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松仁波且經典禪語1 1.如何理解“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呢?這是從見上講的。世間與出世間,其實是信念的轉移而已。不覺者信念當下在輪回中,覺者當下就是清凈了義的出世間。覺與不覺,不是用時間和空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根松仁波且經典禪語,菁選2篇【精選推薦】,供大家參考。
根松仁波且經典禪語1
1. 如何理解“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呢?這是從見上講的。世間與出世間,其實是信念的轉移而已。不覺者信念當下在輪回中,覺者當下就是清凈了義的出世間。覺與不覺,不是用時間和空間來區分,而是從自性的認知和自心的覺悟程度來說的。
2. 若不依賴外在的善知識,而一味掩蓋自己的貪嗔癡和過失,就污染了自己的內在善知識。拋棄失壞內在善知識的結果是什么?是輪回,萬劫不復!所以修行就象走在刀尖上,要有一定的功夫,需要一定的承諾.信念和勇氣。修行的慈悲喜舍.息增懷誅都體現在我們心性的相應處,心是道,性是佛,道與佛任運于世間。
3. 有些人可能覺得世間的名利.物質條件,是最有吸引力.最有價值的。但這種價值只是生活條件。人的存在跟其它眾生是不一樣的,人對生命的追求和認識,更有價值。這種價值不僅令自己今世解除煩惱,也令來世解脫,能徹底解決生死問題。
4. 我們尚未成佛,未證菩提就要深懺悔。有些人說自己沒有殺.盜等行為,不需要懺悔,這是不對的。因為你尚未成佛,怎么沒有業障呢,沒有證悟還得要懺悔。就像衣服一樣,即使是剛穿上的衣服,臟了也需要清洗。成佛了就不需要懺悔了,因為成佛就已經清凈了。
5. 學佛人貪心特別重時,應該布施,而不是修財神滿足自己的貪心;太愚癡的人應該修文殊菩薩,開智慧;嗔恨心特別重的人多修慈悲心,修*;特別疑神疑鬼,怕鬼神的人應修地藏法門;心量小的人應該修普賢法門。修行人應該這樣去對治。
6. 佛法是一個整體,顯.密佛法有如身體的左右兩邊,是分不開的。修行的時候,比如要用右手就動右手,需要左手就動左手,需要兩只手就兩手并用,這樣圓通,才是真正的學佛。
7. 利美傳承宗薩佛學院的老堪布貝瑪當秋每天都要供一百杯水,從不間斷,到哪里都要供。有一年他到瓦拉五明佛學院講經,對其它吃住條件都沒有要求,就要求弟子為他準備一百個小小的供杯和放供杯的供臺,每天都供。他是西康一帶非常殊勝很有智慧的大堪布,可見供水是很好的。
8. 小乘中的皈依是皈依釋迦摩尼佛,皈依釋迦摩尼佛所講的法,皈依佛的阿羅漢弟子。而大乘的皈依,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皈依法是皈依一切方便與智慧,世間與出世間的真理;皈依僧是皈依佛的七眾弟子,佛的傳承佛教的團體都是我們恭敬供養的對象。所以大乘皈依和發心的量更廣大。
9. 無始以來我們一直沒有解決生死輪回的問題,在輪回中經歷過各種各樣的事。在座的人也許曾經很輝煌,也許曾經很糟糕。也許有人曾當過國王,或者特別漂亮莊嚴,具足這樣的條件,但是從未利用這些條件讓自己提升,讓自己解除煩惱,從未從根本上解決生死問題。所以導致今生還在輪回。
10. 對《西游記》我是這樣認識的。如來是我們的本來心,唐僧就是我們的信念,信念去找尋我們本來的心。我們的執著生了三個兄弟,即身.口.意,而身.口.意中又出現了貪嗔癡:貪----豬八戒,嗔----孫悟空,癡----沙和尚。整個《西游記》就是比喻我們到彼岸的過程。
11. 阿底峽尊者來到*的時候,看到*的水那么清澈,就說供此水特別有功德。因為印度的水比較臟,他覺得*有這么好的水,又不用什么花費,供佛是多么好。
12. 很多不學佛的人喜歡說:“主啊,保佑我。”主是誰啊?你自己就是造作輪回的主。佛法上講,沒有一個救世主。那么一切造作.一切輪回的根源是什么呢?是迷失自性,顛倒妄想。
13. 佛是什么呢,佛是覺悟者。覺悟者是某個人嗎?不是,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是無所不在無所不有的。這一切的功德其實就體現在我們的心。如果我們的心里沒有煩惱,我們的心能明白世間萬物的真理,那我們就是佛,我們的心就是佛,‘是心是佛’就是這個意思。
14. 什么是外在的善知識?是五彩繽紛的現象,它啟動了你內在的善知識,因緣和合中辨認出殊勝的境相。這種美感的認知從何而來?是外在的顯現與內在善知識的相應。相對來講,是外在顯現的美麗,也是內心對美麗的認知。比如對于紅色,你不會說成黑色,這種完完全全認知紅色的正見,就好比外在善知識。
15. 佛遠在法界,近在你的心。當你開悟的時候,殊勝圓滿的佛就是你的自性,就是自己的心。我們今天學佛的目的不是要發財.不是要世間的一切,而是真正令自己的心完全徹悟,讓自心的功德真正利益一切。這不僅僅是物質,也不僅僅是世間小小的利益,應該是從開悟起完全住于極樂的境界中,永不退失。
16. 有些人認為供養就是拿錢,光拿錢,心不到也不行。有些人認為學密要很多錢,所以不敢學。有些人供養的時候,心里在拉鋸,其實不用這樣,只要用心,心到就行。藏族人供一條哈達就可以,因為是用心在供。
17. 父母都特別心疼孩子,有人心疼孩子的方法是打,有人心疼孩子的方法是愛,打也是一種愛,是為了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雖然舍不得但也要打一下。這叫方便。打是父母對子女一種特別的教育,佛法中也有類似的方便。
18. 普賢心如虛空, 普賢愿如法界。普賢智如太陽, 普賢慧如光明。 普賢慈如大地, 普賢悲如海洋。
19. 密乘皈依的上師,不是指某個人,而是一切具德上師共同的證體:心如佛的覺悟;口如法,弘法利生;身如僧,清凈戒體。一位具德上師肯定是開悟的,心覺悟了,所說的法也都是利益眾生的佛法.方便法,他所示現的是清凈的僧相。身口意如佛法僧,這樣才稱為具德上師。對于這樣的上師我們應該恭敬供養。
20. 有些人請很貴的佛像,甚至純金的佛像,不是為了供奉,而是收藏。因為怕被人拿走,連佛龕里都不敢放。就像*有些年代久遠的佛像都放在保險柜里,怕被偷,這樣的佛像不起作用。所以我不主張收集那些古老的佛像,還是立新的佛像好。一尊舊佛像的價格可以請一千尊新的佛像,每個人都可以供,多好啊。
根松仁波且經典禪語2
1. 供水的時候要把自己的心在佛面前,透徹地毫無保留地懺悔。很多人的懺悔是有保留的,人與人之間都是有保留的,因為人有自尊心,不敢把自己丑陋的事告訴他人,但在佛面前可以說,可以與佛溝通,把心中丑陋的部分如實去懺悔,清凈。我供的不是丑陋的心,我將要供的是如清水一般清凈的心,這是很重要的。
2. 我們將要了脫生死的關鍵時刻,需要依靠上師佛法僧,因為人的力量太單薄,在世間往往身不由己,在大自然的災難中,或人與人之間,人與其他眾生之間,我們沒有辦法抵擋的事情是很多的。
3. 供水不像供其它東西,其它供品需要用辛苦和金錢換來,而供水不需要那么多辛苦,不需要什么金錢就可以做到,所以供水沒有舍不得的心,供養的誠心比較到位。你的心能如水一般的清凈就是到位了。
4. 什么是善知識?就是佛法的導師,教我們怎樣開始修學佛法。善知識是難得的。我們今天遇到佛法,我們皈依,依止上師,修學佛法,這是走解脫的道。若是為世間發財或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這是很小的發心。
5. 凡夫業障深重,無始以來身.語.意都在造作殺盜淫妄酒等一切惡業,我們投入到輪回中是業力所轉,我們的業要消除,必須要修持殊勝的金剛薩埵,在修持中深深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的業障。每個人要有懺悔之心,我們在凡夫的狀態中,必須要認識到自己的.無明過失。
6. 貪嗔癡這三者既是證道的殊勝方便,也從中起了很多的障礙,所以在相對中會有二元對立的存在。而究竟上,道與心.方便與智慧是無二的,一切顯現歸根于自心。而自心的體性光明與空性是不可分的,光明的體性是空性。所以五種智慧圓滿顯現在法界體性中,如此修行,五智任運是第六金剛持,這就是成就之果。
7. 外內密三種善知識其實從未拋棄過我們,是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騎著毛驢找毛驢。世間自作聰明的人都是反著來,離道越來越遠,而八仙中的張國老倒騎毛驢,反的就是正的,這是相對的道喻。
8. 供養凈水的時候,照照自己,讓自己的心清凈無垢,如水一般透徹清凈,這是什么心?這是佛啊。供養就是這樣,在供水的過程中養了自己的心。養到什么程度呢,養到佛的程度。
9. 有些佛的形象是一絲不掛的赤裸相,這是什么意思呢?這不是西方文化。是表達佛是空性的,無眼耳鼻舌身意,一切都是空性的,本來的。
10. 佛教是內道,因為我們自己可以成佛,與佛一樣,將來自己覺悟之后,不需要依靠外力,沒有煩惱.沒有輪回.一切在法界中安住。什么是外道呢?外道是依靠外面的神來保障。大家應該知道佛的殊勝以及佛教與外道的差異。
11. 癡是最大的罪過,有了癡才會貪嗔,貪嗔是從癡而來的。比如知道這個東西不能用,就不會想要,但不知道的人可能因為不知道而想要。有些事,他不知道不該做,所以就做了。比如做一些無意義的事,見到一條蟲子就踩死,見到小動物就打,很隨意地傷害眾生,不懂得這樣對自己不好。如果知道因果就不會殺生了。
12. 學佛人要有把握,盡量不去做。實在無法避免而做了,也得懺悔,不要隨意造傷害生命.罵人等惡業。修法就是要改變自己,使身口意的業障慢慢消除。慢慢把我們的身口意轉變為好的,對人有慈悲心,多做對人有益的事。
13. 念“上師知”的時候,要明白這個“上師”是內在善知識。好比氣球,氣球表面的橡膠皮,就象是外在善知識,里面的氫氣,就是你的內在善知識,從外相看,好象是一個紅色的氣球在升空,但氣球里面沒有氣是升不上去的,所以這氣球的外皮就是方便,里面的氣是智慧,方便與智慧和合中才能得地。
14. 人體的陰和陽是不可缺少.不可分離的,人具有這樣的生命特征。而佛的智慧的特征就是,有智慧也有觀照攝受。攝受就是方便,智慧是本有的功德。用什么方法來顯現這個功德叫方便。方便與智慧的雙運體就是佛。密法毫無保留地演說佛的功德,因此不明白的人會生一些邪見。
15. 佛陀說過人有生老病死.煩惱等諸痛苦。每個人最后都要離開世間。特別是老年人不愿意說到死亡,因為感覺死亡已經逼近。而年輕人不害怕死亡是感覺自己還可以活很久。總之,還有多少日子是個人的緣分,但我們不能稀里糊涂活著。我們學佛的目的,首先要有一定的佛法知識,不被世間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