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help to bring about] 促使事情辦成促成妥協的機會,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家校共育,共促成長論文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家校共育,共促成長論文5篇
第1篇: 家校共育,共促成長論文
家校合作,共促成長
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溫馨港灣,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是與學校教育互為補充的重要途徑。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只有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做好家長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終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與老師是平等的。兩者只不過是不同場合的教育者而已。因此,作為家長要經常和老師溝通,了解學生在校的發展狀況,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共同促進孩子的發展。如果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老師應第一時間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與老師配合。同樣,如果孩子在家出現問題,家長應該積極的與老師溝通,及時把信息反饋給學校,以便學校和家庭共同解決好孩子的問題,使其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們班學生王鵬皓,長得挺帥氣的臉蛋,很調皮,每次違反紀律的學生都會看到他的身影。在學習上吊兒郎當的,不思進取,上課不認真聽課,胡亂說話,寫作業胡亂填完就完事了,一手爛字讓人看了就心煩。就他這一手亂七八糟的字,我都幾乎要每天說他一次,就是這善意的提醒似乎沒有什么效果。每次都答應我說以后一定改正。第一、二次的時候還真的相信了他這一席話,可是后來就發現了,他根本就沒有改正過來,我是軟硬都試過了,他該有的壞毛病依然都在。最后,我覺得情況有些不妙了,以他現在這樣的表現,再看看直線下滑的學習成績,我決定還是要跟他的家長反映一下他在學校的表現才行,雖然他不喜歡我這樣做,不管怎樣我作為老師還是有責任把這些情況告訴他家長的,順便也了解一下他在家里的表現是如何的。其實,打這個電話給家長,我真是猶豫了很久的,他媽媽接過電話,也是很客氣地問我兒子在校的表現情況,她也很清楚自己的兒子一定是表現不好。我便把這一階段學生的種種表現、老師的擔心都說了出來,王鵬皓媽媽也很支持我的工作,表示回家后一定會嚴厲批評孩子的,對孩子的學習也會上心的。
過了可能有十幾分鐘,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媽媽給我打來電話,她說:“老師,不好意思可能要耽誤您一些時間,我和爸爸現在已經在學校門口了,我們還想詳細地了解我們兒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和學習情況”。我很意外,連忙請他們上來辦公室,同時也去班里叫了王鵬皓在辦公室等。通過我們坐在一起交流,我知道了,孩子是家里的獨子,所以家長對他的期望也很高,通過家長和老師同時對他進行教育,他明顯感覺到了自己是時候要改正了,并且在我們雙方面前表示要改掉這些壞毛病。在此后,他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有不懂的問題也會主動問了,書寫也正規了,成績也明顯提高了。這些變化,我覺得是家校合作起著關鍵的作用。
魏書生老師曾說過:“走入學生的心靈中,你就會發現那是一個廣闊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我都會在那得到答案。”又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也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承擔培養人這個艱巨而復雜的教育工程。”?
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認為與家長合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關鍵,而我也體會到了與家長溝通后學生進步的喜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繼續與家長多溝通,多了解孩子的一切,爭取使家校合作發揮最大的作用。
?
于佳麗
第2篇: 家校共育,共促成長論文
眾所周知,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學校和家庭至中國古代起就是一體的,在現代教育體制下,家庭教育仍然很重要。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最完備的教育模式是‘學校—家庭’教育,學校和家庭是一對教育者。”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溫馨港灣,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是與學校教育互為補充的重要教育途徑,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重復,更不是簡單繼續。因此需要加強家長和老師之間的聯系,使家校合一,才能最終促成孩子的健康發展。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與老師是平等的。兩者只不過是不同場合的教育者而已。因此,作為家長要經常和老師溝通,了解學生在校的發展狀況,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共同促進孩子的發展。如果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老師應第一時間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與老師配合。同樣,如果孩子在家出現問題,家長應該積極的與老師溝通,及時把信息反饋給學校,以便學校和家庭共同解決好孩子的問題,使其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總之,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培養孩子—這極其細微而重要的工作。因此,作為家長要更積極的參與到學校教育中去,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
第3篇: 家校共育,共促成長論文
家校共育,共促成長
于都縣實驗小學
"家校聯系"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內容,處理好家與校的關系,會使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教師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就應當認識到家長之間溝通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因此,教師與家長必須做到相互配合,和諧施教。
我班李開霖一次又一次的違紀,讓我非常苦惱,更令我煩躁的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向家長反映情況,家長總是一次又一次地說:"到家我會教育他的。"可結果卻一次又一次的令我失望。這怎么行呢?李開霖本來就很調皮,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的放任,他越來越調皮,越來越放肆,也越來越難管了。教育一個人,需要學校與家庭配合,家長這樣輕描淡寫的應付一下,怎么能把學生教育好呢?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后來,我從一個老師那里了解到了一些情況:父親是殘疾人(智力),母親離家出走。爺爺奶奶小本生意,整天早出晚歸,即使在家也不懂得如何教育"他"的孩子,更不會把學校的老師放在眼里。知道這些后,我才明白難怪每次打電話,他都說沒時間管孩子。另外,他說他家里有事,有時也是個幌子,只不過孩子太難管了,但爺爺心里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轉變。于是我向學校申請辦理"黃三河貧困學子"資助,當晚送去李開霖家,協助填好申請表。家長一陣又一陣感動,急忙跟我"倒苦水。"我趁熱打鐵:"是呀,其實這正是你值得肯定的地方,能夠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來教育孩子,這是很多家長都做不到的啊!"這一天我們聊了很久,諸如教育要有一定的方法,表揚和批評要適度,批評時更要講究藝術,有些話在孩子面前不當講的不要講… …
開學兩個月了,李開霖同學改了很多惡習,各科的成績都有明顯改觀!
這個案例是我親身經歷的,也無疑是較成功的,那么為什么能取得一定效果呢?我想其中的奧秘在于:
第一: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進,是由于自己的孩子太調皮或是其他原因,而沒有來得及進行教育,于是就把孩子給耽誤了。
第二:其實誰都愿意聽好話,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作為老師,除了要夸夸自己的學生之外,還要注意隨時隨地夸夸家長。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好家長也是夸出來的。但夸的時候要真誠,要言之有理,令人信服,而不是泛泛而談。
第三:老師在與家長交流時,要善于找到問題的癥結,還要善于找出事情有情有可轉機的地方,然后想辦法對癥下藥,我們說方法總比問題多,這是不爭的事實。作為班主任,還應引導家長如何正確教育自己的孩子。
第4篇: 家校共育,共促成長論文
家校共育促成長
在當今社會,家庭教育已成為個人教育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如何引導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也是關乎到學生是否能夠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之一。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我堅信,一個孩子他只有內心是向上、向善的,才能進一步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即:先做人,再做學問。因為小學階段,孩子受家庭因素影響較大,所以在孩子學習生活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記得班內有個叫小波(化名)的男孩兒,性格特別孤僻,一開始總是做些違反常規的事情,好像在他心里認為和老師、同學“對著干”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我能感覺得到他心里一定有自己的小秘密,于是,我開始研究他的“小秘密”。當我發現他犯錯誤時從不當眾批評他,而是把他叫到辦公室耐心聽完他這么做的理由,隨后,我開始與他家長進行聯系,先大致了解他在家的一些情況,進而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他在家里從來沒有任何發言權,不管什么事情都是爸爸媽媽說的算,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導致他在校的叛逆心理,他想在學校證明自己,他不想總是按照別人的要求生活。了解了問題的根源所在,我首先耐心地與孩子家長溝通:孩子已經11歲了,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家長首先應充分尊重孩子意見,但并不意味著完全放手,而是重在引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使他更容易接受,家長還應轉變觀念,要試著與孩子成為朋友,而不總是用命令的口吻去限制孩子,同時,家長和老師也是合作的伙伴關系,也可以成為好朋友,只有家校教育保持一致性,才能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近一個月的不間斷溝通與跟進,我和小波家長很快達成了共識: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讓孩子有發言權,讓孩子樹立自信心……就這樣,一個陽光可愛的帥小伙兒展現在大家眼前,我和小波父母也因此成為了好朋友,直到現在還會經常討論關于孩子教育方面的問題。
可見,家庭教育只有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發揮出卓越的功效,在這合成的過程中,需要我們教師穿針引線,當好橋梁作用,更需要我們多學習教育理論知識,以新時代新思想新理論武裝頭腦,最大化做好家校溝通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共筑教育夢想。
第5篇: 家校共育,共促成長論文
家校合作 共促成長
作者:丁建珺
來源:《甘肅教育》2018年第07期
????????【關鍵詞】 家校合作;更新觀念;環境;交流;互動
????????【中圖分類號】 G6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7—0046—01
????????魯迅先生曾說過:“誰塑造了孩子,誰就塑造了未來,不僅是自己的未來,還有孩子的未來,民族的未來。”在我們的學生學業負擔日益加重,家庭、學校、社會期望值空前高漲的時代,出現了很多新的教育難題。家庭和學校是學生成長的兩個重要環境,對學生的教育和成長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教育作用。為此,如何構建家校溝通與合作的協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長資源來管理和教育學生,成為我思考并為之不斷探索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家校雙方要更新觀念,高度重視“家校合作”
????????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關系,需要以更新觀念為先導。首先,家校雙方要統一認識。家校雙方應認識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至今仍都是育人的需要,兩者共同發揮效能是現代素質教育培養“完整人”的需要。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送到學校里去學習,教育的事和自己沒有關系了,孩子在校出了問題,那是學校和老師的工作沒有到位,能力不行。事實上,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思想、品行;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態度、學習質量和健康狀況等在很大程度上與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有著各自的優越性和局限性,兩者應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共同發揮作用,缺一不可。為此,教師要破除保守心理,如對家庭教育的不信任等,觀念上要放下架子,與家庭平等相處,呈現“歡迎家長”的姿態。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教師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無疑應更努力了解家長的需要和能力,吸引和組織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并適當地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幫助。家長則要破除“病要大夫看,兒要老師教”的依賴性心理,培養積極、主動的合作態度。由此可見,要提高“家校合作”實效的首要前提是雙方必須更新觀念,高度重視“家校合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生成家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