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百年孤獨》 讀后感
作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 20 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1 982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作為一個天才的、 贏得廣泛贊譽的小說家, 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 創造了 一部風云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
而在這段神話般的歷史中, 《百年孤獨》 無疑可謂是經典。
《百年孤獨》以復雜的背景和離奇的故事情節概括南美西班牙后裔布恩蒂亞家族整整一百年來的不斷制造孤獨和抗爭孤獨的故事。
經歷了的家庭的聚散離合,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遷, 經歷了一次次輝煌與敗落, 一百年的風風雨雨, 終于讓布恩蒂亞家族被一陣風卷走, 消失得無影無蹤, 永遠和孤獨相伴了。
第一次閱讀此書, 感覺很亂, 完全理不清思路, 全書近 30 萬字, 內容龐雜,人物眾多, 情節曲折離奇, 再加上神話故事、 宗教典故、 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 令人眼花繚亂。拋開這些不說,光是書中人物的名字便弄的我分不清東南西北, 得將其中的關系用筆寫下來才勉強能繼續看下去,
馬爾克斯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
他通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 興盛到衰落、 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
布恩蒂亞家族在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年來不斷奮斗, 這個創業史其實就是拉美大陸的殖民者們不斷拓荒與發展的歷程。
這也是包括哥倫比亞在內的, 拉美許多個國家的建國和奮斗的縮影。
而其中的哥倫比亞, 尤其命運多桀。
從 1830 年至上世紀末的 70年間, 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 使數十萬人喪生。
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 并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
政客們的虛偽, 統治者們的殘忍, 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 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 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
在這個家族中, 夫妻之間、 父子之間、 母女之間、 兄弟姐妹之間, 沒有感情溝通, 缺乏信任和了解。
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 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 最后均以失敗告終。
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 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 成為阻礙民族向上、 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這也難怪, 馬爾克斯在書中表現出了一種深深的悲觀之情, 布恩蒂亞和馬貢多鎮最終被風吹走, 正是這種悲觀的最好表達。
作家寫出這一點, 是希望拉丁美洲民眾團結起來, 共同努力擺脫孤獨。
所以,《百年孤獨》 中浸淫著的孤獨感, 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 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 生存狀態、 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曾經在新文明的沖擊下, 努力的走出去尋找新的世界, 盡管有過畏懼和退縮, 可是他們還是拋棄了傳統的外衣, 希望溶入這個世界。
可是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 于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
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著“百年孤獨”。
作者表達著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 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
“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 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 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 作者用一個毀滅的結尾來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憤懣。
孤獨, 是布恩蒂亞家族的共同命運, 每個人都逃不脫。
一家七代人從創業到敗落到復興到毀滅, 都與孤獨這個主題緊密相關, 作者也一直在描述孤獨, 每個人都看上去是孤獨的, 他們無法溝通, 無法互相支持, 無法攜手共振家族, 只能任孤獨把一個又一個家族成員扭曲和毀滅。
馬爾克斯把每個人的心路歷程和外在表現都刻畫得淋漓盡致, 孤獨就在每個人的個性中凸顯出來。
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 給他們帶來的只是愚昧、 落后、 保守、 僵化, 這也是為什么結局讓他們毀滅的原因。
馬克克斯在最后說:
“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 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
我想這是一種深沉的悲愴, 更是一種改變自身性格和命運的希望——對拉美, 對哥倫比亞, 對他自身。
我覺得這種孤獨并不僅僅只屬于布恩蒂亞家族, 甚至不僅僅只屬于拉美, 我覺得孤獨是全人類所面臨的一種命運, 換句話說, 孤獨才是人類生存的真相。
每個人不能掌握自身的命運, 產生了絕望、 冷漠和麻木感。
正因為孤獨, 我們才會備受苦痛, 備受內心的煎熬。
放眼市井, 雖然燈紅酒綠, 推杯換盞, 但每個人卻愈發孤獨了, 也就愈發寒冷, 愈發痛苦。
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來宣泄自己的孤獨, 表面上他們是漠不關心的, 而內心深處, 他們渴望被人愛, 被人認可, 被人同化。
誰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百年孤獨》, 像抽入生活中那份難以割舍的痛, 人生, 孤獨, 時間。
值得一輩子思考的問題。
馬爾克斯在 《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 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 愛情與背叛, 光榮與夢想, 資本主義的產生, 內戰的爆發, 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 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 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 村中。
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 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后說:“這里面所有的一切, 我都曾經看到過, 也早已知道!” 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 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歷史的看法, 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歷史是重復的, 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馬爾克斯那冷靜沉著的筆調描繪出一個魔幻般的拉丁美洲, 刻劃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孤獨者們,讓我在悒郁中又帶著一點點訝異, 同他們熱烈的交談, 慢慢感到幸運和渴望, 慢慢感受悲愴和荒涼, 在酷烈的悲劇力的撞擊下, 靈魂戰栗不已。
仔細品味, 書中表現了另一個主題:
人的孤獨、 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后、 消亡。
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書中描寫的布恩蒂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盡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 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 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
”每個人都無法逃脫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
烏蘇拉在冗長的雨季中
漫漫腐爛。
阿瑪蘭塔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女人——雷貝卡的裹尸布。
雷貝卡足不出戶瘋瘋癲癲地過了后半生。
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良諾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做起了 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
無論是在戰斗中情緒激烈的狂熱首領還是沉淪于淫靡的聲色之徒; 無論是執迷科學文明探索的學者還是勤勉安分生活的婦人; 無論是為娶世上最優雅女子的跋山涉水者還是對世事不屑一顧的最美女人; 無論是為愛情犧牲生命, 不擇手斷者還是無情無義的走馬觀花者等等, 無論你是什么職業地位, 無論什么欲望追求,原來, 塵埃落定都難逃孤獨二字。
對于我們平淡的而又前進的生活, 我想這本書給了我更多思考的深度, 開闊了另一種世界, 另一種幻想, 那種孤獨的鏡像, 好像很遠, 在拉丁美洲那片傳奇而又廣闊的土地上, 又突然的好像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故事, 每一個人。
故事好遠, 也好近。
最后, 面對颶風卷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過的痕跡, 畫音靜止, 無聲無息地消散, 承載太多重量的歷史灰飛煙滅。
《百年孤獨》 是值得讀好幾遍的書,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 我想我會更加深刻的理解這本書, 也許孤獨, 輪回是人生的一部分, 但不是全部, 不能長期的陷入書中的孤獨, 悲涼, 窒息的氣息中, 偶爾吸收一下現實中的新鮮空氣, 還有一條前進的路, 要慢慢走下去。
陳碧松
512401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