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前期英語文學課程中應用閱讀療法指導下的項目式教學防治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借鑒歐美閱讀療法發展史與相關研究成果,在該論題研究資料的選擇上發現我國高校英美文學課程中可用和適用的文學作品包括圣經文學、歐美成長小說和美國文藝復興時期強調***罪感文化的文學作品。該研究的意義在于找到了英語文學課程應用和服務于我國高校當前實際需要的新途徑;也為我國英語文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關鍵詞】英語文學教學;閱讀療法;項目式教學;圣經文學;歐美成長小說;美國文藝復興時期罪感文學
一、前期研究概述
在我國前期英語文學項目式教學防治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研究中,研究者認為文學的功用之一就是代為表達。成功的文學作品深入人內心最隱秘的部分,碰觸人心中的黑暗與創傷,當那人還在黑暗與隱藏中不知所以時,作家卻因著天才的觀察力,看清問題的所在,然后就用語言將它表述,同時也將人內心說不出的嘆息表達出來,從而在讀者心中產生一種改變和引導。文學醫治的其中一個方式是借由觀察作品中類似的案例而發現歷史、社會和自己的錯謬所在,通過發現謬誤而得到醫治。所以通過閱讀成功的文學作品,可以讓人在心理和生命上健康成長,從而達到預防心理疾病的作用。[1]在與此相關的實踐研究中,研究者則發現高校英語文學課可按閱讀療法的理論、采用項目式學習教學原理將英語文學教學與防治大學生心理疾病的研究相結合,[2]通過在文學課程中指導學生解讀優秀文學作品并借由項目式學習自主研究與其實際相聯系的成長課題幫助學生的心靈健康成長,做好心理疾病預防工作,從而從根本上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3]以上研究尚缺乏對英語文學中可應用于該研究的典型材料的選擇:在目前高校所開設的英語文學課程當中,哪些文學作品可適用于閱讀療法指導下的英語文學項目式教學呢?換言之,那些文學作品是最具心理保健作用的“成功的文學作品”且被納入當前中國高校的課程設置呢?
二、英語文學中適用于閱讀療法指導下的項目式教學的文學作品
首先,在歐洲閱讀療法(Bibiotheraphy)最早見于中世紀向病人誦讀《圣經》、《古蘭經》等宗教經書來進行心理矯正并配合內科治療。所以本論題在研究資料的選擇中要先強調“圣經文學”這個概念,其意指囊括于《圣經》中的66部書卷。19世紀英國詩人和文學批評家、牛津學者馬修·阿諾德(1822-1888)首次提出將《圣經》納入英語系的課程設置并從文學的角度來解讀,這種做法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在英美及其他歐洲國家得以實現:《圣經》作為文學經典讀本被納入大多數大學英語系的課程設置。在中國,多位學者也于本世紀開始了這方面的努力,如梁工、盧龍光的編著《圣經與文學闡釋》(2003),劉意青的專著《圣經的文學闡釋》(2004),美國里蘭德·來肯的大學教材《認識圣經文學 (How to Read The Bible as Literature)》也于2007被譯成中文在我國出版?!坝⒄Z專業《圣經》課程芻議”(2006),“英語專業大學生開設圣經文學必修課程的必要性研究”(2010)等論文也相繼出現。《圣經》為英語文學提供了材料、主題、寫作技巧、語言風格和靈感,對文學傳統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因此在高校英語文學與閱讀療法相關的研究中,圣經文學研究首當其沖;對其中相關作品的文學解讀可起到對讀者心理的引導和治療作用。
閱讀療法發展到17、18世紀,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內科醫生給病人開出的藥方往往就是閱讀書單;19世紀中期起,開始出現將非宗教書籍也列入閱讀治療的書目的呼聲,而一種具有心理疾病防治作用的文學作品—成長小說就在此時應運而生。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起源于德國,主要是描寫人物道德和心理發展的歷程。這種長大的過程會有固定的模式:主人公離開家后,經歷成長和抗爭的各個階段。在和周圍環境相接觸、和社會交往的過程中,主人公的個性在不斷形成,也在不斷變化。在飽受危機和戀愛的考驗后,他最終會找到發揮自己特殊才能的最佳位置,而他的許多愚蠢錯誤和痛苦經歷也會隨之消失,一種有益的生活就會出現在眼前。成長小說產生以來,工業革命帶來城市化和社會變革的19世紀是英美成長小說最流行的時代,作品的主人公常常由打工仔成為受人尊敬的紳士。成長小說對主人公的行為、思想和反思給予同樣的關注并試圖為人們展示出一個完整的人格。成長的過程往往是充滿危機的,所以在有些成長小說中,第一主人公并沒有成功地成長而是被生活和錯誤摧毀了,但小說的敘事者作為旁觀者,卻通過主人公的掙扎和毀滅過程獲得了人生的啟發和成長的體驗。我國目前正在經歷著類似的社會變革,所以有研究者呼吁我國教育界應認識到青少年成長文學對于青少年成長的獨特意義,把成長文學閱讀納入中學和大學的教學體系,使我國青少年能夠在中外優秀青少年成長文學作品的滋養下健康成長。[4]在高校英美文學課程中19世紀文學的學習占有主要篇幅;其中很多作品都可界定為成長小說,對其的研究與導讀可起到對大學生心理引導與防治心理疾病的作用。
而近兩百年來,美國率先在閱讀療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美國的Samuel Mc Chord Crother是將閱讀療法系統化、正規化的第一人,他1916年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上發表文章“文學門診”(A Literary Clinic),并創造了“bibliotherapy”(閱讀療法)一詞。究其原因,這與美國文學很早就有對人性中普遍存在瘋狂的描述相關。早在19世紀上半期的美國“文藝復興”時期(1830-1860),出于對作為個體存在的人和個人的內心生活的重視,強調***罪感文化的作家霍桑、梅爾維爾、坡、美國“南方文藝復興”時期“南方作家”中的西姆斯等對人內心深處的這種巨大的精神張力都給予了深刻的觀察與描述。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借鑒歐美閱讀療法發展史與相關研究成果,發現英語文學中適用于閱讀療法指導下的項目式教學的文學作品包括圣經文學、歐美成長小說和美國文藝復興時期強調***罪感文化的文學作品。下一步研究應為結合閱讀療法的理論和防治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有關研究,對以上文學作品分別加以研究、評述與導讀;再通過英語文學課程指導學生解讀這些作品并借由項目式教學使其自主研究與其實際相聯系的具體作品幫助學生的心靈健康成長,從而從根本上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最終服務于同一個社會目標:引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長,防治其心理疾病。本研究的意義在于找到了英語文學課程應用和服務于我國高校當前實際需要的新途徑;也為我國英語文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參考文獻:
[1]胡龍春,許勝男.試論高校英語文學選修課防治大學生心理疾病的構想[J].時代文學,2009(5).
[2] 許勝男.英語文學課程應用閱讀療法防治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理論構建[J].天水師范學院 學報,2012(3).
[3] 許勝男,張玉堂. 英語文學項目式學習范式研究[J].飛天,2011(12下).
[4] 芮渝萍,范誼.成長在兩個世界之間—當代美國成長小說研究概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9).
[5] 胡龍春,許勝男.瘋狂存在每個人心中:埃德加·愛倫·坡以瘋子為主要人物的短篇小說研究[J].飛天,2011(3下).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項目式學習在英語文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GS[2011]GHBG022)課題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