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西方雕塑話語對中國雕塑藝術的滲透,中國雕塑語言逐漸失去了本體話語的權威地位,阻礙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中國古典雕塑語言不僅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現代雕塑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源泉,因此惟有將古典雕塑語言特質與當代雕塑教學、創作有效對接,才能催動中國雕塑藝術的繁榮與發展,使古典雕塑藝術煥發出時代華彩。
關鍵詞 雕塑語言;古典雕塑;雕塑創作;教學;中國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5)05-0041-03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表達系統。文化是創造和生成語言的母體,不同類型、區域、樣態的文化會形成不同的語言體系和表達系統。雕塑語言屬于藝術語言范疇,是解讀和理解雕塑作品、傳承和發展雕塑文化的基本手段。雕塑語言作為雕塑藝術的靈魂,不僅在傳統雕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在現代雕塑中也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然而,目前在雕塑藝術教學中僅是將雕塑作為欣賞對象進行淺表性的籠統介紹,缺乏從雕塑語言視角的深入分析,致使雕塑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難以被解讀出來,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優秀雕塑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基于此,從解構雕塑藝術語言入手,分析中國古典雕塑藝術的深邃價值,以實現傳統雕塑藝術與當代雕塑教學及雕塑創作的有效對接,使古典雕塑藝術所蘊涵的價值生命得以延續和發展。
一、雕塑語言的涵義
雕塑是通過對物質實體的形體設計構造,塑造出可視、可觸、多維立體的藝術形象,以反映和表達特定的社會生活、時代精神及創作主體的美學思想和價值追求。雕塑語言則是雕塑藝術的表達系統,是解讀雕塑藝術的話語體系,“是通過立體的形式、多姿的形態、獨特的語義來傳達作者思想的語言形態,分為形式語言和本體語言兩大系統。雕塑形式語言是由作品的外部結構、組織形態和視覺特點來決定的,分為具象形式、抽象形式、意象形式和觀念形式等;雕塑本體語言是構成作品的具體構成元素,有材質、體量、空間、光線、色彩、肌理等語言形態構成。”[2] 可見,雕塑語言系統實質上就是雕塑作品的構造方式及其表意系統的總和,是人們理解、賞析、詮釋雕塑作品的基本媒介,是雕塑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基本手段和途徑。與其他藝術語言不同,雕塑語言有其獨特性,“別的藝術可能用千言萬語來講一個人一件事,而雕塑往往是用一個比較靜止的、不太復雜的形體,來包羅千言萬語,代替對許多人和許多事的描寫。”[3] 直觀、凝練與單純是雕塑語言的顯著特征,也是雕塑藝術的魅力之所在。
二、中國古典雕塑語言的特質
語言是溝通與表意系統,文化是語言生成的肌體,不同的文化語境中人們交流、溝通與表達自我的方式不同,會形成不同的語言系統。植根于不同文化傳統的雕塑藝術必然形成其獨特的雕塑語言系統。中國古典雕塑藝術是中國古典文化的載體,在中國古典文化的浸潤與滋養下,中國古典雕塑藝術形成了其獨特的話語表達系統。
首先,從雕塑的形式語言來看,中國古典雕塑藝術不像西方古典雕塑造型中注重理性表達,著重強調形體結構與解剖結構的嚴謹性、科學性,中國古典雕塑更為注重感性表達,強調人物動感、神態、表情的刻畫和塑造,如隋唐時期的河南龍門石窟的主佛—盧舍那大佛的塑造,神態平和,面帶微笑又隱含著幾分莊重與收斂,把佛像的寬懷、仁慈與博愛無疆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如建于北魏修復于宋代的山西太原晉祠里的12侍女泥塑,通過細微的神態、眼神的刻畫,使每個人物的表情各具特色,各懷心思,不由讓人產生遐想,試圖揣度每個人物的心理。這種通過微妙的神態、表情刻畫所產生的視覺感受和意象表達功能是強調雕像的建筑感和完整性、整體性的西方雕塑語言所無法比擬的。
其次,中國古典雕塑在本體語言上更加注重體-量-團塊體積的元素。與西方雕塑突出雕像的整體性相比,中國古典雕塑更為注重對人物性格的刻畫,通過雕塑材料、色彩、形體的團塊比例構造,使雕像更富靈動性。
三、西方雕塑話語對中國古典雕塑語言的滲透與消解
藝術是社會現實生活的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是藝術發展的生命之源。明清之后中國社會逐漸呈衰敗之勢,中國的雕塑藝術也開始衰退。為了改變當時中國的狀況,受過西方教育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將西方的先進思想與文化技術介紹到中國,西方的繪畫、雕塑藝術以及西方學院派教學體系也隨之進入中國,并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中國人的固有思維方式,使當時的國人對繪畫、雕塑有了重新的認識,西方殖民主義藝術話語從此開始在中國進行長達數百年的滲透,逐漸控制和主宰了人們的藝術思維方式,西方雕塑話語逐漸成為人們學習和了解雕塑藝術的主流話語。
新中國成立后一度在聲討和反對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聲浪中,西方美學思想和藝術觀念也受到了批判和否定。改革開放之后西方的現代藝術思潮再度在中國興起,以1985年勞申伯格在中國美術館和西藏拉薩的兩次裝置藝術展為標志,西方的現代、后現代主義藝術流派魚貫而入。在 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中,各種西方藝術形式和藝術裝置紛紛登場,令人目不暇接。西方藝術思潮的再度興起對*****后處于大休眠期的中國藝術領域無疑是一個大的沖擊和震撼,激活了中國藝術領域的創作熱情。但由于缺少本土話語,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思維上顯現出了西化的趨勢。就城市發展而言,20世紀90年代后,一批批以飄帶、圓球、星星等元素為主的不銹鋼雕塑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全國各大中型城市,象征中國發展進程的啟明、開拓、騰飛等現代化語匯也紛紛體現于這些金屬雕塑之上。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沿用了西方的強調結構造型的雕塑語言特點,但由于缺少中國文化元素,脫離了中國文化母體而使其成為人們難以理解或無法讀懂的藝術作品。但時至今日,西方的雕塑思維依然是部分雕塑藝術家和評論家創作與考量中國雕塑藝術的主導思維,使中國古典雕塑的藝術精華和核心價值難以充分釋放,制約了中國雕刻藝術的發展。
四、實現中國雕塑話語回歸
(一)轉變西方雕塑話語主導的教學理念,實現雕塑藝術教學與創作的本土化回歸
雕塑是特定文化的象征,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藝術化表達,文化元素是雕塑藝術的靈魂所在。盡管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呈現多元并存、熔融會通的發展趨勢,使現代雕塑語言呈現趨同化,觀念、行為、裝置成為最流行的雕塑語言元素,但雕塑藝術的魅力依然在于雕塑所表達和傳遞的精神內涵和美學價值。中國雕塑藝術的生命力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東方文化的內斂、含蓄、和諧、寬容等特點造就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獨特表達系統。因而傳承和發展中國的雕塑藝術必須回歸中國雕塑語境,以中國雕塑語言為主流話語解讀、傳播和創作中國雕塑,培養具有中國雕塑思維的藝術家和學者。因此,藝術學院的雕塑家和雕塑教育工作者應改變西方雕塑語言主導的教學與創作思維,從解析古典石窟造像、古典人物雕刻等藝術形象入手,研究傳統圖式和傳統的雕刻技法,剖析東方傳統雕刻中所特有的矜持、內斂等文化特質,以揭示中國傳統雕塑的語言特點與構成元素,增進雕塑專業學生對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的認識和理解,使其在與經典雕塑作品的“課堂對話”中充分感受和體悟到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所蘊涵的深邃文化內涵和豐富藝術價值。這不僅有助于培養生長于開放、時尚的現代環境中的雕塑專業學生的東方藝術鑒賞視角和審美意趣,而且能夠激發他們的民族藝術情懷,使其自覺成為中國優秀傳統雕刻藝術的繼承者、傳播者與發展者,在異質并存的多元價值時代,真正實現中國雕塑藝術向本土話語的回歸,為創作更具東方語境的雕塑作品提供學理支持。
(二)教學中要堅持開放性原則,不斷創生新的雕塑表達形式
回歸傳統不等于因循守舊。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脫離不了現代化的時代背景。傳統雕塑藝術的表現語言單一,多以寫實的藝術語言作為其表現形式,而當代的雕塑藝術已不僅僅局限在“雕塑”的藝術門類中,更多的則體現為當代城市的公共藝術[4]。因此教學中要堅持開放性原則,在保持傳統雕塑本體語言基質的前提下不斷吸納時代新元素,借鑒西方學院派雕塑教學技術層面的優勢,將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精華與當代社會發展的時代精神相結合,派生出新的雕塑藝術表現形式,增強中國雕塑語言的表現力和解釋力,使雕塑專業人才兼具東方思維和世界思維,能夠將傳統雕塑語言與現代表現手法完美結合,創作出既具傳統文化底蘊又富時代特色的作品,使中國古典雕塑藝術綻放時代華彩。
(三)提升雕塑工作者的傳統文化知識積淀和現代藝術話語的駕馭能力
藝術來源于生活,雕塑創作的生命力也正在于其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聚焦反映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雕塑藝術必然要立足于本土社會問題的反映、優秀文化的傳播和時代精神的弘揚。因此創作者除了要有敏銳、犀利的觀察力,關愛生命、憂國憂民的情懷,精準嫻熟的創作手法技巧外,更需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知識積淀和本土藝術話語的掌控和駕馭能力,以創作出真正貼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和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充分發揮雕塑藝術對社會公眾精神世界的滋潤與涵養功能。對于雕塑創作者而言,一方面要深入社會現實與生活實踐,探尋植根中國文化土壤契合現實生活需要的創作主題和創作靈感,另一方面要在創作表達方式和手法上堅持傳統話語與現代話語相結合,既要堅守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注重體現雕塑的形態、神韻、靈性、動感的特性,同時也要吸納現代雕塑藝術的某些時尚元素和現代、后現代藝術理念,實現傳統雕塑藝術與現代雕塑藝術的恰切對接,使傳統雕塑藝術的生命價值在當代得以延續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劉強,鄭成芬,范文博.淺析雕塑語言在現代雕塑中的巧妙應用[J].設計,2014(9):27-29.
[2]廖衛東.雕塑語言的敘事性[EB/OL].[2011-05-13].http://news3.99ys.com/20110513/article--110513--64303_1.shtml.
[3]王朝聞.學術思想論集[M].濟南:齊魯美術出版社,1989:325.
[4]張順.淺析傳統雕塑雕塑語言與現代雕塑語言的對應關系[J].科教文匯,2009(5):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