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對華萊士“科學環(huán)”進行借鑒和批判的基礎上,對理論和假設概念進行了拓展和重新定義,改變了流行的理論和假設概念僅適用于理論性社會科學、不適用于應用性社會科學的現狀,并以模型圖的形式描繪了應用性社會科學規(guī)范研究的方法論,然后以此為基礎對目前會計研究方法論進行了反思和批評。
關鍵詞:理論 應用性社會科學 研究邏輯 會計研究方法
一、引言
會計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過去在教育部學科目錄中它屬于經濟類下面的應用經濟學,其后管理學從經濟學的門類中獨立出來,成為單獨的門類,會計學遂成為管理類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中的一個二級學科。由于市場經濟對會計學人才需求旺盛,會計學成為高等學校中最熱門學科之一。不管是從事會計學的學習和研究,還是從事會計工作,都離不開研究問題,也就離不開研究方法和理論概念的使用。改革開放初期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我國高校國際化的程度還不高,尤其會計學科,其師資力量基本是由我國自己培養(yǎng)的碩士和博士構成。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會計學研究所使用的術語和研究方法停留在蘇聯(lián)范式和馬克思主義語境之下;研究會計問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化,主要是采用分析、比較、綜合、演繹、歸納等邏輯方法;而且會計研究受經濟學及相關學科的影響較小,基本上處于有人所描繪的“就會計論會計”階段;在會計研究中不很強調研究方式和方法的規(guī)范性,受西方研究方法的影響較少。本世紀初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企業(yè)和高校與西方國家的交流程度日增,高校國際化以及會計國際化一時成為主流,從西方國家留學歸來的“海歸”博士成為高校師資中的重要力量甚至主導力量,在國際期刊(其實主要是美國期刊)發(fā)表論文的層次和數量成為高校追逐的重中之重指標。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會計研究所使用的術語、概念及研究方法迅速“西化”,即由過去的“蘇聯(lián)范式”和馬克思主義語境,轉變?yōu)椤懊绹妒健焙臀鞣浇洕鷮W語境。用西方經濟學的某些理論(如制度經濟學)解釋會計學科中的制度、方法及會計現象,一度成為時髦的研究領域;借用理論經濟學的概念將會計研究分為實證研究和規(guī)范研究,所謂的實證會計研究方法以勢如破竹、席卷殘云之勢橫掃大陸會計學術界,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研究范式;從西方傳入的理論、假設、命題等概念成為會計學術期刊和會計交流的重要術語。在會計學中借用理論經濟學的概念將會計研究分為實證研究和規(guī)范研究,并盲目推崇實證研究、貶抑規(guī)范研究,不適合會計學的學科屬性,必將對會計研究和學科發(fā)展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究其根源,則是源于對應用性社會科學理論概念的定位失當,以及由于套用理論性社會科學研究邏輯所造成的應用性社會科學研究邏輯的模糊不清。
二、理論定義及理論觀分析
(一)理論定義及內涵分析 理論這一概念的涵義十分豐富,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學科、不同的人所用的理論概念可能具有不同的內涵,甚至存在較大的差異;相應地,關于理論定義的表述也是形形色色,在比較正式和權威的出版物中關于理論的表述和定義會數以百計,在非正式場合所用理論定義更是數不勝數,我們在此無意統(tǒng)計和查考理論定義的數量多少,只是想表明人們對理論概念的使用方法多種多樣,理論的內涵極其豐富。這種狀況雖然對學術交流和學術研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礙,但也有其合理性和客觀性的一面。因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學科中強調了理論特征的不同側面;更為重要的是,人們在使用理論概念時常常是與其他相關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使用的,如理論與實踐、理論與事實、理論與實務、理論與方法、理論與政策、理論與假設、理論與實證、理論與案例,等等。本文不打算從統(tǒng)計學意義上分析理論定義的復雜多樣性,以及人們對理論概念的不同用法;而是從典型、權威的定義入手,分析和概括理論的內涵,并尋求正確、合理的使用方法。這里列舉如下幾種理論的定義:我國《現代漢語詞典》中“理論”一詞的定義:“人們由實踐概括出來的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的有系統(tǒng)的結論。”美國《哈珀柯林斯社會學詞典》中理論的定義:“(1)由邏輯的或數學的陳述所連接的一組假設或命題。它對經驗現實的某一領域或某一類現象提出解釋。(2)在不太嚴格的意義上,有關現實某一領域的任何抽象的、一般性的陳述都可稱為理論,它通常是指對一般性概念的詳細闡述。”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在《論經濟學方法》一書中對理論的定義:“理論,不管經濟學的理論還是其他社會科學的理論或自然科學的理論,都是一個所要解釋的現象背后的各種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的一個簡單的邏輯體系。所謂解釋現象,指的是理論解釋的‘因’,經過怎樣的機制,產生了‘果’,這個果就是我們觀察到的現象。”為了不引起誤解,需要再引用一段林先生在該書中對理論的闡述:“一個理論要成為一個科學的理論,必須具備兩個一致性。首先,既然任何理論都是幾個特定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的邏輯體系,理論的內部邏輯必須是一致的,一個理論只有內部邏輯一致,才能證明理論模型的幾個變量是有因果關系的;其次,理論的邏輯推論和所要解釋的現象必須一致,即理論推論和經濟現象的外恰。”先分析《現代漢語詞典》中理論的定義。這一定義很中國化,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包括學術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下比較普遍使用的定義。該定義中的理論,與實踐相對應,從理論的來源角度定義理論,并認為理論是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系統(tǒng)。該定義中的理論概念與知識概念口徑一致,而知識這一概念又是比較寬泛的。在我國,關于知識(或認識)的論述,最具權威性且影響最大的文獻恐怕應當首推毛澤東的著名論文《實踐論》(其副標題是《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動關系》)。《實踐論》認為人的認識由實踐發(fā)生,包括由低級到高級并前后相繼的兩個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這兩個階段形成的知識可以分別稱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實踐論》并未明確什么是理論,但是它認為:“認識過程中兩個階段的特性,在低級階段,認識表現為感性的,在高級階段,認識表現為論理的……。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因此,我們認為《實踐論》中所說的理論是指理性認識。《實踐論》同時指出:“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其不完全性。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為了方便后文分析和表述,我們不妨將這種定義及其代表的觀點稱為“理論定義及理論觀I”。再分析美國《哈珀柯林斯社會學詞典》中理論的定義。該詞典中的理論定義其實包含兩條定義。第一條定義,在學術研究中應用廣泛,是當今學術界比較流行的對理論的定義和用法;我國學術界受西方的影響,目前多采用理論的這種涵義和用法。該理論定義與經驗現實相對應,從理論的作用之一——解釋——角度定義理論,并認為理論是通過邏輯連接在一起的假設或命題。在這一理論觀之下,假設、命題、變量和概念被視為是理論的構成要素,并具有比較明確和一致的定義:假設(hypothesis)是一種有關變量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或者說是一種可用經驗事實檢驗的命題;變量(variable)是具有一個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命題(proposition)是指關于一個概念的特征或多個概念間關系的陳述(公理、定律、假設、經驗概括等都是命題的不同類型);概念(concept)是對現象的一種抽象,它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為了方便后文分析和表述,我們不妨將這種定義及其代表的觀點稱為“理論定義及理論觀II”。第二條定義認為:“現實中某一領域的任何抽象的、一般性的陳述都可稱為理論,通常是指對一般性概念的詳細闡述”。該定義的特點是:理論的特點在于其抽象性、一般性;從這一點來看,它屬于狹義,僅包括理論定義I和理論定義II中的抽象層面;既沒有指出理論的來源(如理論定義I之“實踐”),又沒有指出理論的目的(如理論定義II之“對經驗現實的解釋”)。我們將第二條定義及其代表的理論觀稱為“理論定義及理論觀III”。最后來分析林毅夫在《論經濟學方法》一書中理論的定義。該定義與現象相對應,同樣從理論的作用之一——解釋——的角度來定義理論,并認為理論是反映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簡單邏輯體系。這種理論觀有如下特點:在形式上表現為變量(或概念)之間的因果關系。而前述幾種定義除因果關系之外還包括其他關系,如相關關系。另外,形成因果關系,必須在一定的設定條件下才能成立,因此這種理論概念必定是高度抽象的;相對于理論定義I和理論定義II而言,該定義顯然屬于狹義;其目的是解釋現象;將理論與理論推論(屬于假設)作了區(qū)分。這種理論顯然不包括假設、經營概括等沒有形成因果關系的命題。將這種理論定義及其代表的理論觀稱為“理論定義及理論觀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