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我國的瑰寶,很多民間偏方由此衍生而來。不可否認,有的偏方因確有治病功效而得以發揚光大,在民間廣泛流傳。然而,即便是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仍然有許多民間偏方并未經過縝密驗證,盲目聽信和遵從,不但治不好病,甚至還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導致死亡。
“偏方”1:生吞魚膽明目
一天下午,上海的江先生家里殺了幾條青魚。他曾聽人說,生吞魚膽能明目,于是把魚膽放在清水中漂洗片刻,就吞了下去。到了晚上,江先生突然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第二天癥狀更加嚴重,高燒不退,神志也變得模糊起來。去醫院檢查后,醫生認為江先生是因為魚膽中毒而導致了多系統器官衰竭,生命垂危,需要進行血液透析等治療。
魚膽是一味中藥,有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止咳、止痛的功效,可治目赤腫痛等病癥。殊不知,它的治療量和中毒量很相近,用藥稍有不當就會使人中毒。魚膽含有膽汁毒素、組織胺、膽鹽及氰化物等物質,進入人體胃腸道后,其毒性成分被吸收并進入肝臟,再由腎排出。因此,中毒患者以急性腎功能衰竭和肝損害的發生率最高,其次表現為胃、腸、心臟、腦等臟器受累,若不及時搶救,死亡率很高。一般一條0.25千克重的草魚的膽就能使人中毒,一條2.5千克以上的魚的膽就能致人死亡。
因此,盲目服用魚膽,不論生食還是熟食,都有可能引起中毒。如果誤服魚膽而出現中毒癥狀者,要盡快到醫院就診,及早催吐、洗胃、導瀉,減少毒物吸收,并多飲水加快排泄。目前,對魚膽中毒尚無特殊解毒藥,必要時需進行血液透析以清除毒素,防止因內臟功能受損而危及生命。
“偏方”2:生吃蛇膽、生飲蛇血治風濕病
因患有風濕病,廣東省龍川縣巫先生用白米酒作藥引,生吞了大量毒蛇血和數只蛇膽。不久,巫先生開始覺得力不從心,有惡心、頭暈之感,最后昏倒在家。家人發現后及時將其送往醫院搶救。原來,巫先生因食用蛇血蛇膽導致中毒,經醫生全力搶救才撿回一條命。
在我國南方某些地區,生吃蛇膽、生飲蛇血的“偏方”由來已久。一些人認為,生吃蛇膽有祛除風濕和治療皮膚病的功效,而生飲蛇血則有補血和祛除瘙癢的作用。然而,有的人生吃蛇膽不僅未能治愈風濕病,反而引發了中毒性疾病,其機理跟生吞魚膽中毒是類似的。此外,蛇體內容易寄生鞭節舌蟲、孟氏裂頭絳蟲等寄生蟲,生飲蛇血、生吃蛇膽很有可能感染寄生蟲病。寄生蟲可侵入腸黏膜下產生大量蟲卵,蟲卵從消化道進入體內并逐漸成熟為幼蟲,在人體內移行,侵犯人體的重要臟器,嚴重的可引起敗血癥和臟器破裂,甚至致死。寄生蟲還可侵犯骨髓破壞造血細胞,引發各種疾病。至于蛇血入酒,醫學上鮮有記載,還是不飲用為好。
除了生吃蛇膽、生飲蛇血,我國還有不少地方有生喝龜血的陋習。因野龜身上寄生有比翼線蟲,生喝龜血引起的寄生蟲感染也時有發生。
“偏方”3:煲蝎湯、蟾蜍湯,以毒攻毒治癌癥
廣州的劉先生患有肺癌。有朋友說蝎子湯可以治癌,于是他和家人瞞著醫生買了大量活蝎,天天煲湯喝。幾天后,醫生發現劉先生尿量急劇下降,肌酐、尿素氮水平直線上升。不久,劉先生因嚴重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我國民間有“喝蝎湯、蟾蜍湯、壁虎湯等可以強身健體、以毒攻毒、防病治癌”的說法。蝎子在中醫學上被認為有藥用抗癌價值,在安全劑量范圍內可以起到以毒攻毒的效果。但蝎子含有神經毒素、腎毒素,容易與其他藥物產生協同作用,大大增強毒性,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蟾蜍俗稱癩蛤蟆,其殼(俗稱蟾衣)是蛤蟆蛻下的角質衣膜,在《本草綱目》中被稱之為“蟾寶”,具有扶正固本、攻堅破淤、抗癌消腫之功效,在民間素有治療腫瘤、乙肝、腹水等疑難雜癥的“秘方”之美稱。但蟾蜍作為中藥,必須經過加工。因為除了蟾蜍皮膚分泌出來的黏液含有劇毒物質外,肌肉、肝臟和卵巢等也含有毒性物質,對人體心臟、胃腸道及中樞神經會產生嚴重損害,中毒嚴重者出現昏迷,可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