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黨課講稿:高質量發展主題,供大家參考。
黨課講稿:高質量發展主題
黨的20D報告將“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到新高度。黨的20D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p>
一、高質量發展的定義及衡量標準
高質量發展與個人的高品質生活類似。我們期待中的高品質生活是什么樣子?第一,我們希望持續健康。第二,我們希望福利最大化,活得幸福。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幸福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有錢”,二是“有閑”?!坝绣X”指擁有充足的生活資料,“有閑”指有時間享受生活。這是個人的高品質生活的含義。在經濟學層面上表現為,“有錢”即實現經濟增長,“有閑”即能夠享受經濟增長帶來的富足的物質資料,且實現經濟增長的前提是健康,健康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從宏觀經濟的層面看,高質量發展有兩個顯著標志。
第一,經濟以潛在增長率增長,失業、通脹均保持在合理區間。什么是潛在增長率?我們先來理解什么是經濟的生產能力。生產能力指,在某一經濟系統中,在一定時期內,在一定的生產技術組織條件下,全部生產性固定資產所能生產某種產品的最大數量。生產能力取決于多方面因素,比如勞動力、資本、技術水平等,且生產能力是所有資源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后所達到的產值水平,如果部分資源未充分利用,實際得到的產出量就無法達到生產能力的水平。在宏觀經濟學中,潛在產出由生產能力決定。潛在產出的增長率即為潛在增長率。經濟以潛在增長率增長意味著每種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時刻保持充分就業的狀態,失業、通脹保持在合理區間。
第二,沒有系統性、全局性的金融、經濟危機。對于宏觀經濟來說,不可能永遠沒有任何形式的金融、經濟危機。局部性的、偶發性的金融、經濟危機在各個經濟體里都相當頻繁,比如一個規模足夠大的企業破產,有可能引發銀行出現短暫危機,且由于雇傭人數較多可能導致當地短時間內的失業率大幅上升,在當地引起一定程度的金融、經濟危機。局部地區、局部行業,或個別企業出現危機,對宏觀經濟來說不會引發較大問題。事實上,金融、經濟危機往往是經濟體自我調整的一種機制。金融、經濟危機可以把一些“僵尸企業”淘汰掉,騰出資源,以便為進一步發展提供空間和資源。尤其是在當下科技進步如此之快的情況下,如果無法淘汰落后產能,則無法為新行業提供資源。這就是金融、經濟危機的作用。但是,對于整個宏觀經濟來說,我們希望沒有系統性、全局性的金融、經濟危機。系統性、全局性的金融、經濟危機會引發嚴重后果。比如,2008年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出現衰退。所以,我們要避免系統性、全局性的金融、經濟危機發生,妥善應對局部性、偶發性的金融、經濟危機。
二、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市場機制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黨的20D報告指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笔袌鰴C制有兩大基本機制:一是價格機制;
二是競爭機制。價格機制指,價格能夠靈活調整;
競爭機制指,企業和個人可以自由進入或退出市場。在這兩大機制的作用下,市場經濟能夠自動運行。比如,供大于求時,由于供給方的競爭,價格會下降,從而增加需求,導致供求間的缺口越來越小,最終實現供求平衡;
供不應求時,價格會上漲,從而增加供給,供求間的缺口也會越來越小,最終實現供求平衡。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有利于實現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統一。個人或企業在符合法律和道德的基礎上充分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是在推動社會利益的實現。每個人在生產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產品時既滿足了個人利益又滿足了社會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沒有沖突,反而會相互促進,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有利于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
由于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的作用,多數情況下經濟會處于均衡狀態或者向均衡趨近的過程中。這就使得整個經濟過程中沒有浪費,供給一方生產的產品都賣出去,消費者也都買到了需要的商品。在經濟處于均衡狀態時,供求雙方的利益都得到了滿足。同樣,在勞動力市場上也能實現供求一致。比如,供大于求時,工資就會下降,供給就會減少,需求就會增加;
供小于求時,工資在企業之間的競爭作用下就會上漲,供給就會增加,需求就會減少。所以,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既沒有勞動力過剩,也沒有勞動力短缺,社會處于相對和諧的狀態。
市場經濟被認為是一個十分完美的經濟機制,前提假設是價格調整的速度足夠快。在理想狀態下,供求均衡,既沒有生產過剩,也沒有商品短缺,既不存在勞動力過剩,也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各種資源均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實現完美一致。
(二)進一步擴大市場
為使市場經濟更為有效地運行,需要進一步擴大市場。面對的市場越大,意味著市場需求越多。局部地區的市場和全球性市場相比,需求總量顯然不一樣。如果一個企業僅僅在一個小鎮上發展,那么市場需求也就只有一個小鎮,但如果面對整個世界,這一企業的生產規模就會“無限”放大,“無限”僅相對于小鎮而言。從供給方看,或從使用要素看,對外開放有利于更多優質資源的流動。比如,對一個國家來說,資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某些關鍵性的戰略資源,通過對外引進,可以有效解決資源方面的瓶頸約束。2019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70.8%。可以想見,如果沒有對外開放,我們完全依賴自己的能源供給來滿足能源需求的話,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那么我們的環境質量將遠遠比不上現在。不僅如此,失去石油進口還會導致我國的生產成本上升,從而使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石油只是我國引進外國資源的一部分,礦石、芯片等也是我國引進的資源。所以,對外開放有利于解決自然資源和其他中間投入品的約束問題。
通過對外開放,我們還可以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管理方式,以及國外的資金,從而提高我國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解決資金稀缺的問題。改革開放之初,資金稀缺問題尤為嚴重,隨著中國經濟的大幅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投資涌入中國。外資投入有利于提高我國投資水平,從而提高我國資本存量,擴大生產能力。所以,對外開放有助于提高潛在增長率。同時,對外開放強化了競爭機制,倒逼各個企業提高生產效率。
(三)擴大需求,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都會面臨的問題。每個企業或個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會在強大的激勵作用下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生產更多產品,但需求卻遵循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什么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遞減。以吃飯為例,在饑餓狀態下吃下一個饅頭,效用很大,第二個饅頭帶來的效用就會減少,飽腹狀態下再吃下一個饅頭,效用增加量幾乎為零。
在宏觀經濟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反映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即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消費愿望越來越弱。比如,當一個人月收入為2000元時,每月開支基本與收入持平,沒有結余。如果我們將這個人的收入提高到5000元,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可以攢下500元。那么,他的消費傾向變為0.9。假定將收入增加至10000,每月消費8000元,剩余2000元,則消費傾向變為0.8。所以,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占收入的比例越來越低。這對宏觀經濟意味著什么?每個人的收入相當于生產出的經濟產品。當一個人的收入是10000元時,意味著他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價值10000元的產品。每個消費者都會有一定的儲蓄,儲蓄其實就是每個人生產產品后沒有消費的部分。因此,這必然會導致消費不足的情況出現。多出來的這部分產品怎么辦?企業部門可以將消費者沒有消費的部分用于投資,以此實現供求平衡。但問題是企業投資不是可以無限擴大的。假如將這個人的收入從10000元變為100000元,而每個月只消費50000元,消費傾向將變為0.5。隨著收入水平的逐漸上升,儲蓄金額也會變得越來越多,就需要更多投資。對于企業來說,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企業的生產能力也越來越大,企業之間的競爭又使得收益率越來越低,從而使投資積極性下降。這時可以通過降息調動企業投資積極性。利息是企業的機會成本,企業的凈利潤是收益減去利息成本。隨著利息率的下降,即使企業投資收益率下降,企業得到的凈收益或凈利潤率也可能保持不變,或至少是正向的,從而提升企業的投資積極性。當利息率降到0時,如果還有未被資本消化的儲蓄,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產能過剩。
針對產能過剩問題,世界各國提出的解決方案都是擴大需求。第一種擴大需求的方式是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是以降低利息率的方式來擴大投資。隨著利息率的下降,企業能夠得到的收益率上升,從而激勵企業增加投資,但依靠降息得到的項目的質量較低。假定目前的利息率是10%,企業就會將投資鎖定在預期收益率達到10%及以上的項目。為激勵企業投資,將利息率降到5%,這時企業就會投資預期收益率在5%及以上的項目。但是這些項目是之前利息率在10%的時候企業不會做的項目,故隨著利息率的下降,企業投資的項目質量也在下降。假定利息率5%,企業投了一個預期收益率是7%的項目,由于利息率可在短期內大幅波動,在企業投產這一相對長期的過程中,利息率可能上調至8%,這時這一項目就會面臨虧損。企業虧損有可能導致企業無法還上貸款,無論是對銀行還是對整個宏觀經濟而言,這都不是一件好事。
財政政策雖然也能起到擴大需求的作用,但其所引發的政府債務問題是個大問題。歐洲曾出現一次債務危機,其源頭就是希臘政府債務。當時希臘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超過110%。希臘債務危機引爆了歐洲債務危機,歐洲多國的主權信用評級遭下調。希臘在歐元區的經濟規模并不大,但其政府債務問題依然使整個歐元區都陷入了危機,由此可見,債務問題是個大問題?,F在,世界各國都面臨債務問題,尤其是各國為了應對疫情大規模支出,使政府債務大幅度擴大。2020年到2021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務占GDP比例連續兩年超過130%。截至2021年底,日本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超過250%。中國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不算大,在主要經濟體中屬于較低水平。但我們要以此為鑒,控制債務規模,避免出現系統性、全局性的金融、經濟危機。
由此看來,不管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很有可能會導致經濟陷入金融、經濟危機。所以,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雖然能擴需求,但擴出來的需求是質量越來越低的需求,且無法保證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當出現外來沖擊時,很有可能引發危機。
第二種擴大需求的方式是通過科技創新中的產品創新,開發新產品,從而增加消費?,F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產品曾經都是新產品,比如電腦、電視、互聯網、手表、手機等。確實能夠便利消費者生活的新產品開發出來后,或許價格略高,但消費者仍然愿意購買,這就是優質的消費。企業生產優質的產品,意味著收益率較高,抗風險能力也隨之提高。假如投產前的利息率是10%,新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是20%,在生產過程中,即使利息率突然提高到19%,企業的收益也是正向的。產品創新增加優質需求,在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較高收益率,推動整個宏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總體而言,通過產品創新擴大出來的是優質需求,通過凱恩斯主義的需求政策擴大出來的是劣質需求。比如,一個人體重增加,一種可能是增加了脂肪,另一種可能是增加了肌肉。凱恩斯主義的需求政策就是在增加“脂肪”,使經濟變得“虛胖”;
產品創新是在增加“肌肉”,使經濟變得“強壯”。
在這里,我們以美國金融危機為例說明這一問題。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高速增長,聯邦基金利率達到3%以上。2000年,聯邦基金利率達到6.5%。聯邦基金利率是美國的基準利率,也就是最低利率。美國所有利率,比如存款利率、貸款利率、國債利率等都是在這一基礎上加上一定百分點形成的。大家可以對比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中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3%已經算很高了。而當時美國的最低利率在3%以上。通常來說,高增長與低利率是一對組合,即要想促進經濟增長,就要降低利息率,從而鼓勵消費,推動投資。當時的美國在高利率的情況下依然能保持高增長,原因在于當時企業的收益率更高。所以,當時美國的經濟增長是高質量的增長。
2000年后,美國經濟出現了衰退。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采取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政策,利息率從2000年的6.5%大幅削減至2003年的1%。低利息率刺激出來的是后來著名的次級貸款。美聯儲大幅增加市面上流通的貨幣后,銀行需要新的項目將充裕的資金貸出,于是銀行推出了新的金融產品,即次級貸款,用于刺激更多的美國家庭貸款買房。這些家庭大多數都是經濟狀況不太好的家庭,他們或付不起首付,或還不起月供,或擁有不良信用記錄,不符合正常的貸款標準。次級,顧名思義,是銀行降低了貸款標準。
在低利率的刺激下,大量次級貸款被發放,大量美國家庭買到了房子,美國經濟迅速從衰退中走出來。2004年美國經濟增速達到了4.4%左右,出現經濟過熱問題,引發通貨膨脹。按照西方經濟學的觀點,通脹的問題在于需求過旺。為抑制需求,美國開始加息。利息率提高,就會增加買房家庭的月供,增加企業投資成本,從而總需求下降,最終導致通脹率下降。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從1%加息至5.25%。在利息率是1%的時候,這些貸款買房的美國家庭還能還得起月供,利息率升至5.25%時,很多家庭就付不起月供了。一斷供,次貸危機就爆發了。
我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明顯看到經濟增長的質量變化以及危機的演變過程。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形勢較好,大量新產品得到開發,包括互聯網及其他數字產品,企業投資收益率保持較高水平。2000年以后的需求是通過降息得到的。產品創新與降息所帶來的經濟增長狀態完全不同,產品創新促進經濟的高質量增長,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促進的是低質量的增長。所以,要想保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就要大規模增加科技投入,使足夠多的新產品不斷地生產出來,擴大消費者的優質需求。
(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按照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理論,創新可以分為五大類,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市場創新、原材料創新和管理創新。剛才我們談到了產品創新,產品創新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
現在,世界各國都卷入了全球大市場之中,爭奪市場份額成為各國、各企業競爭的重要領域。在全球競爭中,各國都在想方設法地降成本。因為,同樣一件產品,成本越低,就能以更低的價格成交,從而搶到更大一塊“蛋糕”。大家回想一下,這幾年世界各國為降成本都做了哪些事情?比如,德國的“工業4.0”,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巴西的“強大巴西”計劃,印度的國家制造業政策,等等。可見,世界各國都在供給側上做文章,致力于通過提高本國技術水平,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降低本國企業的平均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這就是創新五大類中的工藝創新。工藝創新是各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途徑。通過提高技術水平,降低本國產品的生產成本,在國際市場價格不變的前提下,提高收益率,促進企業投資,從而推動高質量發展。
以美國為例。2020年,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雇傭員工6039名,與其他航天企業十幾萬人的規模形成鮮明對比。雖然這家企業的工資水平并不低,但卻能依靠控制規模將勞動力成本降到較低水平。這家企業開發出可重復使用的火箭,比如已經重復使用14次的獵鷹9號火箭。這就使得火箭發射成本大幅下降。所以,降成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無論是管理創新,還是工藝創新,最終都要落在降低成本上。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有效提高競爭力,占領市場份額。美國還采取了能源自給戰略,使本國石油和天然氣能夠自給自足,并且對外出售,進一步降低美國企業的生產成本。產品創新方面,近幾年美國推出太空旅游。通過一定訓練,普通人也有機會到太空旅游。太空旅游很可能成為下一個消費熱點,它既是優質的消費需求,也是優質的投資需求,有利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08年以后,為應對金融危機,美聯儲將聯邦基準利率從5.25%降到0-0.25%的超低水平。低利息率刺激出來的投資質量較低,要想使美國經濟正常運轉,就需要逐步提高利息率。目前,美國已將利息率提高到3-3.25%之間。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已經在逐步恢復正常。美國案例向我們展示了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的重要作用。
原材料創新也是科技創新的一部分,也有助于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收益率,擴大投資。原材料創新在人類近兩三百年的歷史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比如,工業革命到來之前,全球最主要的能源是生物質能源,工業革命以后出現了蒸汽機,煤成為最重要的能源,內燃機出現后,石油成為最重要的能源。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推動了原材料的變遷。現在,能源方面原材料的替代成為較大問題。各國都在應對氣候變化,提出要逐漸淘汰化石能源。
20世紀80年代,西方出現一個叫羅馬俱樂部的經濟學流派,其主要觀點集中論述于《增長的極限》中。地球資源有限,原材料供給也是有限的,尤其是許多產品生產時都需要用到的銅。一旦銅被消耗殆盡,經濟增長也就達到了極限。沒有新銅,經濟運行只能依靠循環利用。所以,這一悲觀的學派認為,經濟增長的極限受制于全球資源總量。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光纖等新材料,銅的需求被大大降低。這就是原材料創新的作用。
市場創新有助于提高經濟的運行質量。比如,通過對外開放,我們引進了大量優質的原材料,它們可能質更高、價更廉。優質原材料有利于提高我國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問題。對外開放還能夠擴大本國產品市場,面對的市場更大,需求就會更多,就可以擴大生產規模,從而降低成本,提高企業收益率。
管理創新在我國的重要體現是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改革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供給,也有利于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
總結而言,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助于實現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相一致,避免出現生產過剩和商品短缺,解決失業和勞動力短缺問題。
其次,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市場經濟本身并不完美,古典經濟學給我們描繪的是理想的運行狀態。為保證市場經濟持續運行,需要有力的政府支持,即宏觀調控。從需求方角度看,我們要擴大內需;
從供給方角度看,我們要去產能。去掉落后產能,實現產業升級,滿足中國消費者更高端需求的同時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含義。所以,宏觀調控要從供求兩側同時發力,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我們不應過度依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而是要將側重點放在產品創新上。通過產品創新,可以擴大優質投資和優質消費??萍紕撔轮械奈宕箢悇撔露加欣谕苿痈哔|量發展。
同時,我們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目前,我國已深深嵌入世界經濟格局之中,原材料和技術等對外依存度較高。我國對國外產品市場的依賴度也較高。我們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
推薦訪問:黨課講稿:高質量發展主題 黨課 講稿 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