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詩詞帶賞析1 暑旱苦熱 宋王令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 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 【譯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夏詩詞帶賞析3篇,供大家參考。
立夏詩詞帶賞析1
暑旱苦熱
宋王令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
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
【譯文】
清風沒有力量驅趕暑天的炎熱,那西墜的太陽仿佛生了翅膀,飛旋在山頭,不肯下降。人們個個擔心這樣干旱江湖大海都要枯竭,難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銀河被曬干?高高的昆侖山有常年不化的積雪,遙遠的蓬萊島有永不消失的清涼。我不能夠攜帶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獨自一個,到那兒去逍遙徜徉?
【賞析一】
詩圍繞暑熱寫。暑天的清風是最受人喜愛歡迎的,但詩說清風本來能送涼,現在卻無力驅除熱浪,表示對清風的失望,加深暑熱給人的難受。詩用了一個“屠”字,令人嘆為觀止。詩人在用這字時,不言而喻是把風當作了刀。古人把風比作刀,都是說寒風;賀知章“二月春風似剪刀”,歌頌的是風的巧,與說風的凜冽屬不同的范疇。王令在這里把風比作刀,是寄希望于風,表示對熱的強烈憎惡。次句與首句一樣,也是故作拗折。日落后天就會涼快一些,可太陽偏偏仿佛膠住了,動也不動,猶如生了翅膀,飛上了山。“著翅”二字,固然是由神話傳說日中有三足烏而后世往往以“金鳥”稱太陽聯想而來,但王令首次運用,充滿生新感。落日飛上天當然是假象,卻很深刻地表現了盼望太陽趕快墜落、涼爽快些到來的心理,大似后來《西廂記》中張生盼日落,說太陽黏在天上,“捱一刻似一夏”的迫切難忍的心情。
頷聯轉入議論,還是表現“苦熱”,又照應“暑旱”。三伏干旱,其熱尤盛,天旱得久了,眼前的小河小溝便都干涸,但干旱似乎沒有盡頭,使人們不禁擔心連江海也將枯竭。暑天正是莊稼生長最需要水的時候,如此干旱,收成即將無望,生計將出現危機,于是詩人由擔心變成對上天的責問:“天難道不怕銀河也會因此而干枯嗎?”這聯雖是議論,但由地上的江海而想到天上的銀河,思路廣闊奇特。
頸聯宕開一層,由熱想到避熱。現實中既然沒有可以躲避的清涼世界,詩人的思緒便飛向了虛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侖山頂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萊島,四季陰涼。對熱想冷,由暑思冰雪,是詩人常用的構思,如杜甫《早秋苦熱堆案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履層冰。”王令由冰雪而進一步擴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更為奇特。人間苦熱,屬意仙境,詩意到此似乎已盡,王令卻又把思路猛地拉回,說即使有神山仙島、清涼世界,但不能與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決不會獨個前往。這尾聯直接展示詩人廣大的胸懷,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完全一致,也是他“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助于天下”(王安石語)的品質的表現。同時,“手提天下”,又展現了詩人勃勃壯志,及睥睨天下的豪情。
王令這首詩力求生硬,想象奇特而不怪譎,在宋人詩中比較少見,詩既有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又有強烈的現實主義濟世拯民的思想。
【賞析二】
王令(1032——1059),字逢原,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他是北宋有遠大抱負和卓越才華的優秀詩人,在極其短暫的一生中為我們留下了480余首有價值的詩作。
王令的詩風,或清新,如《舟次》;或豪放,如《暑旱苦熱》、《龍池二絕》等。其古詩,大都格調高古,詩語奇險,深受唐代詩人韓愈、孟郊詩風的影響。《四庫總目提要》評王令的詩道:“磅礴奧衍,大率以韓愈為宗,而出入于盧仝、李賀、孟郊之間,雖得年不永,未能鍛煉以老其材,或不免縱橫太過,而視倨促剽竊者流,則固倜倜乎遠矣。”這可謂一語中的。王令的《張巡》酷似韓詩,而《秋居》等則分明是受了孟詩的影響。
這首《暑旱苦熱》是王令的代表作之一。全詩想象奇特,氣勢恢宏,發抒了詩人愿與天下共苦難的豪情,顯示了其博大胸襟,體現了其雄健瑰奇的詩風,劉克莊《后村詩話前集》稱之為,骨氣蒼老,識見高遠。
【賞析三】
詩的開篇便不同凡響:“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前句寫“清風”——涼爽的風對驅暑顯得無能為力。乍看,這似乎不合風能驅暑的常情,其實,這正是詩人的匠心所在。這樣寫,固然是指清風小而無力驅暑,而更主要的是用“清風無力”來襯托暑旱之甚,酷熱難當。這句中的“屠”字下得尤為精妙。“屠”,是殺掉的意思。“屠得熱”,既使“熱”人格化了,又有力地表現了詩人恨暑熱的情感。若將“屠”字改為“驅”或“消”,詩句固然也通,而藝術效果則遠不及“屠”來得好。詩人的另一首詩《暑中懶出》中的詩句“已嫌風少難*暑”反映的內容與這句詩差不多,但寫得不如這句詩形象生動有力。后句寫太陽遲遲不肯落下,以落日穿上翅膀飛上山來加以反映,也較為形象生動。
讀這兩句詩,我們仿佛看到這樣一種情景:時值酷暑,大旱不雨,小河干涸了,土地龜裂了,禾苗枯萎了,而太陽又偏偏不肯下山,炎氣蒸騰,熱得人們坐立不安。
如此暑旱酷熱是怎樣造成的呢?詩人認為這是由于老天爺的緣故,于是續寫出了:“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這里的“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漢”(指銀河)干涸,這與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字里行間滲透了詩人對老天爺的憎恨之情。應該說,“人固已懼江海竭”這句還包含著這樣的潛臺詞:人們最害怕的還不是江海枯竭,而是因暑旱酷熱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無力解決的生計問題。這也就緊扣住了詩題“暑旱苦熱”中的“苦”字。“河漢干”諸語,想象瑰奇,令人拍案叫絕。
如果說,這首詩的前四句主要是寫暑旱酷熱,反映詩人憎恨“熱”、“天”之情,那么,后四句則重在發抒詩人愿與天下共苦難的豪情,顯示其博大的胸襟。
“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昆侖”是我國西部的高山,上有終年不化的積雪;“蓬萊”是古代傳說中渤海三座神山之一。這些都是詩人心目中無暑旱酷熱之苦的清涼世界。詩人由“暑旱苦熱”想到昆侖、蓬萊等現實與傳說中的清涼世界,這是極其自然的。如此清涼世界對飽嘗暑旱酷熱之苦的詩人產生的吸引力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詩人想到更多的是:“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不能將整個世界拎在手里同去,又怎忍心只身獨往那清涼世界昆侖和蓬萊山呢?這里,詩人盡情抒發了愿與天下人共苦難的豪情,顯示了其博大的胸襟。“手提天下”諸語,想象奇特,氣魄宏偉,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在王令的詩集中,我們還可以找出一些與此相類的詩句來:“長星作慧倘可假,出手為掃中原清”(《偶聞有感》),“終當力卷滄溟水,來作人間十日霖”(《龍池二絕》其一)。與王令同時的韓琦的《苦熱》一詩中也有與“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內容相似的詩行:“嘗聞昆閬間,別有神仙宇……吾欲飛而往,于義不獨處。安得世上人,同日生毛羽?”其想象力也較強,但氣魄遠不及王詩宏偉,藝術感染力也不如王詩強烈,這是不言而喻的。
【賞析四】
《暑旱苦熱》是北宋詩人王令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詩的前四句主要是寫暑旱酷熱,抒發詩人苦于暑熱,憎恨“熱”、“天”之情;后四句意為盡管昆侖有積雪,蓬萊常遺寒,詩人也不忍心舍棄天下,獨自一人前往,重在抒發詩人愿與天下共苦難的豪情,顯示其博大的胸襟。
【賞析五】
這首詩很是為藝林激賞,南宋的劉克莊稱此詩“骨氣蒼老,識度高遠”,近人陳衍更是在《宋詩精華錄》認為,長吉比之不免側艷。孤島時期的錢鐘書,很是羨慕王令手提世界的雄闊,他寫給李宣龔的詩《酷暑簡李拔可丈》有聯說“應指中天呼曷喪,欲提下界去安之。”就是化用王令的這首《暑旱苦熱》,表達了對侵華日軍的仇恨,對國土淪喪,人民慘遭蹂躪,而自己卻無法報國殺敵、救民水火的痛苦郁憤且又愧疚的心情。后來,他又在《宋詩選注》里面對才高命短的王令大加贊嘆,認為他是宋代氣概最闊大的詩人。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這是一種救世的胸襟,是一種憂樂天下的抱負。昆侖山和蓬萊仙島固然是清涼世界,但自恨不能救天下人于火坑,因而不忍游其間。其思致和他的另外一首《暑熱思風》里的“坐將赤熱憂天下,安得清風借我曹”是一致的。
與之相反的,還有一種人生態度,比如蘇東坡在《百斛明珠》里面記載一則柳公權的故事:“貴公子雪中飲醉,臨檻向風曰:‘爽哉此風!’左右皆泣下,貴公子驚問之,曰:‘吾父昔日以爽亡。’楚襄王登臺,有風颯然而至,王曰:‘快哉,此風!寡人與眾共耶?’宋玉譏之曰:‘此獨大王之風,庶人安得而共之?’,不知者以為諂也,知之者以為風也。唐文宗詩曰:‘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柳公權續之曰:‘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惜乎,宋玉不在旁也。”臨風而立,或覺爽快宜人,或感衣單身瑟,天子與草民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宋玉婉而諷,而柳公權只為討皇帝的歡心,所以蘇東坡對他很不滿意,認為他“有美而無箴”,在《補唐文宗柳公權聯句》中增加了“愿言均此施,清陰分四方。”的教誨。類似的揭露,周汝昌先生在箋注楊萬里那首“老農背脊曬欲裂,君王猶道深宮熱!”詩時援引周密的《武林舊事 禁中納涼》,其間的對比,獲得了驚心的效果。
對于熱的感受,似乎有一個傳統,如《詩經云漢》里面說“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惔如焚。我心憚暑,憂心如熏”,其中的“惔、焚、熏”,仿佛九個太陽在頭頂上爆炸,仿佛一把火在嗓子眼里面燔燒,燒得你口渴,燒得你疲憊,說文里面也有“暑近濕如蒸,熱近燥如烘”,這種“蒸”、“烘”、“燒”或“烤”的狀態,使人有暑雨祁寒,民生多艱的怨嗟。然而,
對熱感的銳敏捕獲,眾多的詩人里面,我最喜歡的還是楊萬里的兩首詩,《暮熱游荷池上五首》的其二和《五月初二日苦熱》不論“追涼不是渾閑事,燒眼生憎半幅霞”還是“掀蓬更無風半點,揮扇只有汗如漿”。總之,熱的狀態,熱的質感,于“燒眼”、“生憎”、“更無風半點”、“只有汗如漿”的對比映襯之中變得形象而又活躍起來。
立夏詩詞帶賞析2
《清*樂·村居》
辛棄疾(南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鑒賞
這是抗金英雄辛棄疾難得的充滿溫情的作品之一,在我們的面前展現出一幅山水人家其樂融融的畫卷,溪水潺潺,具有強烈的代入感,仿佛可以體會到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聞到每一縷香。
通過這寥寥數語,把我們帶回到父母在堂,兄弟戲耍的童年時光。不妨在這個夏天,去到鄉野,再次融入大自然的懷抱,“溪頭臥剝蓮蓬”時聽取蛙聲一片,在“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撫*城市動物的傷。
立夏詩詞帶賞析3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唐)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鑒賞
全詩由夏夜納涼的感受和懷念友人的心情兩部分組成。
開篇就是遇景寄詠,細品卻不止是單純寫景,同時引出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巧妙運用了“忽”、“漸”一快一慢二字,傳達了夕陽西下與清月東升給人的直觀感受,表現出作者內心活動的一種快感。
三四句不但寫出一種閑情,同時也寫出一種源自身心兩方面的愜意。接著又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延展這種快感,“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的側耳傾聽之共鳴。寫荷寫竹恰是夏夜給人的最真切的現實感受。
繼而作者又想到此處該有音樂,“欲取鳴琴彈”以即景卻因慵懶“欲取”而未取,由“鳴琴”牽惹起了揮之不去的波心起微瀾的悵惘。不由得令人憶起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之絕響,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納涼過度到懷人上來了。
此時此情此景,作者是多希望有老友在側暢談品奏、共度良宵。可枉然期待友不來,難免就生出些惆悵,乃至把“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進了夢鄉,居然就在夢中與故友相見了。詩以有情的夢境結束,余味縈繞不絕。
看似寫一種閑適自得的個人情趣和無知音的小感慨,并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涵,然而寫各種感覺雖刻畫無痕卻細膩入微,詩味盎然且回味無窮。具有素樸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推薦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