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教學是基礎學科教育中的一門。多年中,地理教學備受冷落,特別是農村不受學生、家長、學校的重視,地理甚至被當作“副科”,所以地理老師感到壓力很大。當前,教育改革正處于轉軌和控索階段,逐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作為地理教師,首先應從自身角度出發,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地學,充滿激情地學,對于提高教育質量至關重要。
關鍵詞:初中地理;基礎薄弱;教學質量;提高
在農村中學,我了解到農村中學地理課堂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是沒有專業地理老師,地理課往往用來照顧老教師。我們學校現有的四個專職老師都原來教其它科轉行過來的。很多學校和班級的地理教學工作就由其他學科的教師來兼任。任職的地理教師地理業務水平不高,缺乏地理基礎知識。從事地理教學以“老、弱、病、殘”者居多。
二是受應試教育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地理在多數農村學校中還沒有改變傳統的“副科”狀態,這是當前地理學科教學中的一大障礙。由于學校、教師、學生的不重視,教學只是一種維持狀態,甚至有的學校地理形同虛設。
三是學校教學用具殘缺不全。幾個地球儀因種種原因而破爛不堪,就是最基本的中國地圖都找不到。大多數學校的教具要靠地理教師自己動手制作。限于人力、財力等因素的影響,實際上,多數教師仍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支撐地理教學,很難使電化教學走進地理課堂。條件較好的學校,也只是在進行優質課評比和觀摩課時作作樣子。地理園地、地理活動等都是過分之想。
在鄉村中學學校關心不夠、學生不熱心的大背景下,地理老師上課也不怎么“上心”,教學刻板單調。大多數教師上課采用的還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不能充分體現地理這門學科的特色。地圖利用程度低,不會在黑板上繪圖用圖講解。教師照本宣科,學生學習興趣不濃,課堂氣氛不活躍,不符合初中生年齡段學習的要求,湮滅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地理是一種教養,地理是一種氣質,高質量的地理教育可以給學生一種特殊的思維品格、思辨能力和創造素質,使他們學會用地理的眼光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許多學生的初中地理知識十分貧乏,許多知識都沒有掌握,這樣薄弱的基礎嚴重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再加上中考科目中沒有地理學科,地理教學因而都不到重視,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教學質量自然而然提不上去。為此我結合近兩年的教學調查提出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起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激發學生樹立理想,由此產生興趣。例如:有的學生想當記者,在講到《非洲》這一課時就可以結合實例材料一美英聯軍侵略利比亞,來分析利比亞及周邊國家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石油資源。美國的航空母艦是通過哪些海路進入地中海的,反映出作為一名戰地記者對這些地理常識都應了解。這樣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好好學習的愿望。
其次,把學生的其他興趣遷移到學習上來。在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情況下,往往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這一特點來激發興趣。如在講《板塊運動》這部分內容時,給學生提出問題:“日本大地震為什么會發生?”給學生做簡單分析,得出亞歐板塊的知識,并且引用日本大地震實例引導學生總結出:全球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達到教學目的。這樣能夠使學生對這些故事的興趣遷移到學習上,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第三,從新聞中尋找熱點問題來激發學習興趣。人們生活在地理環境中,每個人都體驗到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中,每個人都能體驗到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與自己的密切關系,這最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例如:2008年年初,我國境內大部分地區遭受的雪災,致使農業遭受嚴重損失,春運工作一度中斷。通過此新聞實例激發學生學習《氣候多樣,季風氣候顯著》這一節,了解到我國冬季受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的西北季風的影響,寒潮活動強烈,多帶來降雪天氣。通過新聞熱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體會新課標教學中“學習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教學理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倡導學生的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和學習樂趣可變“共學”為“樂學”,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通過這些方式,讓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改進教學方法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唯一出路
不少教師教學不得法,絕大多數教師還是依靠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堂課教師從頭講到尾,包辦代替,而不管學生是否是接受;有的教師只講方字內容,而不講解插圖;有的教師不善于提問,學生答不出就不斷埋怨;有的教師不會指導學生看圖用圖;有的教師干脆在課堂上帶讀課文,將地理課上成了語文課,而不管書上的圖像及其它環節,讓學生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怎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的地理教學怎么會有出路!
但也不乏有一些好的教師,能夠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不少教師能夠聯系身邊的實際,從具體的事例入手,逐步上升到理論;一些教師能普遍運用提問法和談話法,開展雙邊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的教師還利用列表對比的廣度,將相近的地理知識進行對比,達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個別鄉鎮中學的地理教師,在沒有掛圖的情況下,在黑板上繪制中國版圖,并采用邊講邊繪的辦法,不但精神可佳,而且此種教學方法在經濟、教育落后的農村更有其推廣價值。
總之,要改變農村地理教育的尷尬局面,社會各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增添基本的教器具,有條件的要添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逐漸縮小城鄉差別。從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角度,在農村中小學逐步推進素質教育。農村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方法也和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一樣,可以說是教無定法,責在得法。
參考文獻:
[1]楊君: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法探析,新課程學習(上)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