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學家、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曾說:“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是從總結自己的遺產開始的。”
近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和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伴隨兩處新“世界遺產”的誕生,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首次位居世界第一,與意大利并列榜首。
數千年來,中國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廣袤山河擁有眾多自然遺產。在此,本刊特梳理《世界遺產名錄》中的“中國遺產”,以了解其價值,并感受中國這個文明大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所肩負的責任與擔當。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的與世界遺產的聯系要追溯到1985年。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并成立世界遺產委員會,旨在通過保護、分享、傳承全人類共同的遺產,促進各國和各國人民間的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已成為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積極參與世界遺產多方面事務,遺產申報與保護逐漸走向成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亞太部主任景峰表示,特別是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申報連續十多年獲得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遺產領域實行申報限額制以來,唯一一個文化遺產申報連續成功的國家。
中國申遺項目的規模和主體不斷擴展,同時積極嘗試新類型遺產申報,關注活態遺產的保護管理和遺產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帶動作用,以文化景觀、遺產線路、遺產運河為代表的特殊類型遺產顯著增長,將中國多元文化的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
第44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將在2020年由中國福建省福州市承辦。多年來,中國參與的世界遺產保護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增加,與眾多國際組織和國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出臺了多份遺產保護和修復的國際性文件,在世界遺產保護的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
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泰山 Mount Taishan
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1987年列入
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跨越泰安、濟南兩市。近兩千年來,作為中國“五岳之首”“五岳之長”,莊嚴神圣的泰山一直是中國的精神象征之一。
泰山景觀氣勢雄偉磅礴,眾多文化遺跡使其彰顯獨特文化氣質。泰山不僅是一座山,更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見證,在宗教、藝術與文學方面地位重要。這座戲劇性的、雄偉的山是自然景觀與人類幾千年文化影響的優秀組合。
泰山(2012年) 視覺中國 供圖


峨眉山-樂山大佛
Mount Emei Scenic Area, including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1996年列入
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樂山大佛,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90年。
峨眉山處于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區系成分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系。峨眉山和樂山大佛,兩個分離的遺產區覆蓋面積1.54萬公頃,是人工元素與自然美巧妙結合的區域。
樂山大佛 (2014年) 視覺中國 供圖

武夷山 Mount Wuyi
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1999年、2017年列入
武夷山,位于江西省與福建省西北部的兩省交界處,以“丹霞地貌”著稱于世。武夷山保存著大量完整無損、多種多樣的林帶,是中國亞熱帶森林和中國南部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證。它保存著大量古老和珍稀的植物物種,其中很多是中國獨有的;這里還生存著大量爬行類、兩棲類和昆蟲類動物。武夷山列入世界遺產的區域包括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城村古漢城遺址,總面積近1000平方公里。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保存了12個多世紀的人文景觀,擁有一系列優秀的考古遺址和遺跡,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紀的漢代遺址,大量的寺廟、宮觀等,以及于11世紀產生的朱子理學相關書院遺址。
武夷山(2014年) 視覺中國 供圖
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