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土司莊園
大屯土司莊園建于清代道光年間,相傳為彝族土司余象儀所建,后經余達父擴建始成今狀。莊園坐東南向西北,依山勢而建,梯級漸升,由三組平行三進院落及朝門、碉樓組成,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大屯土司莊園的顯赫與威嚴,體現了土司當時的權力和富有。
奢香墓
奢香為元末四川藺州宣撫使之女,14歲嫁與水西君長靄翠為妻,其夫辭世后攝貴州宣慰使。當政期間,奢香為鞏固西南邊陲、發展水西經濟作出卓越貢獻,被封為“順德夫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逝世,葬于今大方縣云龍山麓、羅氏塘畔。其墓以精雕細刻之白色大理石砌成圓柱形,高4.5米,底徑6米。
黔西觀音洞遺址
黔西觀音洞遺址位于黔西縣沙井鄉井山村,為舊石器時代遺址,時代約從距今20萬年到4萬年。洞穴內已經發現石制品3000多件、哺乳動物化石有20多個種類。這些文物是長江以南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證明早在五六十萬年前這里就有古人類活動,是中國古人類發祥地之一。
可樂遺址
可樂遺址位于赫章縣可樂鄉可樂河兩岸的丘陵坡地上,面積2萬余平方米。遺址區包括遺址2處、墓葬群14處。遺址和墓葬群均有漢代遺址和戰國時期的當地少數民族(即夜郎)遺址和墓葬兩類。其中,少數民族墓群的“套頭葬”在國內罕見,反映出夜郎民族的埋葬特點。
織金古建筑群
織金古建筑群包含25個文物點,大部分建于“改土歸流”之后。僅從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廟、文廟、斗姥閣、隆興寺、東山寺、財神廟、城隍廟、馬王廟、黑神廟、炎帝廟、地藏寺等10余座。其后屢有修建,迅速形成當地人引為自豪的“四庵”、“四閣”、“四祠”、“八大廟”等。
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
1936年1月,紅二、六軍團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進入貴州,創建黔西北革命根據地。2月7日,在任弼時同志的主持下,在大定(今大方縣)福音堂成立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2月1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遷到畢節市百花山福音堂辦公。
敖氏和羅氏墓群石刻
敖氏和羅氏墓群石刻分別位于金沙縣石場鄉鹿樓村和清池鎮中普大坪子。敖家墳石刻墓群以南、北墓群組成,鐫于光緒年間,共有牌坊和石裙冢各五所。羅家墳石刻與敖家墳隔河相望,建于清光緒年間,為三碑四柱五帽牌坊。兩石刻墓群充分體現了黔西北石雕藝術風格,被譽為“保留在石頭上的史書”。
“茶馬古道”畢節段
畢節自古以來是“貢茶古道”和“市馬古道”的必經之地。“茶馬古道”畢節段主要由“貢茶古道”所經的川黔滇驛道、滇黔驛道和“市馬古道”所經的“龍場九驛”、川黔驛道等驛道及南宋以來“茶馬互市”制度形成的販馬及牧馬線路等民間商道構成,是中國“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彝族撮泰吉
撮泰吉是僅存于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裸嘎寨的一種古老的戲劇形態。“撮泰吉”為彝文譯音,意思為“變人戲”,一般于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表演主要分為祭祀、耕作、喜慶、掃寨四個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戲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遷徙、農耕、繁衍的歷史。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
“滾山珠”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流傳在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蘆笙舞蹈之一,主要在農閑或重大節日活動中表演。表演時用6支梭鏢頭插入地下,圍成圓圈,表演者手執蘆笙,一邊吹奏,一邊跳躍,圍著棱鏢翻滾,表現苗族同胞在遷徙途中排出萬難的驚險場面。
苗族服飾
納雍箐苗族的全刺繡服飾具有鮮明的特色。上身前襟至腰部,后塊長披至小腿,呈燕尾服式的對襟衣,繡有花紋;下身花條百褶裙,腿裹趕氈羊毛護腿,腳穿翅頭挑花釘子筒鞋;頭飾盤以“V”狀,形似牛角的高髻。整合相融的花紋是全件刺繡的精髓,承載了苗族的歷史信息,使服飾圖畫藝術成為苗族傳世的“無字史書”。
彝族鈴鐺舞
赫章彝族鈴鐺舞,是彝族人民祭奠亡靈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祭祀活動。原始鈴鐺舞在做大齋的第二天表演,由各親戚家所帶的舞隊以火堂為中心,依次按逆時針方向進行。整個祭場通宵燃著火把,歌舞達旦。無音樂伴奏,數十名舞者手持鈴鐺搖動,并一起高歌《懇也漏》。
彝族漆器髹飾技藝
大方漆器制作工藝獨特,制作要求高,其工藝流程繁雜,主要有制漆、胎胚、灰地、漆地、裝飾五大工藝,50多道工序,82道生產環節。大方漆器制作歷經千載的演變發展和完善,滲透著地方民族文化藝術的內涵,它記載著歷史的興衰,集較高的欣賞價值、實用價值、藝術價值于一身,被列為“貴州三寶”之一。
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彝語稱之為“朵扔吉”,源于彝族十月太陽歷,是彝族非常古老的傳統節日。按照彝族歷法,每年六月二十四傍晚,所有人家皆從火爐中點燃火把,舉之依次跟在布耄(即教化師)身后,形成火龍隊伍。待祭祀火神后,眾人再從爐中點燃火把,聚集在柴堆上,借助熊熊火光歡唱、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