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完整),供大家參考。
XX是XX典型的丘區農業大縣、全省XX個農產品主產區縣之一,全縣有耕地XXX萬畝、林地XX萬畝,農業總產值和主要農副產品總量居XXXX強、全國XX強,20XX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XXX億元,一產業增加值XX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XXXX元。先后獲得“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XX省三農工作先進縣、XX省現代農林畜重點縣”等眾多榮譽。為全面推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產業支撐,我辦牽頭對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一二三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焦聚力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全縣確立了“3+2”(即麥冬、藤椒、生豬三大特色產業和優質糧油、優質蔬菜兩大基礎產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一)農業重點產業融合發展條件
1、重點產業基地建設基本情況
(1)麥冬產業:XX是東南亞最大的麥冬種植基地,XX獨有。涪城麥冬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XX名特產品和XX名牌農產品,種植區域獲得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國家出口麥冬質量安全示范區等榮譽。全縣麥冬種植面積5萬畝,總產量X萬噸左右,占全國總量的XX%、出口占全國XX%。探索出“麥冬/玉米/大蒜”“麥冬/蔬菜(高架)”等復合種植模式。
(2)藤椒產業:XX種植藤椒已有10年歷史,藤椒耐干旱瘠薄的特性適合在XX大面積區域種植,目前全縣建有藤椒苗圃基地XXX畝,標準化示范基地XXXX畝,全縣推廣種植面積近XX萬畝。藤椒相對其他林產業,投產快、收益相對較高。栽植后第二年試產,三年豐產畝平產量可達到XXX公斤,農戶保底收益除成本可達到XXXX元左右。
(3)生豬產業。XX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省畜牧業重點縣,全縣以生豬為主導的畜禽規模養殖場(戶)達到XXXX多個,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XX%。XXX萬頭健康豬業產業園建設成效明顯,全縣基本建成鐵騎力士XX萬頭種豬場、XXXX頭核心種豬場,新希望X個大型生豬擴繁場、X個育肥場,正邦集團XX萬頭種豬場和明興農業國家級核心育種場。年出欄生豬XXX萬頭左右,在全省位居第三、全市第一。
(4)糧油產業。大力實施糧油高產創建和試點示范,依托臺沃、神龍糧油、平強等經營主體發展訂單農業,建立生態優質大米基地20萬畝(其中稻鴨(鰍、魚、蝦)共育生態大米基地1萬余畝)、專用糧油生產基地XX余萬畝,全縣糧油總量分別達到XX萬噸、XX萬噸,油料總產居全省第一。
(5)蔬菜產業。全縣蔬菜種植面積XX萬畝,年產量XX萬噸左右。建成綿三、環城、沿江X個蔬菜產業帶,建成地域特色鮮明的大蒜基地XXXX余畝,優質辣椒基地XXXX余畝,日本“一口茄”基地XXXX余畝。有“畜—菜”循環蔬菜基地XXXX畝。
2、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業情況
截止20XX年底全縣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XX家(其中省級4家、市級57家)、農民合作社XXX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27個、市級70個)、家庭農場XXX個(其中省級8個、市級4個),專業大戶XXX戶。
全縣有重點糧油加工企業20家,擁有年加工大米18萬噸、面粉及面條XX萬噸,菜籽油XX萬噸,油料倉容5000多噸、油脂罐容XXXX噸生產能力。有蔬菜加工企業8家,年精深加工能力約3萬噸,年冷藏貯藏能力約XXXX噸。有麥冬、藤椒綠色初加工中心5個。全縣已建成國家農業科技園(XX)—麥冬大健康產業園、藤椒加工產業園、肉類食品加工產業園。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XX億元。
3、農村服務業、農村電商等基本情況
全縣在庫規上服務業共XX戶,其中進入GDP核算的共9戶。20XX年完成服務業增加值XX億元,增速XX%,拉動GDP4.5個百分點,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為XX%。全縣在庫限上企業共XXX戶,共完成社消零總額XXX億元,增速XX%。通過國家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全縣建成集公共服務、在線運營、產品展示、培訓推廣等功能為一體的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電商聚集區。建成XX個鎮、村電子商務服務網點,并開通“郵掌柜”“云端363”等電商運營系統。建成景福、XX兩個電商創業孵化服務中心,臺沃電商、梓州云商兩個電商農產品示范基地,以及X、網X電商等X個農產品線下體驗店。創新發展了以“‘2+N’平臺體系、屬地化結算體系、區域性物流體系”為核心的農村電商“XX模式”,特色產品“嶄山米棗”“臺沃香米”等通過多元化銷售平臺提升了產品價值。特別是X米棗,20XX年實現線上線下交易額XX95萬元,單價提升了XX%。
(二)農業重點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鏈構成情況
近年來,全縣堅持“建基地、搞加工、促融合”的全產業鏈發展思路推動農業重點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在麥冬產業發展上,重點推進“一帶(萬畝標準化種植示范帶)、一園(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麥冬大健康產業園)、一鎮(中國·XX麥冬特色小鎮)”建設;
在藤椒產業發展上,重點建設“規?;瘶藴驶N植基地、藤椒產業園和麻匠小鎮”;
在生豬產業發展上,重點建設“百萬頭健康豬業產業園、肉類食品加工產業園和豬文化主題公園”。代表案例:
以代代為本為代表的麥冬產業化龍頭企業,20XX年帶動農戶發展麥冬規范化種植基地XXXXX余畝,公司氣調倉儲物流中心年儲藏量達XXXXX余噸麥冬,麥冬綠色加工中心年加工能力達XXX噸。實現銷售收入XXXX萬元,實現利潤XX萬元,銷售利潤率X%,上繳稅收X萬元。20XX年率先開展有機麥冬基地認證,制定了完整的麥冬生產管理規程和企業標準,指導有機麥冬基地的生產和管理。目前,公司有機麥冬基地認證面積XX畝。公司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和“七統一分”管理模式,整合產區本源麥冬種植專業合作社、民康喜麥冬種植專業合作社等,采取企業主導、農民參與方式,以高效的“麥冬產業鏈ERP管理云平臺(AMS-ERP)+供應鏈金融平臺+藥企定制(服務)”模式,打造“2+5+N”麥冬社會化服務中心。公司創新金融合作模式,與銀行建立金融合作關系,通過倉單質押等方式,為代寄存農戶擔保貸款,幫助XX戶貸款XXXX余萬元,**農戶因資金周轉困難而賤賣麥冬的難題。公司以產業現代化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20XX年帶動農戶XXXX余戶,實現農戶畝均增收XXXX元,帶動藥農人均增收XXXX元。為推進全縣XX萬畝藤椒產業發展,XX梓州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作為行業領先龍頭企業,自20XX年以來,以“龍頭企業+專合社+農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通過流轉土地、標準示范、技術推廣、保底價回收、加工銷售等方式,以產業帶動、就業帶動為抓手,在全縣推動藤椒產業基地建設,現已在XX鎮五柏村、前鋒鎮楊五溝村等流轉土地XXXX余畝,形成藤椒標準種植示范基地XXXX余畝、森林食品基地XXXX余畝、良種苗圃XXX畝(年產種苗XXX萬株)、藤椒科技館1個、藤椒體驗中心1個。通過“科技引領、標準示范”在全縣推廣種植XXX萬畝(涉及45個鎮鄉、268個村)。20XX年,投產面積1萬余畝,區域內種植農戶人均增收XXXX元,累計增收XX億元。20XX年,全縣XX余萬畝藤椒陸續進入產果期,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注冊全資子公司—XXX食品公司在XX工業園區(XX)征地XX余畝,按歐盟標準修建藤椒產品加工園,今年6月即將投產,可實現年加工鮮藤椒XXXX噸以上,年產保鮮椒XXX噸,干椒XXX噸,藤椒油XXX至XXX噸,年產值4億元以上,有效提升了藤椒產業價值鏈,確保藤椒產業健康發展。同時,公司牽頭以XX鎮五柏村為核心建設麻匠小鎮,目前已建成藤椒體驗中心、藤椒文化博物館等重點工程,推進了藤椒產業深度融合。
以臺沃生態農業為代表的優質糧油龍頭企業,以“公司+基地+農戶+訂單+互聯網+實體店”方式推進XX優質稻“種、肥、藥,收、加、銷”全產業鏈服務。20XX年在XX個鎮鄉XX個村實施優質大米工程XX萬畝(其中包括XX個貧困村,涉及貧困戶XXXX戶、貧困人口XXX人中,實施優質大米工程5230畝),其中建設稻鴨共育生態大米基地1萬畝(選用優質品種,全程不打任何化學農藥、除草劑,通過“三關防病、五關治蟲”的物理和生物防控措施達到產出的稻谷無農藥、無重金屬污染,達到國家綠色食品標準),綠色大米基地9萬畝(在種植過程中按照技術規程施用適量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劑,產出的稻谷達到國家無公害食品標準)。公司對稻谷和稻田鴨實行訂單收購,20XX年收購銷售“兩零一優”(農藥殘留為零,重金屬殘留為零,達到國家優質米一級標準)臺沃香米XXXX余噸,訂單收購綠色A級大米XXXX余噸,稻鴨共育種植農戶最高畝收入達到XXXX元,全縣平均每畝增收達800-1000元,綠色防控種植農戶平均每畝增收達400-500元,“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模式得到了各級干部和廣大老百姓的充分肯定和認可。去年8月,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農民日報、中國農村雜志社記者對我縣稻鴨共育、綠色防控、“蟲草鴨”收購進行了現場報道。今年3月,中央電視臺再次作為鄉村振興案例進行解讀。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著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三產融合發展
一是明確主攻方向,優化產業結構。近年來,根據全縣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現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出臺了《關于加快現代農業重點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三委辦〔20XX〕45號)和《關于印發XX縣“3+2”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XX-2020年)〉等方案的通知》(三府辦發〔20XX〕18號),確定“3+2”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生產經營體系,在全縣范圍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因地制宜劃定優勢產業帶和集中發展區,著力建設中國最大的麥冬種植基地、全國領先的藤椒標準化生產基地、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XX優質大米基地、XX優質商品蔬菜基地。
二是創新工作機制,推進融合發展。明確“一個重點產業、一名縣級主要領導、一個推進小組”和鄉鎮黨委書記抓主導產業發展機制,縣財政每年預算XXXX萬元支持產業基地連片集聚發展。組建麥冬、藤椒等產業技術研究院,完善產品研發機制,鼓勵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增強科技支撐,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支持本土龍頭企業實施主要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著力豐富農產品終端形態,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建設麥冬大健康產業園、藤椒加工產業園、肉食品加工產業園、糧油加工集中區,完善龍頭企業建基地帶農戶連市場的發展機制。加強農產品分級、包裝、營銷,打造農產品銷售公共服務平臺,健全農產品產銷穩定銜接機制,推進農產品創品牌、進超市、上網絡,優化農產品電商孵化平臺,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電商對接融合,推動“雙線”互動發展。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成麥冬、藤椒特色小鎮和豬文化主題公園,著力打造沿江、沿路農文林旅深度融合發展示范帶,推進“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構建“種養加、農林旅”發展模式。
三是深化農村改革,激活資源要素。在全縣開展縣委書記掛牌推進農村改革事項、“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試點、壯大集體經濟組織試點,以及建設鎮木林村和協和鄉紅花園村“整理保護耕地推動鄉村振興”試點,盤活農村土地、塘庫堰等資產資源,推進農業產業規?;l展,激發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創新推廣“產業股東+產業工人”的股份合作模式、“土地托管+技物結合”全程套餐服務等共建共享模式。深入推進“產業扶貧貸”,推廣鐵騎力士、新希望等“公司+銀行+合作社+貧困戶”寄養代養試點。健全全縣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運行機制,推動1000余個農業服務平臺圍繞農業產業鏈提供多形式服務,完善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主動順勢消費轉型升級新常態,堅持以規劃促優化,以整合促融合,把產區變景區,用節氣引人氣,集中資源著力支持重點區域率先突破,確立了圍繞建設“XX南翼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和國家旅游環線重要集散地”為目標,通過引進業主共同開發,著力以魯班湖為核心,建設“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和環城、沿江農業觀光及鄉村旅游產業帶。重點規劃建設了以“中國科技城后花園”為主題的農業公園,建成全省統籌城鄉示范區;
建設以生態游為重點的三元菜花、農耕文化等生態農業基地,以近郊游為主題的棗鄉林苑、十里荷塘,以歷史人文為特色的郪江、西平古鎮等不同特色的示范園區、示范基地,正在建設麥冬特色小鎮、麻匠鎮、楓葉牧場等重點農文旅融合項目。初步形成“全區域、全領域”的農旅融合發展新格局,有效帶動農民就地就業、農業就地轉型、農產就地增值、農村就地城鎮化。20XX年,全縣有上規模的農家樂(鄉村酒店)XX余家、鄉村旅游綜合體XX余個,年接待游客XXX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近50億元,帶動10萬余人就業增收。
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XX工業園——XX工業集中區,作為全縣農產品就地加工增殖的主戰場,2015年成功創建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目前有上海梅林、神龍糧油、臺沃等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XX家,年銷售收入達到XX億元左右。新建的藤椒加工園區(一期)于今年6月可正式投產,以鐵騎力士為主導的肉類食品加工園區以商招商,已入駐肉食品加工企業3家。園區有貯藏生鮮食品、時令農產品的大型冷藏氣調庫2個,年貯藏能力達3萬噸,建成麥冬等農產品烘干設施7處。臺沃通過公司+農戶,實施優質大米工程,打造梓州牌“臺沃香米”和“中國臺香米”品牌,在全縣訂單建立有機生態大米基地X萬畝,無公害優質大米基地X萬畝。神龍糧油以訂單農業建立雙低油菜基地XX萬畝,與西普公司合作在涪江以東建立高芥酸油菜基地XX萬畝。新希望、鐵騎力士等龍頭企業以“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家庭農場1211”運行模式建立標準化育肥場XX個。園區內經營主體招用附近鎮鄉村民就業,解決了XX32人就地務工需要。共創建了涪城麥冬、梓香牌菜籽油、嶄山米棗3個“XX名牌產品”和78個“三品一標”農產品。
三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電商綜合示范縣建設,建成的400個鎮村電商服務網點,通過競選方式確定由郵政網絡公司負責運營。同時,全縣云端363、網購吧、惠當家、臺沃電商等本土電商經營主體達到XX家,相繼建成網絡銷售平臺,實現線上線下雙向互動運營。云端363通過發展“互聯網+定制農業+示范基地”年實現銷售收入XXXX余萬元,帶動農民增收XX余萬元?;莓敿夷壳捌脚_注冊用戶23萬余人,網絡交易額XXX余萬元。嶄山米棗、X川豆豉、XX香米、蜀奇花生、本源麥冬、XX香米等XX個特色農產品實現網上銷售,共建農產品銷售網點XXX個,實現農產品電商交易總額XXXX萬元,其中網上直接交易額達XXXX元。
(三)強化政策支撐,完善多元投入機制
一是加大財政投入。20XX年本級財政支農投入總額達到XX億元,比上年(下同)增加XX億元。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XX億元,比上年增加XX億元。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建設XX億元,增加XX萬元。全年支農投入XX億元,占財政總支出X%,增加X個百分點。二是整合涉農項目。堅持資金渠道不變、使用性質不變、管理權限不變,以重點區域、優勢產業和重大項目建設為平臺,整合交通、水利、住建等XX個部門資金X億元,統籌用于X個貧困村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助推脫貧攻堅。三是撬動社會資本。新增債券安排涉農資金X億余元,用于農村土坯房改建、農村道路建設、農村垃圾治理等。積極推進PPP項目落地落實,XX個鄉鎮污水處理廠、中涪路改建等項目完成投資X億元。積極引導工商資本建設種養循環產業基地、藤椒產業園、紅花園養心谷等項目,共完成投資XX億元。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不足,精深加工企業嚴重缺乏。目前全縣僅有農產品加工企業XX家,加工產值僅XX億元左右,產值達到XXXX萬元以上的僅XX家(過億元的僅X家)。龍頭企業實力不強,融資難現象難以改變。
二是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不足。目前全縣還無成型的鄉村旅游A級景區、旅游度假區和旅游特色鎮。消費低標準、低水平和模仿性、重復性特征明顯。
三是成型的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園區少,品牌知名度不高,企業整體實力不強。建成的北路統籌城鄉示范區、南路綜改區,也還未形成融合發展態勢。
四是農村勞動力素質較差。留守老人成為農村種養主力軍,以土地資源為承載力的傳統種植模式、粗放經營現象仍然普遍,土地精細化耕作較差,普遍以生產物資的“多投”來獲取農產品的“多量”,農產品品質不優、效益不高。
此外,XX作為典型的丘區農業大縣,農村基礎設施欠賬較多,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
脫貧攻堅面寬量大,“插花式”貧困現象嚴重等問題依然突出。
四、工作建議
一是搞好鄉村振興頂層設計。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而浩大的工程,需要搞好頂層設計,建議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按近期、中期和遠期搞好鄉村振興規劃編制,通過規劃引領實施方案的制定和工作落實。
二是開展鄉村振興試點試驗示范。結合全縣的經濟地理,分類啟動一批鄉村振興試點、試驗、示范區建設,努力探索符合各地實際、具有不同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三是激活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動能。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探索**農業農村發展的制約因素,不斷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
四是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體制機制。明晰五大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工作推進機制,分類制定推進辦法和政策措施,確保鄉村振興如期見成效。
推薦訪問:二三 調研報告 融合 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