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玉米雜交種蒙龍3號生育特性及其栽培措施,主要包括:播前準備、適時播種、田間管理和適時收獲等。區試結果表明,玉米新交種蒙龍3號平均產量732.5kg/667m2,比對照四單19平均增產9.1%。適宜在≥10℃活動積溫2 500℃以上區域水澆地種植。
關鍵詞:玉米;新雜交種;蒙龍3號;生育特性;栽培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5-44-02
玉米雜交種蒙龍3號是赤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種子公司以外引自交系K10為母本,自育二環系BB120為父本,組配的玉米新雜交種。于2010年通過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命名,并確定推廣。據2008-2010年統計,先后在赤峰市的松山區、元寶山區、翁牛特旗、克什克騰旗、巴林右旗、寧城縣、敖漢旗等地進行了大面積示范,累計示范種植3 600hm2。適宜在≥10℃活動積溫2 500℃以上水澆地推廣種植。
1 生育特性
1.1 形態學特性 幼苗綠色,葉鞘紫色,生長健壯,發苗快。植株整齊,株型半緊湊,雄穗一級分枝9~11個,護穎綠色,花藥淺紫色,花粉量大,雌穗花絲淺綠色,雌雄發育協調。株高260cm,穗位90cm,全株20.0片葉。穗長24cm,穗粗4.9cm,穗行數14~18行,行粒數平均40.5粒,單穗粒重186.7g,百粒重35.6g,出籽率84.6%,果穗長筒型,紅軸,籽粒馬齒型,黃色,商品品質好。
1.2 生物學特性 生育日數115d,屬四單19同熟期中早熟品種。適宜在≥10℃活動積溫2 500℃以上地區種植。
1.3 抗病性 各試點田間表現:大斑病1~3級,平均絲黑穗病株率0.1%,黑粉病株率0.4%,莖腐病株率1.7%,倒伏率0.2%,倒折率0.6%。人工接種、接蟲抗病蟲鑒定:中抗大斑病(5MR)、感彎孢葉斑病(7S)、中抗絲黑穗病(5.4%MR),高抗莖腐病(0%HR),中抗玉米螟(5.7MR)。活稈成熟,玉米成熟時莖稈仍青枝綠葉。
1.4 商品性 2009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粗蛋白含量10.54%,粗脂肪含量4.29%,粗淀粉含量72.96%,賴氨酸含量0.29%,容重(g/L):756。
1.5 產量 2007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預備試驗,5個點平均產量為765.3kg/667m2,比四單19增產5.11%。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5個點平均產量為732.5kg/667m2,比對照四單19增產9.1%。2009年生產試驗,6個點平均產量為740.3kg/667m2,比對照四單19增產5.09%。
2 栽培措施
2.1 播前準備
2.1.1 輪作倒茬 玉米重茬會造成病蟲害逐年加重、植株長勢受到抑制、品質變劣、生育狀況變差,致使生物產量減少,經濟產量明顯下降。因此,必須合理輪作換茬,可采取三區或四區輪作:三區輪作即為玉米、大豆、經濟作物輪作;四區輪作為玉米、大豆、馬鈴薯、谷子。
2.1.2 秋翻整地 秋后深耕整地,深松深度要求達到20cm以上,打破犁底層,加厚活土層。秋翻整地時間越早越好,前茬收獲后要及時秋翻,立土曬垡,滅掉前作根茬,讓土壤充分休閑。
2.1.3 秋施基肥 施用基肥對促進玉米早熟,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作用特別顯著。在翻地之前,一般高產田要求,秋施腐熟的優質農家肥4 000kg/667m2,腐植酸鈣50~150kg/667m2,硫酸銨4~5kg/667m2,過磷酸鈣15~20kg/667m2。
2.1.4 春整地 內蒙古地區早春降水量少,又常有大風天氣,土壤水分蒸發量高,春季保墑整地是重要的技術環節,播前的土壤墑情是決定玉米出苗全的關鍵因子。因此,對于旱地要“三九”軋地和雨后耢地保墑;灌溉田,在播種前15~20d及時澆水,及時耙耢保墑,使土壤處于上虛下實的待播狀態。
2.2 適時播種
2.2.1 適期播種 玉米播種期要從種子萌發時最低溫度、播種時的土壤墑情、能保證正常成熟這三方面考慮。一般在土壤墑情適合的情況下,5~10cm地溫穩定在10~12℃時播種。不宜播種過早,過早易粉籽。
2.2.2 種子處理 播種前對種子進行一次精選,將大粒飽滿的種子選出后,選擇陽光充足的天氣曬種3~4d。采用種子包衣技術處理種子,將微肥、農藥、生長素等通過包衣劑包裹在種子上,可起到保苗、壯苗和防治病蟲的作用。
2.2.3 發芽試驗 播前要進行發芽試驗,必須使用發芽勢和發芽率較高的種子,才能獲得全苗。
2.2.4 播種方式 墑情好的地塊可采取壟上機械精量點播,墑情差的地塊進行人工催芽開溝澆水點種。
2.2.5 增施種肥 一般增施磷酸二銨15kg/667m2,鉀肥5kg/667m2作種肥。注意種肥隔離,避免燒苗。
2.2.6 播種量 播種量一般3kg/667m2。
2.2.7 鎮壓 播種后及時鎮壓,鎮壓能壓實表土,壓碎坷垃,緊實土壤,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以促進種子快吸水,早發芽,深扎根,出齊苗。
2.2.8 留苗密度 山旱地一般留苗密度3 200株/667m2,水澆地一般留苗密度3 500株/667m2。
2.3 田間管理
2.3.1 苗期管理 苗期田間管理的主要目標是促進根系生長,培育壯苗,達到苗早、苗全、苗齊、苗壯。主要技術措施:(1)查苗補苗。玉米出苗后,要及時查苗補苗,對于墑情差出苗不全或缺苗斷條的地塊,應及時浸種補苗。(2)中耕除草。苗期中耕除草一般進行3次。出苗后2~3葉期,開始第一次中耕除草,第二次中耕除草一般結合蹲苗進行,第三次中耕結合定苗進行,同時除草。(3)間苗定苗。間苗提早到2~3葉時期,4~5葉期定苗,結合第二次中耕除草蹲苗進行。
2.3.2 穗期管理 田間管理的主要目標是促葉、壯稈、攻穗,促進中上部葉片增大,莖稈粗壯敦實,果穗發育良好,達到葉綠、稈壯、粒多、穗大。主要技術措施:(1)清壟。拔節后,要進行一次徹底清壟,拔除雜草和病、弱株,使苗整齊,苗腳清爽,增強透光通風。(2)中耕培土。拔節至抽穗前及時中耕培土,防后期倒伏。中耕培土可結合追肥進行。(3)追肥。追肥時期一般為拔節期。在拔節前后,一般追施尿素25~30kg/667m2,結合中耕培土進行;但注意不宜施用過多氮肥,以免貪青晚熟,甚至倒伏。(4)灌水。中耕培土后,如天氣干旱,在有條件的地區可及時灌水。天氣不旱,要緩灌水。
2.3.3 花期管理 花粒期的管理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結實率,延長根葉功能期,防止植株早衰,增加粒重。主要技術措施:(1)適時灌水。籽粒灌漿期,遇氣溫高、干旱,要適時灌水,可防止植株早衰,提高灌漿速度,增加粒重。(2)防治病蟲。加強肥水管理,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蟲能力;及時防治病、蟲害。
2.4 適時收獲 當玉米籽粒達到完熟后,即可收獲。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進行,籽粒含水量低于13%時進行脫粒貯藏。
參考文獻
[1]郭慶法,王慶成,汪黎明,等.中國玉米栽培學[M].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2004:362-363.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