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全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情況調研報告(2022年),供大家參考。
為進一步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推動農業經濟轉型升級,根據市委批轉的《政協*市委員會*年工作要點》安排,*月中旬,由*副**帶隊,經科委負責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和部分市直相關單位負責人對全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情況開展調研。調研組先后赴*等地進行實地調研、座談,同時,采用書面形式調查了全市其他縣市區的有關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1.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迅速。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市電子商務發展迅速。目前,全市被列為全國電子商務示范縣和*省電商示范基地的*個,分別為:*。正式運營的電商產業園或電商城*個,分別為:*。正在打造電子商務產業園的*個,分別為*。全市以農產品電商為主體的企業近*家,加盟平臺有阿里、京東、蘇寧、郵樂優選、郵三湘、每天惠、智慧農村、智慧民生等。本土較大的農產品電商有口袋*、永興果聯金服、*農博網、三合喬龍網上商城、萬馬果蔬配送、四季網。農產品網店或微店*多個。*年全市農產品電商交易額達*億元,占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的*%,居全省第五位。
2.農產品網貨逐漸增多。通過近兩年的摸索,我市農產品網絡銷售通道已打開,網貨日益增多,例如,*縣已注冊的有*鴨、小徐瓜瓜;
蘇仙區有金朵高山菊、鳳楚山河食品、芝草、瑞香米業、蘇仙茶油;
資興市有清江柑橘、煙坪反季節西瓜、蘭市蘭花、坪石臍橙、湯溪茶葉、州門司東江湖梨;
汝城縣有優質水果、茶葉、優質稻、朝天椒、板鴨;
安仁縣有生平米、豪峰茶葉、湘魯臍橙、天扶菇業等。永興冰糖橙已成為我市農產品網貨的“爆款”,華大農業通過對冰糖橙的甜酸度分級處理和分類包裝,品牌策劃,產品銷價由過去的*元一斤提到最高*元一斤,大大提升產品價值,帶動農民增收,成為我市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樣板。*縣正在規劃“一鄉一品、一縣多品”網貨產業鏈,如*血鴨、四里富硒大豆、太和朝天辣、光明蘿卜已形成當地首批網貨產業鏈。
3.農產品專項物流建設逐步推進。全市有一定規模的專業農產品冷鏈物流有興義物流、義捷物流、達達物流。*年以來,郵政、農村淘寶、京東、蘇寧以及“四通一達”開始陸續在我市進鄉入村設立服務站。目前農村淘寶已率先在我市*建立*個村級服務站,并分別與資興、永興、宜章等縣簽訂了合作協議;
京東已在*、資興、*等建立縣級服務中心,各鄉鎮服務站正在建設;
郵政、供銷等企業也在加快我市服務站的建設。預計*年底,全市各縣到鄉鎮的農村物流體系可以實施全覆蓋,為下一步農產品電商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4.農產品電商人才培訓已經啟動。*高職院已開設電子商務專業,培訓培養電商專業人才。*年,永興縣政府與省郵政公司合作,組建我市首家縣級電子商務協會,開展了三期農產品電商人才培訓,培訓人數達*余人;
團市委也面向農村青年組織了多次人才培訓;
高新區東谷電商產業園、北湖區華泰城先后組織*余次的電子商務講座,受訓人數達*多人;
*自*年*月農村淘寶進駐以來組織了多次專場培訓,培訓人數近*人;
*科技電商扶貧產業園還引進專業公司打造眾商實訓基地,既組織培訓又安排就業,形成實訓+就業的人才培育模式,目前正在建立遠程教育基地,促進電子商務意識和實操技能在農村的普及,并試點以科技電商特派員進鄉鎮建立農村電商孵化站的探索,四里鎮農村電商扶貧孵化站已成為我市首家以“農產品電商+需扶貧鄉村”創客實訓基地。
二、我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
近兩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電商企業的策劃運營下,在廣大電商帶頭人的共同努力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農產品電商快速健康有序發展。
1.政府主導作用發揮不夠,缺乏頂層設計。一是市縣兩級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上主導作用發揮不夠,大多數農業信息網只是單純提供一些簡單供求信息,且更新慢,基本沒有發揮作用。二是引導扶持不到位,基礎設施、基本培訓以及政策體系、法律保障和必要的監管服務滯后。三是我市尚未出臺針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實施意見和扶持辦法。四是相關的專項規劃沒有細化出臺,各縣市區發展思路不明確,對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沒有深入的了解、研究和定位,基本是各自為政、單打獨斗,存在農產品電商主體野蠻生長的現象。
2.農民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市場競爭力弱。一是農產品產業化程度不高。長期以來,以家庭為主的生產經營模式,造成我市農業生產經營的分散化,一時難以形成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使得農產品的質量控制與電子商務所要求的標準化產品有很大差距。二是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農產品的品種類別較多,相應的標準不統一,大部分農產品,如桂東玉蘭片、南瓜籽、大禾糍粑、牛肉、土雞蛋等產品缺乏專業、統一的質量標準,基本上都是“三無”產品,且不同批次產品可能存在差異,客戶反映質量褒貶不一,信用度不高,競爭力不強。三是農產品產業鏈建設滯后。我市大部分農村仍是采用傳統的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為主,種植種養規模小,沒有經過分選、加工、包裝、倉儲、策劃營銷等環節,基本都是初級農產品,農產品附加值不高,無法發揮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效益優勢。
3.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落后,支撐體系不完善。一是我市電子產業園建設相對滯后,電商投資運營環境不優,管理不規范,部分電商企業在洽談中因環境不優而遷往廣州、杭州、長沙等地。二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緩慢,我市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的山區,鄉村一級是網絡覆蓋的薄弱地帶,全市各縣市區均有*%的農村地區尚未接通光纖,存在“信息高速公路”不暢,網絡接通農戶的“最后一公里”障礙,使得農民不能通過有效的途徑參與到電子商務中來,直接影響了農產品供應鏈前端電子商務的發展,三是與電子商務密切相關的技術服務、技術網絡管理、金融結算、物流配送、網上稅收渠道不暢,問題凸顯。
4.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成本居高。我市農村物流體系極不完善,“四通一達”等社會第三方物流只能到縣,郵政集團的網絡雖然遍布城鄉,但在鄉村也僅能保障郵件的投遞,車輛、人員配置、配送時效和費用都不能滿足農產品電子商務快捷的要求,存在著快遞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特別是農產品預冷、分級包裝、貯藏(冷藏簡易氣調和氣調貯藏)、運輸、批發市場等物流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導致農產品物流成本非常高,在農產品網絡零售中,整個物流成本達到*%到*%,以快遞首重*公斤之內為例,*各縣市區單價*元/件,而長沙僅需*元/件。此外,因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滯后(全市只有*家),目前絕大部分生鮮農產品是在常溫下儲存流通的,造成農產品流通損耗率高達*%至*%,如永興縣因無冷鏈物流,冰糖橙損耗率高,銷量與收益不成比例。
5.高素質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匱乏,供需矛盾突出。農村年輕人口流失現象嚴重,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農村青年,一般選擇到城里工作和生活。特別缺乏既懂農業、又懂互聯網的復合型人才和農村電商帶頭人。同時,縣市區政府部門精通電子商務的業務骨干也是非常匱乏,電商企業自身也人才稀缺,全市電商人才存量幾乎為零,農產品電商人才的斷層嚴重,供需矛盾極為突出。
三、扶持推動我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為大力推進農產品電商和智慧農業發展,針對農產品電商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特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政府引導,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有序發展。一是建立組織機構。建議市政府成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領導小組,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的組織和協調工作,各成員單位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共同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鼓勵市縣鄉政府建立大型農產品網站,為農戶提供專業化的信息網絡平臺。二是將各縣市區農產品電子商務工作納入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激發工作動力,提升工作水平。三是編制我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規劃。既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又突出創新發展,按照調結構,補短板,去杠桿,去庫存,促融合的思想,突出特色品牌,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合理布局優勢農產品區域、農村電子商務重點區、集聚區、示范區和服務點,提高產品品質,優化品種結構,培育龍頭企業。通過規劃實施,引領電商發展,推動農產品銷售。四是加快出臺扶持產業鏈發展政策。*、研究出臺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實施意見;
*、爭取國家政策,設立電商產業投融資平臺和投資基金,通過股權和金融服務方式為當地農村電商的產業化發展提供資金,促推產業鏈發展;
*、整合各項涉農資金,設立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農村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和農村電子商務龍頭企業給予資金支持,對鄉鎮電商服務站點給予補助;
*、各金融機構給予農村網商、電商企業等主體提供一定額度的貸款支持,并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農產品產業鏈的發展。五是強化行業監管和統計。政府由促進向監管重心轉移。成立*農產品電商協會,充分發揮協會協調、自律、規劃、監督、評價、會展、培訓等作用,促進農產品電商可持續發展。探索建立農產品電商聯席會議制度,研究部署和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各項工作,審議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協調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注重發揮工商、稅務、統計等部門對電子商務活動的監管統計職能,研究制定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監督管理規范,加強電子商務標準和統計體系建設,建立有利于農產品網上交易發展的市場環境,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健康有序發展。六是著力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探索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線上與線下協同發展模式,完善農產品監測預警質量標準,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相關數據信息開放共享,實現農業產業鏈數據互聯互通,為農產品電子商務提供公共服務支撐。
2.實施農產品品牌化戰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一是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機制。分區域設立標準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中心;
各鄉鎮分設專業檢測機構;
各企業、合作社配備檢驗室、速測站,負責對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農產品生產企業開展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提升農戶安全生態意識,提高農產品質量。二是建立農產品優選庫。組織有關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共同建立農產品電商產品優選庫,以鄉鎮為單位進行報送,對適合農產品電商銷售的產品進行挖掘整理、注冊認證,統一種養標準、統一加工標準、統一產品標識、統一產品定價、統一品牌包裝、統一營銷策劃。三是培育網貨形成農產品產業鏈。在產業培育和開發上參照電商平臺的大數據來分析,按照市場前景、競爭力強弱來劃分級別。對有市場前景,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可以原產地成品進行網上銷售;
對市場前景和競爭力一般的農產品可作為原料進行深加工;
對市場飽和沒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建議轉型升級。依靠淘寶、京東的大數據平臺來確定網貨品類,結合精準扶貧項目,引入有競爭力的產業培育實現訂單式種養,形成“農戶+電商企業+龍頭企業”的網貨產業鏈的開發模式。開通“淘寶—特色*館“,不斷充實館內產品種類和入駐企業數量,做大做強*農產品品牌。四是建立健全農產品溯源機制。加強農產品生產銷售者的溯源意識,全面推行“索票方式”的溯源模式,逐步建立“標簽方式”和“追溯卡方式”溯源模式。加大溯源信息平臺建設,促使系統資源覆蓋到各種農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倒逼流通環節改善服務和經營,促進市場發育,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強農產品電商銷售的競爭力和公信力。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產品電商平臺。一是加快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搶抓國家實施“互聯網+”發展戰略機遇,加快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網絡光纖進鄉(鎮)村入農戶,同時,積極推進我市農產品網絡信息系統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建設。二是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鼓勵打造聚集第三方服務商、電商孵化、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平臺、網絡培訓等多功能、多業態融合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在貼租、入園獎勵、產業資金申報、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予以支持,引導相關商戶集聚發展。三是加快相關服務網點建設。積極推進金融網點到村,物流配送到村的城鄉互動、互為一體的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為農產品經營戶提供統一的貨源組織、收購、訂單處理、產品包裝、包裹寄遞、繳費等服務一站式解決。實現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功能。四是搭建多元化農村購銷平臺。一是鼓勵有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網絡營銷平臺,幫助特色名優農產品企業開設網店,入駐網絡銷售平臺,注重與淘寶網、京東商城、當當網、蘇寧易購、國美在線、*號店等主流電商平臺的無縫對接和相關合作。二是推動支持“農超”對接和網絡營銷,積極推動有實力的農產品生產企業或專業合作社與超市、大型賣場對接,采用“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實體店”的模式生產營銷。三是創新電商O*O平臺運營模式,大力推廣O*O平臺的應用,重點打造以智能售貨機為終端的新型線上線下融合平臺,利用遍布在小區、寫字樓、酒店、餐廳、車站等公共場所的農產品智能售貨機來銷售產品,充分利用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打造獨具特色的“互聯網+社區電商”,便利市民農產品消費需求,進一步推動農產品電子銷售。
4.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系,降低物流成本。一是全面落實國辦發〔*〕*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意見》,加大對物流基地建設、冷鏈系統建設等的政策性扶持力度,支持建設農產品流通全程冷鏈系統,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重點加強*優勢農業產區冷庫建設。由發改委、商務局、經信委、財政局、國土局、住建局、交通局、農業委、國資委、質檢局、文體廣新局、郵政局等共同推進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協同發展。二是優化物流節點空間布局,做好與產業布局、交通布局、城市規劃的配套銜接,整合區域內郵政、物流、電商、傳統商貿企業的物流資源,深入挖潛企業自用倉儲資源,通過置換手段釋放土地空間,建立商品倉儲集散中心,加強農村物流配送中心、特別是農產品冷鏈倉儲、分揀包裝中心等基礎設施和村級網點等建設。三是建立物流聯運機制,實現鐵路和公路等運輸方式無縫銜接,為物流企業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聯運方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四是加快推進物流智能化建設,加強網絡、設施和信息的共享銜接,打造物流價格監測公共信息平臺,通過建設物流分撥中心和物流信息共享平臺,健全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采取集中收貨、集中存貨、統一發貨和共同配送等方式,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5.強化人才支撐,助力農村電商長效發展。一是廣泛開展電商從業人員業務培訓。充分利用高校、職校、人社部門培訓中心等資源,建立市縣兩級電商人才培訓體系,建設電子商務人才實訓基地,對從事農產品電商的農產品經紀人、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和網店經營人員,開展系統的電子商務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建立*電商交流微信群,有效實現學習交流、信息共享、資源互補,提高各類農產品電商主體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注重本土電商人才的培養。依托阿里“千縣萬村百萬英才”項目,由團市委組織農村大學生,退役軍人以及返鄉就業人員,開展“數據分析與管理、選品議價、運營推廣、實戰分享”培訓課程,幫助他們成為電商創業領頭人或農村淘寶專職合伙人,重點培養一批高級電子商務職業經理人。三是積極引進高層次電商人才。主動與大型電子商務平臺對接,有針對性地引進具有電子商務管理和研發經驗的專業技術人才,提升電子商務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能力。對引進的優秀電商人才在工資報酬、子女就讀等方面給予優惠。四是建立電商人才檔案庫。通過對電商人才的分類和動態管理,及時收集掌握各種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幫助企業和電子商務人才進行有效對接。
推薦訪問:農產品 調研報告 全市 全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全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農產品電子商務行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