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啦說課稿1各位老師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民美術出版社教材第一冊中的第7課《下雨啦》一課。下面,我著重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下雨啦說課稿3篇(完整文檔),供大家參考。
下雨啦說課稿1
各位老師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民美術出版社教材第一冊中的第7課《下雨啦》一課。下面,我著重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下雨啦》一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即“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北菊n教學時數為1課時。雨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它可以給人類帶來益處,也可以使人類蒙受災難。可是在兒童看來,下雨是一件有趣而令人激動的事情,它能夠給孩子帶來創造的靈感和真實的體驗。本課是一節繪畫練習課,創作的內容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表現雨,畫出自己對雨的感受;二是表現雨中的情景,可以是真實的回憶,也可以是建立于真實基礎上的想象。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雨的科學知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這節課要面對的是一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思維最為活躍的時期,他們那快樂的、充滿童真、童趣的,有著不受制約的想象力。他們的想象力豐富,思維非?;钴S,個性突出,具備初步的表現能力。
三、設計思路
通過引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會議、觀察對下雨時的感受,同時教師及時的與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并進一步展開想象。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和創作熱情,讓他們帶著不拘形式的去大膽繪畫。
四、教學目標
l、回憶下雨時的感受,表現出下雨時的真實情景或自己關于雨的想象。
2、選擇各種形態不同的線條表達出對雨的印象。
3、體驗用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感受的樂趣。
五、課前準備:
1、讓學生回憶下雨時的情景,及雨中人物、景物的特征。
2、教師搜集有關雨景的圖片、錄像、音樂等資料。
六、教學過程
?。ㄒ唬?、組織、導入
1、 組織教學:課前學生做好準備。
2、 欣賞導入: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引起學生對雨的回憶。
3、 出示課件:讓學生觀看雨的圖片,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繪畫興趣。
4、 引出本課課題――《下雨啦》。
(二)、創設情境、滲透知識
1、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雨”的形成。
?。▽W生對雨有了科學的認識。豐富了有關雨的知識,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創作奠定基礎。)
2、按照強弱程度,雨可以分為小雨、中雨、暴雨。給學生放一段分別表現小雨、中雨、暴雨的音樂。(學生們感受出表現小雨、中雨、暴雨的音樂。)
3、在雨中,人、動物會是怎樣的?
4、下雨時你的心情怎樣?
(三)、繪畫練習
1、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教材中的學生作品。(構思自己的作品)
2、鼓勵學生在創作時要不拘形式,大膽表現。(通過練習,生動、大膽地表現出自己對下雨的真情實感。)
3、啟發學生畫出雨中的情景。(鼓勵學生大膽的說,這樣既能為創作做鋪墊,又可以達到相互交流的效果)。
4、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自己的作品。
5、教師針對典型作業及時進行點評。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豐富情感,增強自信心。
6、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以此帶動全班學生整體表現水*的提高。
7、小結:讓學生知道萬物生長離不開水,為了我們的生存環境更美好,應該學會利用資源。
課后總結:
學生嘗試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大膽自由地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表現出來,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通過學生作業,可以看出學生們的思維非常活躍,充滿活力和自信,本課在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陶冶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完善人格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
下雨啦說課稿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您們好!
我是鴻飛雙語學校的老師,感謝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讓我有機會參加這次比賽。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內容是鄂教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明天的天氣怎樣》單元的《下雨啦》。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本冊中的第三個單元,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能力,嘗試探究“雨是怎樣形成的?”從而使學生對天氣變化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從中初步體驗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
二、教材處理
根據本課的內容,在導入新課時增加兩幅圖片,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在總結自然界雨的形成時增加一個視頻短片,使學生對自然界雨的形成更加形象、直觀。
三、教學目標
1 、探究目標:引導學生回想生活中一些有趣現象,提出現象成因的假設;能選擇不同的方法和材料研究、設計、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
2 、知識目標:能用自己的話來解釋雨的形成。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活動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動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識,使學生對自然現象產生興趣,從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四、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難點是:
1、能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2、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重難點的突破,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實驗后,進行觀察、推想“雨是怎樣形成的”來達到要求。
五、教法學法
在導入和交流實驗結果時,我采用談話法來解決問題;在進行實驗時運用講解法和演示法;在探究雨的形成時運用實驗法、討論法、觀察法、嘗試法、小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最后播放視頻短片采用了情景教學法。這些教法更能體現學生的主導地位,培養學生觀察和善于動腦的能力,并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六、教學手段
教學中,我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優化教學環境,拓寬教師和學生的思路,從而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作用。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和動腦的能力,體驗實踐出真知的快樂!
七、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程序是:教具、學具準備:課件、酒精燈、燒杯、玻璃片、木夾子、熱水、石棉網、鐵臺架、火柴→導入新課(3分鐘)→新課講解(25分鐘)→歸納總結(3分鐘)→拓展活動(4分鐘)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導入新課。(出示圖片)
教師請學生觀看烏云、閃電和下雨時的圖片,使學生想象下雨前的情景和下雨時的情景,從而很快的融入課堂。創設這一教學情境,在于激起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使學生很快的融入課堂。
(二)、提出疑問,實踐驗證。
教師提出疑問讓學生猜想。當教師提出“雨是怎樣形成的?”學生可能會說出許多例子,在這兒教師不急于告訴學生猜測結果是否正確,而是引導學生用實驗驗證他們的猜測結果。
?。ㄈ?、實踐驗證,得出結論。
?、俳處熓痉秾嶒灢襟E,讓學生進行操作實驗(師講解實驗器材和實驗步驟)。學生合作完成表格的記錄。
設計這一環節是學生運用前面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操作的能力及經驗,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發揮,加強合作意識,培養學習興趣與創造性思維。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適時的參與到活動中去。加以引導、指導、提示。最后實驗完成后,學生匯報實驗結果、交流,教師加以總結。
②通過實驗結果,讓學生分組討論:自然界的雨是怎樣形成的?
③出示雨形成的視頻,教師歸納總結。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增強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地位。讓同學們在討論、交流實踐感受到合作探究的快樂,以及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同時借助匯報實驗結果,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采用多媒體課件以及動畫,展現雨形成的過程,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體現學科的整合性。
(四)拓展活動
?、偻ㄟ^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②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幫助?
這個環節的安排,引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愿望。
八、板書設計
15下雨啦
遇熱遇冷
水→水蒸氣→小水珠→雨
九、課后反思
就這一節,我首先通過提出問題(雨是怎樣形成的?)讓學生去猜想,再進行模擬雨的成因實驗,來討論自然界雨的形成,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科學的興趣,然后使用情景教學加深學生對雨的形成過程。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科學的趣味性和在日常生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