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低碳會計是一種正在興起的會計模式,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各個國家的必由之路。文章從低碳會計相關的理論知識出發,分析了低碳經濟中低碳會計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問題的思考對策。
【關鍵詞】低碳經濟;企業會計;影響;對策
一、引言
隨著京都協議書的簽訂、哥本哈根峰會等一系列國際環境會議的召開以及協議的簽訂,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會計問題受到會計學界的關注,且已成為環境財務會計領域的前沿問題。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以能源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貨幣、實物單位計量或用文字表述形式,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問題,對企業履行低碳責任,披露企業自然資本效率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我國也開始積極倡導低碳經濟,并且將低碳減排納入5年規劃,現已初見成效。隨著低碳經濟理念的普及和深入,“碳會計”應運而生。
二、文獻回顧
最早使用“碳會計”(Carbon Accounting)一詞的是Janek Ratnatunga 和Stewart Jones(2008)等人,)他們將碳固及鑒證也納入其中,認為企業的碳賬戶在排放市場中進行交易前須由勝任的第三方進行獨立鑒證,并將與碳排放、交易及鑒證等相關的會計問題稱之為碳排放與碳固會計或碳經營會計,即碳會計。Jan Bebbington(2008)等人認為,基于碳排放或交易引起的會計事項不應僅局限在傳統的排污權會計框架內,而應同時設置一個類似于社會會計的碳賬戶對其不確定性和風險進行處理。③Michel Callon(2009)則認為,碳會計主要涉及碳排放配額的會計處理、與碳排放相關的風險核算與報告、與碳排放相關的不確定核算與報告,以及碳排放信息披露與管理等內容;④Larry Lohmann(2009)提出了兩種可進行碳成本核算的工具,一是從環境成本會計角度提供一個合理的核算框架,即從原材料、人工、管理費、廢棄物成本及循環利用成本中,對與二氧化碳排放交易相關的成本予以分離,然后再歸類累計。二是基于生命周期的碳成本核算方法也可對其進行準確計量。
三、低碳經濟對企業會計的影響
從本質角度看,低碳經濟是對新制度經濟學的社會成本的更廣義化,傳統意義上的社會成本直觀描述了利潤的企業私有化且負外部性的社會化。低碳經濟將其他一般的經濟主體經濟活動的純粹經濟學角度的外部性分析上升至嚴肅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并將其擴展到自然生態環境以實現企業與自然界間的良性循環。其目的是幫助企業實現節能減排,既滿足國家對企業低碳責任的要求,又可以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提高企業利潤。
(一)實施低碳會計,可以讓企業不斷地進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降低企業生產所帶來的能耗成本,獲取更多的環境收益,增強企業在低碳經濟大背景下的競爭力。企業披露低碳會計信息,使企業的生產運作更透明化,有利于企業形象的提升和更好地規避環境污染責任。
(二)低碳經濟則要將碳生產率納入分析框架并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增長的根本脫鉤從企業角度看,低碳經濟居于未來的主導地位,企業必須將這一概念引入并制定出低碳行動計劃和戰略規劃。比如在評估產業環境時需要考慮競爭對手產品的低碳情況;供應商的碳排放狀況;企業流程開發、采購、制造、銷售的各個環節都需要納入低碳思維。
(三)低碳經濟對企業會計信息披露有重要影響企業低碳信息披露有兩種形式:一是在傳統會計報表中增列低碳會計項目增加低碳會計信息,如資產負債表類增設“節能投資”、“低碳固定資產”、“應交環保費”等項目;損益類增設“低碳收入”、“低碳節能獎勵”、“低碳成本”等項目;二是單獨報告,即提供單獨的低碳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信息。相比較而言,第二種方式更加受到市場和投資者的關注。通過實施低碳會計核算披露,企業和其他組織可以正確地確認、計量與環境資源活動相關的投資和成本支出,更好地洞察這些支出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使企業得到一個公平的低碳商譽。
四、低碳經濟下我國存在的問題
(一)尚在初期的研究理論
相對比其他的發達國家,我國的碳會計研究起步較晚,現如今,國外的低碳會計理論已經達到相對成熟的階段,但是對于我國,低碳會計的財務規范還處于規范零散階段,對于碳會計相關的理論還存在爭議,尚未形成較為統一的理論體系。
(二)有關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政策體系不完善
一方面是發展低碳經濟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卻是相關政策法律的供給不足,這是目前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的法制保障上面臨的一大問題。盡管我國一些企業已經意識到了環境會計的重要性,也有披露環境信息的動機,但遺憾的是,由于低碳經濟的專業性要有更為系統完善的法律體系,國內有關低碳經濟的政策法律體系尚有待完善。
(三)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技術薄弱、落后及專業人才缺乏
雖然我們在某些技術上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處于領先地位。但目前有關低碳經濟的技術整體水平還比較低,仍以中低端為主,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四)高碳模式的傳統產業結構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的制約
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都對重化工產品形成巨大的需求,進而轉化為對能源需求的增加。近年來,我國能源消費持續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而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所占比重高達69.5%。致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顯。從而對低碳經濟的發展起了明顯的制約作用。
五、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對策思考
(一)加強碳會計的社會和政府監督
應加強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包括行政管理、監督和專項環境審計。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可根據國家有關的環保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會計法規、制度和準則,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實性進行審查與鑒定,以取信于社會公眾,強化國家宏觀調控,并促使企業加強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工作。
(二)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
會計人員必須具有全面、扎實的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會計人員作為企業會計信息的披露者,其自身的素質很大的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因此我們應該提高會計人員的隊伍建設,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低碳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從而使國家有關低碳經濟政策能夠被嚴格執行,相關的會計實務工作能正確開展。
(三)逐步改變我國高碳模式的產業結構和以煤碳為主的能源結構
要結合國情,研究出正確的政策以指導和扶持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改革。加快能源、產業結構的轉變。使我國能源的使用以高消耗、低效率為特征,做到科學合理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健全碳會計準則和法律法規
低碳經濟目前并沒有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流模式,當然并沒有一套系統的低碳經濟下關于企業會計核算的法律法規;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擇機推出碳稅、排放貿易機制和稅收優惠等經濟政策,在原有的相關法律法規下修訂并完善與低碳經濟相適應的企業會計法律法規,更好地改善我國的企業會計核算。同時積極開辟發展低碳經濟的融資渠道,金融部門積極配合,最大程度地保證低碳經濟發展所需要資金及時到位。
(五)構建宏觀經濟政策與調控體系,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健全有利于節能減排的財政與稅收體系,引入環境統計和核算方法,建立綠色考評體系。針對節能減排嘗試采用間接稅收優惠,并在所得稅、增值稅方面提供優惠政策。
六、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與自然環境的聯系越來越強。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到低碳經濟條件下我國環境會計目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采取有效對策促進環境會計的理論與實務的發展,保障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Janek Ratnatunga,Stewart Jones.A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Accounting:The Paradigm Shift Required in Carbon Emissions Reporting and Assurance[R].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Anaheim CA,2008
[2]強殿英,文桂江.構建企業低碳會計體系的思考[J].會計之友,2010,(22)
[3]周志方、肖序:《國際碳會計的最新發展及啟示》,《經濟與管理》2009年第11期
[4]曾鍇,王小波.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碳會計體系研究.國際商務會,2010,(10):1619
[5]張思艷.低碳經濟對環境會計的要求及對策[J].科技信息,2010(13)
作者簡介:
朱筱琪(199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2015級會計學碩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