抹粉底,在荒誕中又是深意。老爺并且吩咐下人全部要化妝,人人紅光滿面。婚姻、同情全部被殘暴地劃歸虛幻烏有。丫鬟腳夫們“妝”化地臉白如紙,腮紅如血,滑稽又詭異。走在風沙漫天的路上,如侍女幽魂中邪惡的小鬼迎鬼親。英臺最終一身喪服,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洗盡臉上鉛華,霎時飛沙走石,山崩地裂,梁山伯、祝英臺死后同穴。
二、徐克的女權主義思想
徐克選擇《梁祝》作為創作題材,也是對最近興起的“女權主義”思潮的回應,他不但要賦予女性平等權利,還要喚醒女性的主導意識,改變傳統的被動姿態。電影開篇便有祝英臺把雙腳用繩子綁上去向老父交“作業”的情景。祝英臺母親祝夫人也告誡祝英臺:“娘親都沒有選擇了,再把腳上的繩子綁上。”綁在腳上的繩子其實暗示了封建倫理道德是套在人們身上的精神枷鎖。讓人們遵循“三綱五常”循規蹈矩不得越雷池半步。
民間傳說只有愛情的影子,徐克版《梁祝》電影則宣揚了祝英臺為了把握自己的命運和對戀愛自由,對婚姻自主的憧憬追求,以及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戀觀的反抗。在宗法家族制度中,婚姻是家族的事。而按照“孝”的原則,子女必須依照父母的意志,男婚女嫁。所以,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實現婚姻的必然準則,順者昌,逆者亡。徐克在電影中用了很多特寫鏡頭,來刻畫祝英臺與梁山伯在三年同窗中朝夕相處的細節,他們的愛情正是在彼此深刻了解的基礎上萌發出來的,這表現出試圖超越封建婚姻模式的傾向。但他們的愛只是兩人心靈的契合,是對男女婚姻平等權利的追求和向往,是對自由婚戀的憧憬。在厚重的傳統與社會事實面前,他們無力跨出關鍵性的一步。“在劫難逃”的悲劇難免要發生的,美妙的愛情最終被毀滅。但是,它始終保持著理想主義的精神。化蝶表明,梁祝愛情已經超越了男權主義的文化思想范式,彩蝶的比翼雙飛,注入了民主的新文化思想,它成為未來社會的新型的夫妻關系、兩性關系的標志。它昭示人們,人類社會只有男女比翼齊飛,才會更完美。影片結尾凄婉悲壯的歌聲再次表達出對封建制度的鞭打及對美好明天的無限神往。“無言到面前,與君分杯水,清中有濃意,流出心底醉。不論冤或緣,莫說蝴蝶夢,還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三、徐克借新版《梁祝》重塑傳統愛情觀
《梁祝》中,衍化出生死相隨,“合冢化蝶”的凄美結局,給人以極其強烈的情感上的震撼,使人們久久難以忘懷。男扮女裝的祝英臺是一個奇女子,合冢化蝶更是干古奇聞。其實,這僅僅是一個藝術的表象。實際上,它藝術地展現了千百年來,生于斯,長于斯的華夏人民強烈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梁祝傳說的故事迷人之處就在于超越了俗套,以“合冢化蝶”生命轉化,生生不息浪漫的生命意識,推向了更高的層面。“合冢化蝶”情節的意義,就在于表現了恒古以來我們民間存在的一種堅持不懈的韌勁和生生不息的生命觀。雖然梁祝在生前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實現理想的民間婚約模式和婚姻理想,但是實現這種理想境界的精神未死、行動未止。
徐克的電影一直有著明顯的商業取向,但他選擇這個古老的題材并不僅僅為了票房,而是想反襯現今社會日趨低俗的愛情品味。觀看徐克電影的人,都會被他那極具浪漫主義與魔幻色彩的電影風格所感染,給予人無限的憧憬。可是當代被消費主導的社會里,人類的一切社會關系都被物化了。人們不再相信愛情,拒斥婚姻,沉迷于感官的性愛,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們宣泄口號越來越多,可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卻越來越少。人內心的空虛與孤獨充斥著這個社會,這種人類心靈深處的蕭條與徐克的浪漫主義情懷形成巨大反差,他要用自己的電影語言重塑中國傳統的愛情價值觀,于是便有了新版《梁祝》。
[作者簡介]祁秋娟(1980-),女,山西臨汾人,碩士,西京學院對外漢語教研室教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