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視角:網絡學習共同體

時間:2022-10-21 12:15:02 來源:網友投稿

【摘 要】網絡共同體作為教育專業發展的新平臺,帶來了如許的效益:網絡教研有利于教師反思能力、寫作能力的提升;這基于網絡協作的教研拓展了教學資源,優化了教學實踐;網絡的多維交往展示了教師自我,激發了成就感與幸福感。

【關 鍵 詞】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共同體;網絡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1-0084-02

一、定義和理論基礎

1. 理論背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是一種能動建構的過程,[1]學習者的學習不是單純被動地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而是要經過自身的主動建構,使自身知識逐步走向完善。因而,教師教育信念的形成和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深化需要教師自己的主體建構。而這種基于網絡的學習共同體完全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通過網絡閱讀他人的教學成果,提出自己的教學困惑,與同行專家討論交流,而后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網絡平臺,提煉并發布啟發更多同行或直接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改進教學。在整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教師專業化知識得到進一步深化。

2. 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定義和特點。網絡學習共同體又稱在線學習社區,是由具有共同興趣及學習目的的人們組成的學習團體以網絡技術為支撐構建的虛擬學習環境。他們利用各種網絡通訊工具,通過相互的交流、討論,協作、反思、問題解決等多種習方式,共享彼此的觀點、思想、資源、知識、學習經驗和集體智慧,從而促進知識建構和個體智慧的發展,達到學習的目的,促進自身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師為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借用信息技術的多種途徑組建的網上動態開放虛擬的網上學習交流系統,形成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此網絡學習共同體借用的網絡工具具體包括社會書簽、RSS閱讀、標簽(Tag)、網志(Blog)、共創(WiKi)、博客(Podcast)、微博、社會化網絡(SNS)、BBS(論壇)、QQ群等。Lally & Barrett(1999)的研究[2]歸納出網絡學習社區的四個特點:社區交流中學習內容的社會情感性,學習中的合作互助性、民主性和成員的平等性。

二、具體過程(比如網志Blog、共創WiKi、QQ群論壇、社會化網絡(SNS)

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中,教育敘事成為一種新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敘事是指教師在自己的生活中進行教育教學研究,通過關注發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尋找其中有意義的細節,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從而改進自己的教育生活。而Blog正好將教研兩者完美的結合。教師在Blog上自由地記錄生活感悟、教學日志、發布更新教學設計等,這樣教師可以歷時記錄個人的成長,充分展示自我,可以反思教學生活點滴,進行科研活動。教師還可以通過Blog閱讀其他教育專家的教學成果,就自己遇到的教學問題與專家交流,從而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學生也可以閱讀教師的Blog,將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堂外,從而促進教學的進步。

BBS有著互動、開放的作用,適合在討論區設定一些具體的教研重點、難點作為主題。論壇參與者可以圍繞主題就教學重點、課程設計等各方面提出各種問題或修改建議;也可就最新的教學理論進行探討,如何將理論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等主題討論結束后,版主可以發布整理后有關此主題討論的精華貼,以便其他教師以后進入論壇了解。這樣既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解決相關教研的難點和重點,也能普及最新的教學理論知識,促進教師深入地思考相關科研問題,有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

Wiki 是一種多人協作的寫作工具。在Wiki 站點,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對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展或者探討。開放、協作、平等、共創、共享是Wiki 的精髓。正是基于wiki的這些特點,使得它成為激發教師科研火花的工具,有助于教師在科研方面的深入發展。在Wiki這個學習共同體中,問題都會作為一個“條目”形式出現,任何對條目感興趣的教師都能記錄修訂。雖然短時間內很難解決“條目”所提出的問題,但集思廣益,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可以觀察到別人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樣提出的問題就變得越來越容易解決。

三、總結

就教師的專業發展而言,縱向來看,教師在不斷地反思和批判中積累知識和技能;橫向來看,教師通過與其他同行或專家交流合作達到深化理解,共同發展。隨著全球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通過網絡學習共同體來拓展教師的橫向和縱向發展,必將成為未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大趨勢。通過網絡學習共同體來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優勢,如下所示:首先,基于網絡協作的教研活動,通過主題研討,有利于提高教師反思能力和寫作能力。其次,基于網絡協作的教研活動,通過共建共享文本和音頻視頻等教學資源,優化了教學實踐。第三,基于網絡協作的教研活動,通過教師網絡的多維交往,使教師展示了自我,強化了教師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了教師的自我成就感和職業幸福感。第四,基于網絡協作的教研活動,喚醒了教師的主體意識,使教師能夠自主學習,有助于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們教育出版社,2003:184.

[2]Lally,V & Barrett,e.. Building a Learning Community On-line:towards Socio-academic Interaction[J].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1999,14(2):147-163.

[3]陳堅林.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整合—一項基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4]黎加厚.信息時代的教育敘事與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J].中國電化教育,2004(l0).

[5]李蓉.Blog與Wiki信息交流模式比較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07(10).

[6]王陸.虛擬學習社區的社會網絡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9,(2):5-11.

[7]吳一安.外語教師研究:成果與啟示[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3):32-39.

[8]張丹,戴心來.基于Web2.0的學習特性分析[J].中小學電教,2006(6).

[9]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編寫.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推薦訪問:共同體 新視角 教師 發展 學習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