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供大家參考。
新民主主義革命(教學設計)
龍玉梅 一、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能力 學生在本課應掌握的基礎知識有五四運動、 中共成立、 中國第一次工運高潮、 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 北伐戰爭、 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南昌起義、 八七會議、 秋收起義、 中國革命道路的形成、土地革命、 長征、 遵義會議、 土地改革、 人民解放戰爭、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意義。
比較五四運動和辛亥革命的異同及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異同 分析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的原因, 比較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中國共兩黨在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上的不同態度。
㈡教學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本節內容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分析, 讓學生從眾多的歷史事件中去尋找宏觀知識、 微觀知識的呈現規律。
㈢情感、 態度、 價值觀 1.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分析, 讓學生認識中共成立是中國民主革命過程必然現象。
2. 通過對“農村包圍城市” 革命道路形成的分析, 讓學生認識任何真理必須經得住實踐的檢驗,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
3. 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綜合分析, 認識中共領導中國人民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 這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 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4. 感悟“五四精神” 和“長征精神”
5. 通過對土地革命改革等對中國革命的影響的分析, 明白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
二、 教學重點、 難點:
學生學習的重點是“五四” 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歷程。“五四” 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內容, 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
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要處理好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中的人民群眾與杰出領袖、 政黨之間關系, 辯證法中的矛盾的普遍性、 特殊性,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之間關系。
學生學習的難點是中共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成熟。
三、 教學過程:
課堂導入:
師: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分兩個階段, 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
中國舊民主主義
革命過程, 中國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為挽救中國危亡他們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那么愛國的學生呢, 他們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時發動了什么運動?
生:
“五四” 運動(齊聲回答)
師:
“五四” 運動導火線是什么?
生:
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
師:
僅僅一個外交的失敗就能開創中國民主革命新時期嗎? 重要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生:
學生思考、 討論, 選取若干同學重點回答 師:“五四” 運動開創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時期主要是因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其次“五四” 運動中無產階級以獨立政治姿態登上歷史舞臺, 在運動中起到了主力軍作用,“五四” 運動中工人罷工、 商人罷市、 學生罷課匯成了反帝愛國斗爭交響曲,“五四”精髓就是愛國主義。
師:“五四” 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序幕, 這里有一個很難理解問題, 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聯系和區別問題, 同學們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新舊民主革命聯系和區別是什么? 教師可作必要的提示。
生:
學生思考踴躍發言 師:
總結、 聯系。
同屬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區別在領導階級不同, 指導思想不同, 革命的前途不同。
(板書)
一. 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 五四運動 ⑴原因
⑵導火線
⑶經過
⑷結果
⑸性質
⑹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節是本課中易掌握的內容, 適當補充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
(板書)
⑴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
階級、 思想、 組織、 外部 中共成立過程中要引導認識中共“一大” 規定的黨的任務的不完善性。
大會規定黨的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 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消滅階級差別, 實現共產主義。
師:
問學生黨的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 實現共產主義, 但是中國革命的國情是什么, 中國革命的敵人是什么?
生:
通過充分的討論, 認識到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革命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
師:
進一步問學生, 中共“一大” 規定的黨的任務有推翻資產階級, 是否符合中國革命的國情。
生:
回答不符合中國國情, 當時中國革命的敵人還不是民族資產階級, 而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 民族資產階級中國民主革命的動力。
師:
中國共產黨綱領的不完善性, 說明中國共產黨剛成立, 政治上不成熟。
⑵成立的過程:
一大、 二大 ⑶成立的意義:
國民革命:
⑴國民革命又稱大革命或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⑵講述本框題必須向同學們說清楚, 推進國民革命的旗幟是革命統一戰線。
師:
問學生, 中國共產黨是代表無產階級及勞動人民政黨, 為什么還要與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政黨合作呢。
生:
思考、 討論, 得出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的強大和兇殘, 單靠無產階級是無法戰勝敵人的,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師:
充分贊揚學生得出的結論, 并充分說明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接著教師必須簡要敘述國民革命發展線索, 從國民革命的興起、 發展到失敗, 并認真解析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二. 國民革命 1. 原因 2. 興起:
國民黨一大 3. 發展 4. 失敗:
標志、 原因、 意義、 教訓 三. “農村包圍城市” 道路的開辟 ⑴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開辟這個框題, 講的是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這個符合中國國情革命的探索過程, 這個革命道路開辟是用血的代價換來, 也充滿了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⑵中國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是農民階級, 所以中共走農村革命路線推翻封建軍閥存在的基礎, 封建土地所有制贏得廣大農民對革命戰爭的支持。
⑶必須向同學們重點說明的是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 鞏固、 發展、 轉移這樣一條“農村包圍城
市” 道路開辟總的發展軌跡。
⑷在講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段史實時, 重點引導學生思索兩個問題, 一是紅軍長征原因(主要原因、 直接原因); 二是為什么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這兩個問題學生一般還是能夠認識, 不過教師要作必要指導, 在長征的原因問題上, 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危害是導致紅軍長征的主要原因。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是紅軍長征的直接原因。
在講述紅軍長征這段史實時, 須略為敘述“長征精神” 內涵, 它與“五四” 精神、 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關系及內在聯系。
⑸講述分析完“農村包圍城市” 道路開辟這個框題, 須總結毛澤東思想在國共十年對峙階段體現。
可從軍事理論、 土地革命理論、 政權理論、 黨的自身建設理論、 革命策略理論加以敘述, 從而說明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說明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
三. “農村包圍城市” 道路的開辟 1. 背景 2. 實踐 四. 紅軍長征 1. 原因 2. 過程 3. 意義 五.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⑴抗戰這段歷史上教材作了簡要說明, 教師只要說明抗戰勝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共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歷史作用。
同時說明抗戰中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 國民黨主持的正面戰場相互關系,讓學生明白抗戰勝利是全民族抗戰奏響的凱歌。
⑵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一節內容, 可讓學生看書, 教師提問。
師:
抗戰勝利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生:
美蔣反動派與中國人民矛盾(民族矛盾下降, 階級矛盾上升)
師:
國共兩黨矛盾反映的根本問題是什么? 教師稍作提示, 學生討論。
生:
兩黨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
師:
問學生人民解放戰爭為什么在短短三年內取得勝利。
生:
熱烈討論, 學生不一定得出較正確的答案。
師:
同學們可從輿論上、 土地改革上、 軍事斗爭路線方面加以論述。
⑶人民解放軍從軍事上推翻蔣家王朝的反動統治。
教師從粉碎敵人全面進攻、 重點進攻、 大反
攻、 大決戰、 渡江戰役加以說明。
⑷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段史實, 教師必須向學生說明新政協召開主要討論新中國成立問題, 標志著“三座大山” 統治人民的結束。
⑸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教師可讓一名普通話講得好的同學有感情朗讀, 教師逐條講解, 宏觀上從國際意義、 國內意義加以解析, 從而得出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必然。
⑹關于本課課堂練習與課后練習的處理問題。
我們認為可以通過學案體現出來。
學案包括本課框架結構, 重點難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 情感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在自習時能夠初步認識本課主要內容。
具體的練習題書本上題目應首先要求學生練習, 作出做到位, 適當編一些填空題、 選擇題,一題多問式的問答題。
課后小組討論題, 撰寫學習本課的心得體會。
還可以利用課堂教學時間, 讓學生與教師就這一課教學進行教學對話, 就某一問題進行小范圍的教與學的爭鳴, 以起到教學相長之功效。
1. 人民解放戰爭 ⑴防御階段
⑵ 反攻階段
⑶決戰階段
⑷ 渡江戰役
⑸土地革命 2. 新中國的成立 ⑴準備 ⑵成立 ⑶意義 ⑷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⑸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驗總結 六、 教學后記 本課內容涵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十多年的歷史, 教學內容多, 教學層次復雜, 階段特征模糊, 如果用一課時把教學任務完成, 教師真要好好構思本課的教學內容。
為了完成教學內容, 實現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教師預先要設計好學案, 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抓重點, 攻難點, 找切入點,激興奮點, 這樣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教者感覺到新教材編寫體例既有中國革命史編寫痕跡, 又有中國通史編寫特點,怎樣把兩種編寫體例通過我們認真備課, 順利地實現三維目標, 這是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 我們感到難點的教學內容還較多, 例如為什么“五四” 運動是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為什么采取“黨內合作” 方式; 工農武裝割據與中國舊的軍閥割據的區別; 共產國際與王明“左” 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國的施行; 紅軍長征精神內涵,“農村、農民、 農業” 這樣的三農問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體現等等。
教者怎樣認真備課, 既不要過高地
拔高教材, 又要深入淺出, 節約教學時間, 資源, 把知識傳授給學生, 實現三維目標這就是新課程、新教材對我們高中歷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