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派出所社區民警事跡派出所社區民警事跡,供大家參考。
派出所社區民警事跡派出所社區民警事跡
一顆心, 為著人民而跳動
——記寶應縣公安局城北派出所社區民警唐積桐
在寶應縣公安系統內, 有這樣一位普通的民警, 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始終兢兢業業, 對身邊的群眾一貫懷有真真切切的感情, 身為一個警察, 他在真正的意義上做到了與老百姓心連著心、 手牽著手、 情系著情。
他就是被人們譽為“陳先巖式” 的社區民警、 寶應縣公安局城北派出所蘇中
社區警長唐積桐。
今年 48 歲的唐積桐, 干上警察這一行可說是“半路出家”。1976 年 12 月, 他應征入伍, 成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從班長、 副連長一直干到副營職干部, 唐積桐經受了無數次血與火的考驗, 顯示出一個軍人的赤膽忠心和錚錚鐵骨。
特別是 1979 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后, 他 5 寫血書, 主動要求參戰。
在生與死的搏斗中, 唐積桐經歷了 25 個日日夜夜, 他所在連的 160 多人中先后有 52 人不幸傷亡, 最小的只有 18 歲。
這一切都使唐積桐刻骨銘心, 他常想, 比起犧牲的戰友, 自己算是萬幸了, 這樣的生命其實已不屬于哪一個人, 更不應該一味地用來享樂甚至虛度, 而應該用來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惟有這樣才對得起死去的戰友, 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回到地方后, 唐積桐先后在沿河、 南門、 城中等派出所擔任警長, 十幾年來,他始終戰斗在社區警務工作的第一線,無論形勢發生什么變化, 出現什么情況,遇到什么困難, 他始終牢記執政為民的宗旨, 努力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 團結和依靠社區群眾, 構筑起讓居民群眾放心、 滿意的平安社區。
他個人先后被評為寶應縣十佳社區民警、 十佳愛民標兵警察, 揚州市嚴打整治工作先進個人、 平安創建工作行進個人、 十佳政法干警, 并榮立三等功一次, 被命名為“陳先巖式的好民警”。
2003 年 11 月, 寶應縣公安局作出決定, 在全縣公安機關和全體公安民警中開展向唐積桐同志學習的活動。
“社區就是我的家, 我的崗位在社區”
唐積桐自從穿上警服, 就一直對社區工作懷有深厚的感情, 這么多年來, 眼
看他的榮譽越來越多, 他也有好幾次變動工作的機會, 可他舍不得轄區的居民。他常說:
“社區就好比是我的家, 我的崗位在社區, 生活、 工作在這里的上千戶家庭、 數千個居民, 是我服務的對象, 時時刻刻我得替他們著想!”
2003 年 5 月, 寶應城區派出所進行了整合, 唐積桐第一次來到了城北派出所蘇中警區工作。
這是一個出了名的“老大難” 社區, 原是城鄉 結合部, 轄區內有常駐人口 10000 多人, 暫住人口 1100 多人, 僅私房出租戶就有 370 多家, 而且還有不少的政府機關、 學校和金融單位, 什么娛樂休閑場所、 酒樓飯店等更是比比皆是, 這里以前一直是各類刑事案件的高發地段, 沒有誰也在這兒“栽跟頭”。熟悉唐積桐的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 不少親友也勸他“識點時務”。
但唐積桐卻一臉的不在乎, 他說:
“在哪里工作, 都是領導對我的信任, 好在還沒有改變我的社區老本行, 半年吧, 給我半年的時間, 干不好, 我請求處分!”
為了盡快熟悉情況, 贏得群眾, 扭轉局面, 唐積桐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走遍了轄區內的每一條街巷胡同。
那段時間, 他一邊深入宣傳實施社區警務戰略的重要性, 爭取社區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一邊廣泛走訪群眾, 征求意見和建議。那時, 蘇中警區東片家家戶戶無門牌、 錯門牌、 重門牌的現象比較普遍, 不但給群眾的收發郵件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而且對治安管理也十分不利。唐積桐到任后,立即著手科學合理地編制門牌, 不少居民不配合, 老唐可說是磨破了嘴皮, 跑斷了腿。
那時正是炎熱的夏天, 釘門牌本不是唐積桐的事, 可他卻親自背上挎包、擔條毛巾, 一家一戶地上門安裝。
為了不損害居民家墻面的瓷磚, 他先用毛巾將墻面擦干凈, 然后用自費購買的玻璃膠粘門牌。
那段日子, 老唐的手指經常被玻璃膠粘住, 洗不掉, 抹不去, 最后只好用小銼銼, 用小刀刮。
更多的人家則需要用射釘槍安裝, 鋼釘打進水泥墻里直冒火星, 震得他虎口隱隱作痛。
就是這樣,他一個人做三四個人做的事, 最終將數千個路牌、 門牌安裝完畢。
居民們見老唐這樣能為百姓吃苦, 打心眼里把他當作自己人。
唐積桐常說, 社區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做人的工作是要靠感情作為紐帶的。作為一名社區民警, 面對群眾更要有誠心、 細心、 耐心和責任心, 只有做到親民、愛民, 人民群眾才能愿意與我們打成一片, 與我們結交朋友, 交流感情, 互通信息。
在唐積桐的管段里, 幾乎每戶居民家里都會有一張他送上的“警民聯系卡”。別看這張卡片小, 但他卻把老唐和廣大居民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那上面的電
話號碼也不僅僅是一串簡單的數字, 而是老唐十年如一日為民服務的承諾。“有事請打我電話, 我一定會盡快趕到。” 每次送出一張“警民聯系卡”, 唐積桐都會對群眾作出同樣的承諾。
時間久了, 居民不但遇到有什么急事、 難事, 如水、 電、煤發生故障, 下崗待業、 夫妻不和、 家人患病、 住房緊促、 子女就讀, 甚至陰溝堵塞等都愛找他, 就是遇到什么喜慶事, 也都愛找他。
因為將心比心, 因為設身處地, 居民群眾把唐積桐當成了 自己的親人。
其實本文章共 2 頁, 當前在第 1頁
下一頁
, 唐積桐在心里, 又何嘗不是每時每刻將社區的每一戶居民當作自己真正的親人啊。
“社區居民都是我的親人, 關心他們每一個人不需要什么理由”
社區是個大家庭, 不管貧賤富貴, 不管長住短住, 唐積桐都把他們當作是大家庭的一分子, 全心全意地去關心其中的每一個居民。
多年來, 唐積桐總是這樣告誡和要求自己:
無論任何時候, 都要以魚水之情善待社
區居民群眾, 自覺擺正同群眾的關系, 努力做到民有所呼、 我有所應, 民有所憂、 我有所慮, 民有所求、 我有所助, 民有所難、 我有所救。
就拿他現在管轄的蘇中社區來說吧, 社區內每家每戶的情況, 他都了如指掌。
誰家有孤寡老人需要特殊照顧, 誰家有什么困難需要及時幫助, 甚至連誰家的電路老化、 存在隱患,誰家的陽臺上堆的什么易燃雜物, 他心里都有一本詳細的賬, 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活檔案”
有一年春天, 唐積桐到平安巷貧困居民老吳家走訪, 見老吳臥病在床, 同老吳一起下崗的老伴也精神不振, 老唐心里感到十分難過。
此后, 他就把老吳家的事當成是自己的事, 不怕跑腿, 不怕磨嘴皮, 同居委會干部一道與民政部門打了不少的交道, 最終為老吳家爭取到了社會最低生活保障金, 解決了老吳的燃眉之急。
老吳含著眼淚, 握著唐積桐的手, 半天說不出話來。
社區里有戶姓郁的人家, 父母都長年在外打工, 家里只有爹爹和孫子二人。小郁原在技校學過烹飪, 但因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脾氣變得有點古怪, 加上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朋友的拉攏, 逐漸地滑上了歪道。
爹爹管不住孫子, 內心非常著急。
唐積桐了解這個情況后, 三番五次, 主動上門做小郁的思想工作, 教會他做人與處世的道理, 并幫他在縣城的一家飯店里找到了一份廚師的工作, 終
使小郁懸崖勒馬, 改過自新。
感動得小郁的爹爹逢人就夸老唐做了一件積德行善的大好事。
今年春節前夕, 蘇中新村有戶姓王的人家, 父子因長期矛盾, 積怨太深, 差不多就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 隨時隨地都有激化的可能。
老唐哪有心事忙自己家過年, 三天兩天地往家跑, 分別與王家父子促膝談心, 并會同司法科、 居委會的有關同志一起出面加以調處, 最終使矛盾鈍化, 父子握手言和。
鄰居們得知后,都笑著說:
“要不是唐警長, 怕是我們這個年也過不安穩。”
唐積桐有這樣一段肺腑之言:
“老百姓的事, 有些在我們看來是小事, 在他們的眼里就是關系切身利益的大事。” 有一次, 老唐在對東升路一家陳的人家進行戶口項目核對登記時, 發現陳家 5 口人中, 就有 3 口人的姓名有音同字不同的錯誤。
其中一個小孩登記為“女”, 而戶口底冊上卻為“男”。
老唐當即告訴了陳家的戶主, 并細心講解了更正姓名所需的材料和程序。
陳家人感動地說:
“不是你這次上門核對戶口, 我還不知道戶口薄上有問題, 感謝你及時的提醒, 要不一旦用到可就要誤事了!” 像這樣的事, 老唐遇到過不少回, 每次他都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 幫助解決。
這些年, 不論刮風下雨, 唐積桐每晚都堅持到社區里轉上幾圈, 有時一直到深夜。
要是發現誰家的門沒關好, 老唐就喊一聲主人的名字, 讓他把門關緊; 要是發現有什么情況, 老唐就立即投入緊張的戰斗。
平時, 不管在哪里, 老唐只要看見摩托車或電動車的主人不重視防盜, 他都不忘提醒幾句。
有一次, 老唐在東升路十一巷巡查時, 發現有輛黑色摩托車停在門口, 沒有上鎖。
他好不容易敲開車主家的門, 卻得了開門的小伙子一句“煩死了, 還讓不讓人休息” 的呵斥。
對此, 老唐也早已習以為常, 他耐著性子同那個小伙子談起防盜的常識, 直到他心服口服。
當老唐幫他將摩托車推進了院子, 那小伙子終于不好意思地笑了, 連聲說“感謝”。
唐積桐就是這樣盡心盡力地為老百姓做事情, 但對自己家里的事情, 卻照顧很少, 特別是對自己的事顯得十分馬虎。
他在部隊里就患上了支氣管擴張, 一年總要發作好回。
有幾回正逢上所里的專項行動, 領導不安排他參加, 他卻主動請戰。
有一次在值班時, 病情突然加重, 他只好請同志替一下, 掛了 8 天水, 硬是沒請一天假。
曾經有人問唐積桐:“為了老百姓這些家長里短、 雞毛蒜皮的小事,
你整天這樣激情似火地忙碌, 到底有什么理由呀? ” 老唐聽后, 咧嘴一笑說:“我是倒過來看的, 想想看, 還有什么, 能比每時每刻分享每家每戶的快樂, 更讓人感到開心的呢? 社區居民都是我的親人, 關心他們不需要什么理由!”
“守護社區群眾的安全是我光榮的職責, 讓社區群眾滿意是我最大的心愿”
身為一名警察, 首要職責是保護人民群眾的安全, 這個“安全” 在唐積桐的眼里不僅僅是生命財產的安全, 他從一個社區民警的角度出發, 把確保社區群眾的安居樂業作為永恒不變的追求。
近年來, 唐積桐會同所在社區居委會進行實地考察, 共同探討加強社區治安工作的措施和辦法, 形成了“人防、 物防、 技防三位一體” 的創建安全社區工作思路, 并創造性地提出了 家庭防范“十要素”, 挨門逐戶地進行宣講。
在走訪居民和采集治安信息過程中, 唐積桐發現轄區內人戶分離、 房屋租賃及外來人口愈來愈多, 對人口的管理也愈來愈復雜。
于是, 他利用業余時間對地區人員住戶進行了匯總分析, 并用不同的標志將每戶人員按照常住、 人戶分離、房屋租賃和外來人口等情況進行分類收集整理, 建立了便于管理的一整套基礎手冊型資料, 形成了人人皆知的老唐的“59 個文件盒”。
這“59 個文件盒”, 得到了市局和縣局領導的充分肯定, 如今已成為各社區民警學習的“樣板”。
這些看似簡單卻又比較科學的方法, 使唐積桐這樣的社區民警們快速、 全面地了解了社區, 為社區長效管理打下了扎實基礎。
不少人半開玩笑地說:
“只要有了類似于老唐的 59 個文件盒, 就能立刻成為社區的‘活地圖’。”
到蘇中社區工作后, 唐積桐針對社區往年刑事案件高發的態勢, 為了確保小區的安全, 他想方設法, 積極開展群防群治。
在爭得轄區內老黨員、 老干部、 老同志的支持下, 他落實了 50 多名信息員, 聘請了 16 名義務護巷員, 將他們 4人一組, 對社區進行切塊負責、 承包防范。
除不斷對護巷員進行防范知識和防衛技巧培訓外, 老唐還采用黑板報、 戧牌及宣傳單提醒等方式, 及時報道發案情況和預警信息。
他自編、 自寫的黑板報內容每月都要換上兩三次, 通俗易懂, 老百姓很是愛看。
他還大力推行白天重在“看”、 晚上重在“巡”、 深夜重在“守” 的24 小時“全天候” 防范模式, 收到了 良好的效果。
半年不到, 轄區內發案率就下降了 30, 去年僅發生不到 10 起, 成為有名的平安社區。
細致工作, 不僅增進了警民之間的感情, 改善了警民關系, 在感情上得到了
群眾的回報, 同時也使唐積桐在工作上得到了轄區內群眾的信任和大力支持, 轄區內一有什么情況, 群眾都爭著向老唐反映。
許多居民說:
“老唐做事認真, 為民負責, 這樣的警長, 我們信得過。
有了他, 我們睡覺都感到安穩!” 有一天晚上, 有個男青年手提一只黑色拎包, 在城郊橋西首一家錄像廳門前游蕩, 行為詭秘。
這家錄像廳的業主見此情景, 想起平時老唐的叮囑, 頓時提高了警惕。
他不動神色, 悄悄地撥通了老唐的手機。
唐積桐聞訊后, 立即帶領幾個聯防隊員趕到現場, 對那可疑青年進行盤問。
那人自稱是做藥材生意的, 但他的包內卻無一樣藥品或藥材宣傳材料, 竟然有起子一把、 鉗子一把、 手電筒一只。
老唐抓住疑點不放, 緊緊相逼, 最終使那家伙無法抵賴, 徹底坦白。
原來他是鹽都縣的一個流竄盜竊案犯, 已經在多個縣市連續作案 20 多起。
這次, 他第一次來到寶應, 想在這個小縣城里撈上一把, 沒想到剛踏上寶應土地, 進入蘇中社區, 還沒 “開張”,就一下子栽倒在老唐的鐵腕之下。
2003 年國慶節期間, 河南鶴壁有 3 人在泰州聚眾斗毆, 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這 3 個家伙知道情況不妙, 立即乘車北竄, 到達寶應境內時, 本想下車喘口氣, 但由于他們神色慌張, 蘇中社區的群眾發現他們可疑之處很多, 就立即向唐積桐報告。
老唐迅速行動, 終使這 3 人束手就擒。
做好轄區內刑滿釋放、 勞教人員等重點對象的幫教工作, 使他們逐漸轉化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是唐積桐作為社區民警長期重視的又一項工作。
越某因為...
推薦訪問:派出所社區民警事跡派出所社區民警事跡 民警 派出所 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