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輝煌成就和歷史性進步,供大家參考。
輝煌的成就和歷史性進步——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
秋 石 2012 年 08 月 17 日 14:34
來源:
求是
胡錦濤總書記 7 月 23 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 科學分析了 當前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勢, 系統總結了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基本實踐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 提出了黨和國家今后工作的總要求,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作出重大部署, 對于統一全黨思想、 明確前進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學習領會胡錦濤***重要講話精神, 回顧黨和國家走過的很不平坦的道路, 我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 10 年, 是我們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繼續解放思想, 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 促進社會和諧,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不懈奮斗的10 年; 是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戰勝一系列嚴峻挑戰, 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 10 年; 是波瀾壯闊、 氣吞山河、 極不平凡, 中國社會發生新的深刻歷史性進步的 10 年。
總起來說, 我們黨堅持基本路線, 立足基本國情,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堅持兩個基本點, 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民主政治、 先進文化、 和諧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堅持并不斷發展包括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鞏固和發展了 全黨和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堅持并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在經濟、 政治、 文化、 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 相互聯系
的制度體系和法律體系, 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具體講,主要有以下一些標志性成就和進步。
一、 國民經濟持續發展, 總量躍居世界第二, 綜合國力大幅提升, 是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時期
黨中央、 國務院清醒認識新世紀新階段的重要特征, 牢牢把握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 針對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運行新變化新情況, 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經濟發展實現了新的跨越。
突出表現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 經濟發展活力全面迸發。
黨和政府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 進一步破除不利于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 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營造依法公平競爭的體制環境,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優勢進一步彰顯。
國有經濟通過改革重組和布局調整,主導作用顯著增強, 國際地位和影響顯著提高, 非公有制經濟在鼓勵、 支持和引導下健康發展, 補充作用充分發揮, 經濟貢獻不斷擴大, 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經濟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 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歷史性轉變。
進一步消除制約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障礙,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加大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力度, 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制造業改造升級, 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崛起, 現代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速連續 4 年超過東部地區, 區域發展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 信息化、 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 城鄉 結構和城鄉 關系出現了 歷史性轉折。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重要科學前沿和戰略必爭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 推動了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的轉型, 科學發展的優勢日 益顯現。
國民經濟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綜合國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宏觀調控體系基本建立, 宏觀調控工具和經驗更加豐富, 政策的針對性、 靈活性、 前瞻性不斷
增強, 統籌兼顧全體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 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宏觀調控優勢進一步彰顯, 有效避免了市場機制的盲目 性和局限性, 國民經濟連續 10 年保持了 10%以上的年均實際增長速度, 在世界經濟劇烈動蕩中創造了 持續較快增長的中國奇跡。
國內生產總值 2005 年超過英國和法國, 2008 年超過德國, 2010年超過日本, 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 綜合國力連續邁上大臺階, 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 新中國締造者們確定的趕超目標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二、 民主法治持續進步, 人民依法享有越來越廣泛的權利和自 由, 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創造性、 積極性、 主動性進一步發揮, 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最富活力的時期
黨和國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變化、 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的不斷提高,堅持把黨的領導、 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 始終把政治體制改革擺在改革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堅定不移地加以推進, 取得重大進展, 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鞏固和發展了民主團結、 生動活潑、 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突出表現在:
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不斷健全。
實行城鄉 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 重要決策事前進行政治協商成為制度, 把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 共同繁榮發展” 這一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主題寫入黨章,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一步鞏固。
確立代表制民主與基層直接民主相結合的民主建設路徑, 積極推行城鄉 社區直選, 基層群眾自治成為當代中國最直接、 最廣泛的民主實踐, 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 民主決策、民主管理、 民主監督進一步落到實處。
社會主義民主形式不斷豐富。
暢通和拓寬社會利益表達渠道, 各級人大“開門立法” , 政府部門問需于民、 問計于民, 公共事務聽證成為常態。
進一步實施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制度, 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落實領導干部和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 公務活動越來越置于法律和公眾的監督之下。
社會主義民主渠道不斷拓寬。
黨政干部走進基層面對面聽取群
眾意見, 充分運用網絡問政于民, 公民通過媒體和網絡發表言論、 表達利益訴求,促進了一些法規的廢止和出臺。
人民的知情權、 參與權、 表達權和監督權得到更好保障。
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寫入憲法, 物權法頒布實施。
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法治政府建設步伐加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進一步保障了 社會公平正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和興旺發達奠定了法制根基, 成為黨和國家在各種風浪沖擊面前始終沿著正確軌道平穩前進的重要保障。
三、 文化改革發展全面推進, 人民享有愈來愈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是社會主義文化空前繁榮發展的時期
我們黨科學把握時代和形勢發展變化, 積極順應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決策, 正確把握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特點和規律, 提出一系列指導文化建設的理論觀點和方針政策, 堅持重在建設的方針,以改革創新的精神, 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突出表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推進, 日 益發揮出興國之魂的強大力量。
深入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普及計劃, 扎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 大力開展愛國主義、 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 持續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更加鞏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深入人心, 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成為激勵我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 社會主義榮辱觀日益發揮引領風尚的作用。
文化體制改革大力度、 全方位推進, 取得突破性、歷史性進展。
出版、 發行、 電影、 電視劇和地方有線電視網絡等領域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基本完成, 一般國有文藝院團、 非時政類報刊和新聞網站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不斷深化, 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 宏觀管理體制和微觀運行機制更富活力, 以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兩輪驅動、
兩翼齊飛, 實現大跨越、 大發展。
覆蓋城鄉 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 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取得可喜突破, 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完成。
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相互融合日 益加深, 新興文化業態蓬勃發展, 涌現出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和大型文化企業, 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日報總發行量、 圖書品種和總印數、 電視劇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電影產量位居世界前茅, 進入了 新聞出版影視大國行列。
文化“走出去” 步伐加快, 扭轉了版權貿易長期逆差的局面。
初步形成了 以民族文化為主體、 吸收外來有益文化、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四、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民生優先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我國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是人民生活持續顯著改善的時期
我們黨清醒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 進一步明確發展為了 人民、 發展依靠人民、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 社會建設得到全面加強。
突出表現在:
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出極大努力, 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歷史性跨越。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城鎮新增就業連續 5 年超千萬。
2005 年以來全國財政教育支出增長近 10 倍, 城鄉 全面實現了9 年制免費義務教育。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全民基本醫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正在走出一條以自己的方式解決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的路子。
最低生活保障、 醫療救助制度已覆蓋城鄉 。
中央加強政策調控穩定住房價格, 建立住房保障制度, 大力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連續 8 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60%以上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
全體人民學有所教、 勞有所得、 病有所醫、 老有所養、 住有所居持續取得新進展, 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網絡。
城鄉 居民收入持續增長,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我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2002 年以來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農村
居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 1. 8 倍, 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不斷提高, 恩格爾系數進一步下降,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 5000 美元。
著力縮小貧富差距, 和諧發展取得明顯進步。
積極調整收入分配關系, 以按勞分配為主、 實行多種分配方式、 各種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格局基本形成, 以稅收、 轉移支付、 社會保障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中國農民結束了 2600 年種田交稅的歷史。最低工資標準、 個人所得稅起征點、 國家扶貧標準普遍較大幅度調高, 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黨政部門開展大接訪、 大走訪, 認真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
社會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 應急管理處置能力逐步提高。在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和急劇轉型過程中, 社會大局始終保持穩定。
五、 成功舉辦大事、 要事, 從容應對急事、 難事, 經受住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驗, 是中國優勢在國際比較中集中彰顯的時期
我們黨積極應對來自國內外和自然界的嚴峻挑戰, 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辦成了一系列大事, 辦好了一系列喜事, 辦妥了 一系列難事, 進一步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帶領全國人民掌握自己命運的堅強領導核心, 中華民族是自強不息、 大愛無疆的偉大民族, 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突出表現在:
我們成功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在西方經濟深陷困境、 全球經濟普遍疲軟、 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 黨中央、 國務院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 迅速出臺并不斷完善穩增長的一攬子政策措施, 我國經濟率先回升向好, 并向內生自主增長方向轉變, 成為世界經濟恢復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器, 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
我們奪取了抗擊特大自然災害的重大勝利。
面對突如其來的傳染病疫情、 特大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 雨雪冰凍等嚴重自然災害, 黨中央果斷決策、 沉著應對, 全國人民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 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 沖鋒在前, 涌現出無數感天動地、 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社會主義制度珍愛生命、 保護人民的本質得到充分彰
顯, 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的體制優勢得到充分發揚, 創造了防災救災、 災后重建的人間奇跡。
我們排除了境外敵對勢力的干擾破壞。
依法處置西藏拉薩和**烏魯木齊的打砸搶燒暴力犯罪事件, 迅速控制事態發展, 保衛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制定一系列推動西藏、 **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政策舉措, 雪域高原、 天山南北呈現出科學跨越、 后發趕超的喜人景象。
我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
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 規模空前的上海世博會, “神舟”飛天、 “嫦娥” 攬月、 “天宮” 對接、 “蛟龍” 探海、 超級計算機等前沿科技實現重大突破, 三峽工程、 青藏鐵路、 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捷報頻傳, 一次又一次讓世界驚嘆、 讓中國驕傲, 展現了 改革開放的偉大力量。
我們總結過去、 展望未來, 民族復興展現出無限光明的前景。
隆重紀念改革開放 30 周年, 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 60 周年, 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0 周年, 黨中央深刻總結歷史經驗,進一步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理論體系和制度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 ...
推薦訪問:輝煌成就和歷史性進步 輝煌成就 歷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