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淺談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時間:2022-10-22 15:00:03 來源:網友投稿

摘要:小麥病蟲害是阻礙小麥高產的主要因素,通常我們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品種的小麥的不同特性,對病蟲害進行及時有效的監控,然后對其相應的病蟲害做出有針對性的防治,從而達到制約小麥病蟲害擴大的目的,最終是要讓小麥獲得高產,增加農民收入。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大幅調整,農業種植物的發展加快,鄲城縣的優質小麥品種也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但是農民朋友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會慢慢的注意到,小麥病蟲害是阻礙小麥高產的主要因素,特別是人們在大面積的推廣種植中,顯得十分的必要。通常我們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品種的小麥的不同特性,對病蟲害進行及時有效的監控,然后對其相應的病蟲害做出有針對性的防治,從而達到制約小麥病蟲害擴大的目的,最終是要讓小麥獲得高產,增加農民收入。

一、小麥播種期的病蟲害防治

小麥的播種期是小麥整個生長期的基礎,對于小麥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此期間做好病蟲害防治有利于提高小麥的出芽率,為其今后的生長發育提供基礎,在小麥播種期間的防控病蟲害有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地下害蟲、吸漿蟲等,兼控銹病、黑穗病、白粉病、灰飛虱、苗蚜等。

(一)防控策略

認真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科學應對、應防盡防、應控盡控”的理念,以農業控制為基礎,強化植物檢疫,加強抗、耐病蟲品種推廣力度,應用健身栽培技術,擴大統防統治面積,有效地預防前期病蟲害,減輕中后期防控壓力,確保笠年小麥生產安全。

(二)防控主要措施

1、搞好小麥健身栽培,創造良好地生態環境。

小麥健身栽培能夠改善土壤結構和肥力狀況,提高小麥抵抗病蟲侵害和自身補償的能力,減輕小麥受害程度,優化農田生態環境,是小麥病蟲害科學治理的基礎。一要精細整地,科學施肥灌水,提高播種質量。二要適期足墑播種,控制播量和播種深度,避免群體過大和播種過深。三要合理輪作。在全蝕病、胞囊線蟲病、小麥吸漿蟲、黃花葉病嚴重發生區,推廣與非寄主作物輪作的措施,從根本上控制其發生危害。四要選擇種植適用抗(耐)病蟲品種。胞囊線蟲病嚴重發生區,可選擇種植太空6號、新麥18、新麥19等具一定抗病性的品種,同時推廣播種后順壟鎮壓的控病方法;小麥黃花葉病發生區可種植鄭麥9023、鄭麥366等較抗品種。

2、加強小麥種子檢疫監管力度。

一是要認真做好種子檢疫工作,未經檢疫的麥種一律不準加工、調運、經營、銷售;二是要進一步加強種子繁育基地的管理,在疫情發生區,以行政村為單位一律不得安排種子繁育田,種子繁育基地用種在播前必須進行種子精選,同時要選用12.5%硅噻菌胺(全蝕凈)進行種子包衣或拌種處理,確保健康種子的生產與供應。

(三)推廣以種子包衣(拌種)為主的綜合防控技術。

小麥種子藥劑處理(包括包衣和拌種)是一項簡便、安全、高效的病蟲害防控技術。科學包衣(或拌種)不僅可以防治地下害蟲和多種土傳種傳病害,而且可大大降低苗期病蟲的發生危害,對保障苗齊苗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及種子藥劑處理技術作為今年麥播期病蟲防控的重點工作,因地制宜,科學選藥,分類指導,狠抓落實,強力推進,力爭包衣(或拌種)全覆蓋。

1、全蝕病重發區。整地時每畝使用7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3公斤加細土20-30公斤,犁后撒施并耙勻;播種前使用殺菌劑12.5%硅噻菌胺(全蝕凈)進行拌種;對新病區和零星發生區,整地時要對發病點及其周圍土壤使用70%甲基托布津等進行土壤處理,播種前應用40毫升3%的苯醚甲環唑(敵萎丹)加20毫升2.5%咯菌晴(適樂時)拌種10公斤,堅決杜絕白籽下地。

2、我縣大部分麥田麥播期主要防控以紋枯病、根腐病、地下害蟲、吸漿蟲,兼控黑穗病、黃花葉病毒病、灰飛虱、苗蚜、鼠害等。可根據病蟲危害情況選擇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等藥劑進行小麥種子包衣或拌種,并加入適量吡蟲啉拌種,能控制秋苗期和早春的麥蚜及灰飛虱,預防黃矮病和叢矮病發生。對地下害蟲(蠐螬、螻蛄、金針蟲等)的防控,不但選用辛硫磷、二嗪磷等藥劑拌種,而且要使用顆粒劑進行土壤處理。要大力推廣殺菌劑、殺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種肥混合拌種或種子包衣技術,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

二、小麥返青拔節期的病蟲害防治

小麥的返青拔節期是小麥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的主要病蟲害有小麥紋枯病、吸漿蟲、麥蜘蛛等地下害蟲。近幾年來紋枯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也是對小麥產量影響最大的病害之一,所以這個時間的重點防治對象就是紋枯病,在小麥紋枯病防治中,存在著輕視返青期的噴霧防治且防治時間又偏晚的現象,這是小麥紋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如果防治的時間偏晚,就會造成防治效果差,所以防治要把握好時機,根據病蟲害防治指標,采用對路藥劑開展防治,大力應用殺蟲劑與殺菌劑混合施藥劑技術,實行科學防治。2月下旬至3月上旬是防控小麥紋枯病的最佳時期,畝用1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每畝100克,加72%農用鏈霉素20克,兌水40公斤對麥莖基部進行噴霧,間隔10-15d再噴1次來防治紋枯病;對于地下害蟲的防治通常可以采用40%氧化樂果或50%辛硫磷40-50mL/畝噴麥莖基部;防治麥蜘蛛畝用1.8%阿維菌素2000倍液兌水40公斤,均勻噴霧。

吸漿蟲重發區,要抓住這時麥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時機,當吸漿蟲幼蟲上升到土表活動時進行第2次土壤處理,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150~200ml/畝對水適量,拌細土25kg制成毒土,順麥壟均勻撒施,然后淺鋤,將藥劑翻入土中,再澆水;或用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2kg/畝拌細土20kg,均勻撒施于土表。

三、小麥孕穗至抽穗揚花期的病蟲害防治

孕穗、抽穗揚花期是小麥生長發育關鍵時期,也是小麥增加產量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是小麥病蟲害的高發期,在此期間的病蟲害主要有白粉病、條銹病、葉銹病、葉枯病、赤霉病、麥蚜和吸漿蟲等,一旦病蟲大面積的爆發,將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對于這些病蟲害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防治,那么它將會對小麥后期的生長發育帶來嚴重的影響。這一時期最經濟而且有效的辦法就是進行噴霧防治,即將殺蟲劑、殺菌劑、生長調節劑(或微肥)等混配后進行一次性的施藥,從而達到防病、防蟲和增產的目的。所以在這個時間應積極的對小麥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以確保小麥后期正常的生長發育。通常防治銹病、白粉病、葉枯病可以用畝用12.5%烯唑醇50克兌水40公斤葉面噴施;防治小麥赤霉病防控時間非常短,要在小麥抽穗達70%至小麥揚花前5天內進行施藥。藥劑畝選用70%甲基托布津100克,或25%戊唑醇可濕性粉劑60克,兌水40公斤噴霧,噴藥時要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施。若揚花期遇到連陰雨天,要抓住下雨間隙進行噴藥防治,并且在首次用藥7天后,進行第二次施藥,確保防治效果。

藥物的使用策略,農民朋友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選用合理的藥物配比,對于病情特別嚴重的地塊,同時可加入優質微肥磷酸二氫鉀100克/畝,對水40公斤混配成藥液進行噴霧。小麥的孕穗至抽穗揚花期是小麥生長的中后期了,這時大多數的病蟲害主要集中在小麥的頭部以上部分,這期間的中下部,根部的病蟲害基本沒有,所以農民朋友在這一時期主要是要針對中上部進行施藥,做到有針對性。同時應做到均勻、周到、細致施藥。

四、小麥灌漿期的病蟲害防治

小麥的灌漿期是小麥營養生長的最后時期,小麥病蟲害的高發時期,也是最后防治的關鍵時期,主要的病蟲害有白粉病、銹病、麥穗蚜、葉枯病等。

對于這些病害的防治可以采用“一噴綜防”,畝用25%戊唑醇可濕性粉劑40克加2.5%高效氯氟氰菊酯50克加優質磷酸二氫鉀100克加0.01%蕓苔素6克混合兌水50公斤均勻噴霧。不但能有效控制病蟲危害,而且又能提高小麥自身的免疫力,防止青枯病,干熱風,增加千粒重。

小麥黑胚病嚴重影響小麥品質,發展優質小麥必須注意防治小麥黑胚病。除選用抗黑胚病品種外,還要特別注意搞好小麥揚花灌漿期的防治。畝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50克,對水40公斤防治效果最好,使用多菌靈、三唑酮、代森錳鋅也有一定防治效果。應在灌漿初期和中后期各防治一次。

針對小麥各種病蟲害的防治措施還應因地制宜,不同地方的病害情況可能不一樣,但小麥各個生長期的大體情況基本一致,所以以上的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可以為農民朋友們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楊忠方.優質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河南農業,2002,(02).

[2]李小青.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現代農業科技,2009,(5).

[3]楊文才,楊華宏.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配套技術.現代農業科技,2005(8):25.

[4]馬麗.小麥中后期病蟲草害化學防治技術.農技服務,2007(2):55.

[5]毛茂才,周云峰.小麥主要病蟲草害的防治.四川農業科技,2006(10):36-37.

推薦訪問:淺談 小麥 病蟲害防治 技術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