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觀后感1 在本學期,我選取了《音樂鑒賞》課作為選修課。起初我選修這門課,也僅僅是因為覺得鑒賞音樂時上課時會很簡單,不用動腦子,不用寫字,只要用耳朵去聽就行。我的樂感很差,也不太懂得欣賞,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梁祝》觀后感3篇,供大家參考。
《梁祝》觀后感1
在本學期,我選取了《音樂鑒賞》課作為選修課。起初我選修這門課,也僅僅是因為覺得鑒賞音樂時上課時會很簡單,不用動腦子,不用寫字,只要用耳朵去聽就行。我的樂感很差,也不太懂得欣賞,能夠說我對音樂是僅限于聆聽而已。但是不得不承認有時候當心煩意亂的時候,靜靜的聆聽音樂,情緒就會好很多。我想音樂作為一種藝術(shù),帶給人的有時候不僅僅僅是美感,還有精神的吧。在《音樂鑒賞》課上,我們是以“聆聽”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聆聽是溝通的開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覺得老師就像是一個導游,一向引導著我們直接應(yīng)對音樂,體驗音樂,同時也給我們留有想像的空間,這使我們能夠很好的感受音樂、欣賞音樂。課上欣賞了幾部很著名很優(yōu)美的歌舞劇,像《貓》、《歌劇魅影》、《媽媽咪呀》,既欣賞了搞笑的故事情節(jié),又欣賞到了優(yōu)美動人的音樂。
在課后的時光,我自我查找了一些經(jīng)典優(yōu)美的音樂存儲在手機里,沒事的時候就拿出來聽聽,音樂真的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因為你的情緒會跟著它而起伏。歡快的音樂會令你很輕快愉悅,悲傷的曲調(diào)會讓你忍不住陷入淡淡的憂傷。激揚的音樂會讓你充滿奮斗的力量。在我所聽的音樂中,經(jīng)常縈繞在我腦海中,最扣我心弦的還是經(jīng)典的名曲——《梁祝》。
《梁祝》是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感情故事,在我國能夠說是家喻戶曉。而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也正是以其為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占豪和陳剛于1959年寫成并首演的。隨后人們根據(jù)需要將它改成了古箏協(xié)奏曲、古箏獨奏曲或者二胡獨奏曲等版本。梁祝作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的完美結(jié)合,不僅僅運用西洋協(xié)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xiàn)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而且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
在眾多的演繹版本中,我更偏愛小提琴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總是使我的情緒籠罩在無邊無盡的哀怨、凄楚、悲涼的氛圍當中。也許是因著演奏樂器本身制作材料的緣故,又也許是受到想到二胡就會聯(lián)系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響。我覺得《梁祝》雖然是杯具,但這個故事以及演繹這個故事的曲子的本意與其說是在表達它的凄婉悲情,不如說是在表達人們對忠貞于感情的贊美以及對完美感情的希冀和追求。
細聽《梁祝》能夠感受到,根據(jù)故事的發(fā)展,樂曲能夠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優(yōu)美的旋律從小提琴中流淌而出,讓你覺得仿佛置身于初春雨后藍天白云,青草綠樹,鳥語花香的美景當中。一切都顯得恬靜而完美,這預示著梁祝二人即將開始的快樂生活。
第二部分,旋律瞬間加速,轉(zhuǎn)為活潑歡快的回旋曲。這一段描述的是梁祝二人在求學途中相遇,情投意合,結(jié)拜為兄弟,和三年同讀共玩的歡樂情景。在跳躍的旋律中,我的心跳也跟著加速了,同時也體會到梁山伯和祝英臺在日復一日的交往中互相欣賞,以及祝英臺對梁山伯產(chǎn)生的愛慕之意。當這一段回旋曲后,音樂又逐漸變得舒緩而哀傷,那里表現(xiàn)的是梁祝二人同窗三載長亭惜別的情景。此時我感受到了梁祝的不舍和依戀,仿佛聽到了他們絮絮地說著臨別時刻的叮嚀和相約再見時刻時祝英臺內(nèi)心的嬌羞又期盼的情。緊之后低沉的音響似乎在預示著杯具即將發(fā)生。
第三部分開始旋律變得沉重而充滿緊張恐怖的氣氛。此時祝英臺已回到家中,卻得知自我已被許配給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英臺進行了強烈的反抗卻以失敗告終。樂隊的和小提琴的完美配合讓祝英臺惶惶不安的情緒得以體現(xiàn),同時也是對封建勢力的強烈控訴。隨后,樂曲變得舒緩起來,同時也充滿哀傷和無奈,如泣如訴。這一段表現(xiàn)的是梁祝“樓臺會”的情景,梁祝二人互訴衷腸,但無奈造化弄人,內(nèi)心充滿哀傷。接下去音樂急轉(zhuǎn)而下,變的凄苦哀怨,將祝英臺得知梁山伯病故后的極度悲痛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小提琴的凄然之聲就像祝英臺此時的絕望、無力的哭泣和內(nèi)心暗暗做好的打算。之后鑼、鼓、管、弦齊鳴表現(xiàn)祝英臺縱身投墳,全曲到達了最高潮,樂隊奏出贊頌的音調(diào)。讓人似乎看到了,祝英臺毫不猶豫縱身投入墳?zāi)沟那榫埃吹搅烁星榈膫ゴ蟆?/p>
第四部分,這一部分與第一部分相呼應(yīng),長笛以輕柔的力度、緩慢的速度,使音樂重新回歸于安詳、寧靜的氣氛。長笛美妙的旋律,結(jié)合豎琴的滑奏,把人們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下,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難忘的感情主題,仿佛化為彩蝶的梁、祝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訴說他們忠貞不渝的感情。
為了用心寫好這篇文章,我聽了很多遍《梁祝》。經(jīng)過一學期的音樂鑒賞課的熏陶,在老師邊放音樂邊指點的教學方式下,我漸漸學會了根據(jù)曲子里跌宕起伏的調(diào)子去決定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用心去聆聽去想象。對我來說,音樂是一門語言,它既能夠表達想法,也能夠表達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懂得鑒賞的人,必定要用心去聽。
我想,今后我會經(jīng)常利用休息時光去收集各種音樂文化資料,學習音樂知識,多聽、多看、多接觸優(yōu)秀的作品,從而增長見識,并獲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后,我想說:音樂是一種完美的特殊的聽覺藝術(shù),不一樣的音樂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樣的色彩,只有你接觸的越多、越廣,才會給我們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因而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這就是我學習了《音樂鑒賞》課后最深的感受。
《梁祝》觀后感2
昨天晚上,喜歡上網(wǎng)下軍棋的我,由于連續(xù)遇上幾個“破棋簍子”,氣得我渾身發(fā)顫地關(guān)掉了電腦,沒好氣地打開電視機,當翻到cctv-11時,驚詫地鎖定了頻道,因為正在播放范瑞娟、袁桂芬主演的越劇《梁祝》的電影版。隨著“十八相送”的優(yōu)美表演和越劇呢噥的唱腔,我惱火的心慢慢的靜了下來,漸入佳境。
影片高|潮“化蝶”的到來,我的心海不由自主的飄來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祝》的余音裊裊,淚水不由自主地充滿眼眶。品味著越胡的演奏,一點也不遜色于小提琴的凄美,而且多處有過之而無不及。
看完《梁祝》,輾轉(zhuǎn)反側(cè)的我,思緒像一只蝴蝶一樣飛過長江,飛過了里下河*原,來到了大圣故里,我的家鄉(xiāng)—連云港。回想到少年時觀看《梁祝》的情形。
記得那時我正上初中,由于當時條件所限,一部電影在一個大隊連續(xù)放上幾場那是常有的事,特別是像《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經(jīng)典影片。就像我們大隊出嫁的姑娘一樣,說來就來,說走就走,高興時還要住上個把月,不問娘家同意與否,而且每次放映前都要來一段:“**教導我們說:……”還要放映十幾分鐘的《新聞簡報》,其實那哪是什么新聞啊,有的甚至是兩三年前的事,最后影片開始之前,還要再來一段“**教導我們……”后才開始影片的正式放映。
可放映《梁祝》的那一天卻不一樣,放映員一反常態(tài)地在麥克風前,先后三次通知今天沒有加映,所以未吃完飯,我就推掉飯碗,端起小板凳,一溜煙跑到社場(不是專門放映電影的場所,其實就是生產(chǎn)隊晾曬五谷雜糧的場所),早早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囟俗谇皫着牛鋵嵾@種心理完全沒有必要,露天電影,就算你坐的遠一點,偏一點都能看得到,聽得清。
由于當時我只有十一二歲,對電影里描述的愛情也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對影片的內(nèi)容毫無興趣,但是越劇的曲調(diào)和唱腔深深的吸引著我,說其是天籟之音,一點也不為過。與其說那一次我是在看電影,倒不如說我是在聽電影。范、袁二人的演唱委婉動聽,我小小的心靈里:這越劇怎么這么好聽啊!聽慣了家鄉(xiāng)淮海戲的我,初次聽越劇簡直像在夢中步入仙境;但好景不長,隨著影片高|潮迭起,我發(fā)現(xiàn)身后不時傳來抽泣聲,而且越來越多,聲音也越來越大。
我不耐煩地向后瞄了一眼,看到的不是一個人在擦鼻子,抹眼淚,眾怒難*,我只能把小板凳搬到離音箱近一點的地方,可還是不行,當影片放至“化蝶”時,場內(nèi)竟然有好多人在嚎啕大哭,簡直聽不到電影的聲音。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人們?yōu)橛捌蓿€有兩次是以后放映的《苦菜花》和《望鄉(xiāng)》。
放映后,我試著問了好幾個哭的人“你們?yōu)槭裁纯薨。俊庇械恼f是為了“呆頭鵝”梁山伯哭;有的說是為了祝英臺的聰明伶俐、愛情忠貞哭;有的為自己不能夠讀書哭;有的為沒條件讓孩子讀書哭;更多的是為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凄美愛情,被越劇的唱腔、曲調(diào)渲染的淋漓盡致而哭。
第二天晚上在社員的強烈要求下,放映員連續(xù)加映了兩場,放映前婦女主任交給我和另一個小伙伴每人一支筆和一個本子,要我們把影片的唱詞全部記錄下來,應(yīng)急的辦法是我倆輪流各記一句,等到第二天再重新整理,這一次放映較前一次要*靜些,但仍有人在小聲的抽泣,在抹眼淚。
等到上學時,許多同學都轉(zhuǎn)抄我倆記錄下的唱詞,一時間大街小巷、路上行人、田間地頭都會不時傳來越劇的鶯回鸝轉(zhuǎn),甚至我們的音樂老師在音樂課上還教唱過我們“化蝶”里的精彩片段。
這可能就是我對越劇情有獨鐘的原因吧!
《梁祝》觀后感3
這種比較很諷刺。兩篇東西僅有的幾點相同點就是都是愛情故事,而且主要人物都殉情了。這簡直不能夠叫做共同點——這種東西太多了,只是這兩篇東西被大家都看爛了,而且人往往有“分析欲”,于是大家都來分析一下,分析的結(jié)果是這兩篇殉情的東西太像了。于是就以訛傳訛地傳開了——追根究底只不過是大家的閱讀量還沒有達到讀過《特里斯丹和綺瑟》或者《俄爾普斯與歐律狄刻》。
既然要比較,我著重說不同點。
首先背景就不同,延伸出來的主題思想就不同。這兩者是一脈相承的,就不分開說了。當然,都是歌頌愛情。但是自古歌頌愛情都要貶低一些別的。于是《梁祝》是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而《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反抗中世紀的禁欲主義。禮教束縛和禁欲主義完全不是一回事,大家想想都知道,事實上東方比較縱欲,從三妻四妾這件事情就看得出來。(西方有人認為人類文明應(yīng)該從一夫一妻制出現(xiàn)開始,可見*人什么時候才進入文明社會。)所以說這是文章的第一個不同,背景不同,主題不同。
第二點不同是《梁祝》是徹底的悲劇,而《羅密歐與朱麗葉》不能夠算是完全意義的悲劇。細心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作者寫這篇東西的時候壓根就沒有想過要像寫什么《俄狄浦斯》啊《愛琴海》啊或者前文提到的《特里斯丹和綺瑟》這樣的極悲的悲劇一樣寫《羅密歐與朱麗葉》。因為文章最后說兩家人因為這對情侶的死而握手言歡了。換句話說,作者的意思是說,這兩個人的浪漫愛情溶化了兩家之間的堅冰,象征著化解了籠罩在西方人們心頭良久的禁欲思想啊。這怎么能說是一個悲劇呢?
第三點不同是作者的寫作手法不同。《羅密歐與朱麗葉》全劇有兩處地方用的是巧合發(fā)展劇情。不要跟我說什么“巧合和命運只有一線之差”之類把自己當作上帝或者絕地武士一樣的言論,巧合發(fā)展劇情不是不可以,別太多巧合重疊就行了,否則就成了一個叫做《越獄》的比較惡俗的連續(xù)劇了。而《梁祝》則沒有這樣的地方。我個人認為,《梁祝》在構(gòu)思上比《羅密歐與朱麗葉》要成熟。而且梁山伯祝英臺的人物形象構(gòu)思,花費的時間應(yīng)該要多一些。否則就只能夠說莎翁構(gòu)思人物沒有效率了。
好了,個人看法,不足為憑。不加注釋剛剛好老師要求的字數(shù)吧。
推薦訪問:梁祝 觀后感 《梁祝》觀后感3篇 《梁祝》觀后感1 《梁祝》觀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