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崇 張佳奇 陶濤 郭楊
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已經成為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低空經濟安全“騰飛”需要氣象護航,氣象科技能夠支撐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建設、賦能低空產業的發展。***總書記強調,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2022年國務院印發的《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明確要求加快現代氣象科技創新,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人才是最重要的支撐要素。加強氣象教育培訓體系及能力建設,是推動氣象人才隊伍轉型升級和素質提升,促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實現氣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我國氣象教育培訓的發展歷程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氣象教育培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精細、從封閉局限向開放融合轉變的不斷探索的發展過程,教育培訓體系逐步健全,為構建氣象現代化體系,助力發展低空經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萌芽時期(20世紀初—1934年)。這一時期我國氣象教育培訓還比較落后,氣象工作主要是為戰爭提供保障。20世紀初期,我國的氣象研究及相關教育工作主要是由一些外籍傳教士和學者在進行。20世紀20年代,隨著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教授在國內高等學府開設氣象學課程,我國的氣象高等教育才逐步得到發展。竺可楨編寫的《氣象學發達之歷史》是我國首篇詳述氣象學歷史的文獻。在民國時期,我國氣象教育培訓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除了中央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設有氣象組外,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開展的氣象學習班和國民政府空軍開設的氣象訓練班也為氣象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重要平臺。竺可楨創辦的氣象學習班共辦了4期,培養了近百名氣象人才,為氣象部門各個工作崗位輸送了人才。國民政府空軍氣象訓練班規模龐大,教學體系較為完備,課程設置力爭豐富,特別是在抗戰時期,為空軍抗日空戰的氣象保障作出了重要貢獻。
延安時期(1935—1948年)。這一時期雖是我國氣象事業初創期,氣象教育培訓即實施了堅持緊密圍繞黨的中心任務、突出政治思想育人、探索培訓內容與方式、推行國際交流理念的卓有成效建設之路。但這一時期的氣象教育培訓也主要是服務保障軍事行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尚未顯現。為適應抗戰需求和戰爭形勢變化,教育培訓更加注重實用的氣象知識教育,構建了課程講授、集體討論、學用結合的培訓方式,培訓出一批批為軍事行動尤其空軍領域提供氣象支持的專業人才。抗戰期間氣象服務已成為戰略情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風速、風向等因素的準確預測直接影響到空中戰略轟炸及航線規劃的成敗,這一時期的實踐也為我國氣象服務的軍民融合和現代化奠定了基石。另一方面,秉承開放交流的培訓理念,派送學員在美軍觀察組電臺實習交流,不僅學習了美軍通報規則,還學習了美國報話機的相關技術,保證了戰爭期間業務培訓內容的先進性和前沿性。但這段時期的氣象教育培訓主要注重實用性,在系統性和深度上有所欠缺,教育體系不完善,專業人才匱乏。加之抗戰期間局勢動蕩,氣象教育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的條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77年)。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氣象教育培訓事業緊密圍繞國家經濟的發展需要而展開。1949中央軍委氣象局(中國氣象局的前身)成立后,在清華大學開辦了第一期氣象觀測訓練班并培養了79名學員,這是新中國培養的最早一批氣象觀測員。1951年,中國氣象局開辦了天氣預報實習班并培養了39名學員,這是新中國培養的最早的一批氣象預報人員。1955年,我國首個氣象專業學校即北京氣象學校的成立,進一步推動了氣象教育的發展,為培養氣象專業人才奠定了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期間,我國又陸續設立了一系列氣象專業院校,如南京氣象學院(現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開始進行本科及以上的氣象教育。這些學府為國家氣象事業的發展輸送了大量專業人才,壯大了氣象學科人才隊伍,為氣象科研和應用提供了堅實支持,促進我國氣象教育逐步走向規范化和系統化。這段時期,我國逐步開展氣象國際化交流進程,然而由于國際敵對勢力阻撓,中國氣象國際合作在曲折中探索,直到1971年恢復世界氣象組織(WMO)合法席位,才開啟了中國與世界在氣象領域互動交流學習的新篇章。
改革開放時期(1978—1999年)。這一時期,隨著我國工農業的快速發展,以及醫療救援、搶險救災、氣象探測、海洋監測等領域工作的開展,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不斷加大,氣象教育培訓響應了科技興氣象、服務拓領域、人才強隊伍的要求,主動適應氣象事業的發展,依托計算機、遙感、探測等科技的發展,加快教育培訓體系的建設和完善。20世紀80年代,為適應氣象現代化建設的人才需求,氣象部門加大氣象院校建設力度。南京氣象學院被列入全國重點院校,分別位于北京和成都的兩所氣象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高等學府,絕大部分地方氣象局恢復或新建了氣象中等專業學校。除了傳統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繼續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為氣象服務經濟發展的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同時,中國氣象局及各級氣象部門紛紛開辦各種高新技術培訓班和在職提高班,初步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的承擔普通教育與成人教育雙重任務的氣象教育體系,為改善氣象隊伍的人才結構提供了保障。加強與國際的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世界氣象組織(英文簡寫WMO)各項自愿援助計劃,包括開展聯合培養項目、舉辦國際會議和學術交流、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和評審等。1979年,中美簽署氣象科技合作協議,拉開了我國對外氣象科技人員交流、培訓和引進先進技術的序幕。在教育培訓領域,1993年WMO批準在南京氣象學院設立中國最早的區域培訓中心,每年接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及地區的氣象水文管理人員到華進行交流,同時派遣我國氣象專家遠赴國外現場指導。
現代化時期(2000年至今)。近年來,我國以通用航空產業為主體的低空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民用無人機產業發展迅猛,并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低空經濟在應急救援、醫療救護、警務安防等公共應用領域活動中有越來越多的體現,跳傘飛行、體驗飛行、私人飛行、航空運動、航空科普等低空消費類經濟活動變得越來越普及。為應對低空經濟發展對氣象技術的創新需求,氣象教育培訓借助信息技術的支持,著力探索教育技術創新和學習資源建設的有效途徑。2003年,基于氣象衛星廣播系統的中國氣象局遠程直播教學正式啟動,培訓課程覆蓋氣象衛星與遙感技術、數據處理及氣候服務等多個專業領域,這些課程通過多語種授課以適應不同學員的語言需求,標志著具有中國特色的氣象遠程教育培訓從探索走向了實踐。教育技術創新方面,變“灌輸式”為“參與式”的教育培訓方式,結合市場需求,運用研究式教學、訪談教學、情景模擬等多元化教學手段,推行教育云平臺、虛擬現實、行業慕課等教學平臺與手段。資源建設方面,采用流媒體、非線性編輯和網頁交互等多種技術,逐步搭建系統功能完善、應用性能良好的多媒體教學資料共建共享環境。為培養滿足氣象現代化需求的高素質人才,2015年中國氣象局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20所高校聯合發起創立中國氣象人才培養聯盟,在氣象人才培養的學科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和研究平臺建設、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培養、實習實訓、學生就業創業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這一時期,國際交流進一步加強。自2002年WMO將中國氣象局氣象培訓中心設為南京區域氣象培訓中心北京分部以來,兩大區域培訓中心南北輝映,累計為全球11000多人提供了短期培訓。此外,我國積極響應WMO提出的“全球校園計劃”,氣象援外培訓的規模和學員數量已位列世界第一,為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氣象科技進步、人才培養、管理體系構建等方面提供了幫助和支持,也向國際社會展示了后疫情時代有效教育培訓的參考模式。
二、我國氣象教育培訓的實踐啟示
我國氣象教育培訓事業堅持堅定的理想信念,堅持服務國家建設的宗旨,在科技創新的助力下,不斷變革內容方法,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形成了完善的氣象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了氣象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為我國氣象教育培訓的高質量發展,促進低空經濟發展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堅持德才兼修,提升綜合素養。我國氣象教育培訓堅持緊密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傳承政治思想育人的“艱苦奮斗”延安精神和“自立自強”時代精神。當前氣象教育培訓要堅持把貫徹落實******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為根本遵循,圍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氣象史等內容開展培訓,教育氣象干部和學員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弘揚氣象優良傳統。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提高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既要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氣象教育培訓中的核心地位,又要著力提升學員重點響應與現代氣象服務緊密相關的低空經濟產業鏈需求,圍繞低空制造、低空飛行、低空保障和綜合服務的低空經濟領域,努力提升氣象科技服務現代化中的實際操作能力,以推動氣象工作者積極應對氣象服務領域的新挑戰。
加強協同創新,開發持續動能。我國氣象教育培訓積極運用氣象科技和氣象教育技術信息化,推動內容與時俱進、資源建設共建共享。建立完善新技術、新設備、新系統、新業務流程以及氣象科技管理等方面教育培訓內容的開發和更新機制。圍繞培訓課程需要,制定教材建設規劃,有計劃地編制和更新系列教材,以及配套的實訓實習教材和教輔。當前,為積極響應為我國低空經濟安全“騰飛”護航的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戰略,氣象教育培訓需要依托數字化和智慧化平臺,利用數字化轉型來整合和優化氣象教育資源,圍繞通用、警用、海關等各類低空飛行活動、航空應急救援低空空域管控系統等氣象科技服務領域,完善師資教學內容,通過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效率提升。
構建長效機制,優化發展路徑。我國氣象教育培訓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針對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不同辦學形式,規范制定不同的辦學標準,完善評估指標體系,并加強對氣象教育培訓質量和實效的跟蹤評估。當前應繼續推動氣象教育培訓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把評估結果作為教育培訓改進、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依據,以評促改、以評促建。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化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大數據挖掘、文本分析和問卷調查等方式實時跟蹤并持續反饋氣象教育培訓的效果,定期評估、調整和優化教育培訓內容,應對低空經濟快速發展對氣象服務的巨大需求。
搭建高地和平臺,提升大國話語權。我國氣象教育培訓一直秉承開放交流的培訓理念,堅持對發展中國家氣象培訓援助和向發達國家學習先進氣象科技。當前,我國的氣象教育培訓要在WMO等多邊合作和“一帶一路”框架下,積極履行氣象教育培訓的大國承諾,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援助、設施援建和教育培訓,搭建我國氣象教育培訓高地。另一方面,應積極搭建開放合作平臺,推動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氣象教育培訓領域形成長期穩定的科技交流、科學家互訪和氣象教育培訓的合作機制,提升我國在全球氣象治理和低空經濟的話語權。
三、提升氣象教育培訓質量的
對策建議
為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我國氣象教育培訓要順應現代化發展趨勢,積極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與現代氣象服務緊密相關的交通運輸平臺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和低空經濟的產業鏈發展需求“同頻共振”,突出科技發展和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動力,致力于培養氣象高質量發展所急需的復合型氣象專業人才。同時,鑒于全球氣候變化所引發的全人類共同挑戰,我國氣象教育培訓應貫徹創新驅動國家發展戰略,通過推動產業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中國方案,為全球氣象治理話語權的提升貢獻中國智慧。
促進思想覺悟與專業能力協同發展。建立理論基礎與實踐運用能力并重的氣象教育培訓模式。加強政治引領,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創新理論的教培計劃,引導學員保持“趕考”路上的緊迫感、為民服務的使命感、干事擔當的責任感,不斷提升領導氣象現代化建設的能力。充分認識低空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引擎的作用,針對發展低空經濟的新要求,通過與高校、科研單位、WMO等國際組織合作,不斷選優配強師資。借力科技進步和信息化發展,不斷更新氣象科技與現代化服務前沿領域的教學內容,持續開發講授式、研討式、案例式、模擬式、體驗式、訪談式、翻轉課堂等多樣性教育培訓方法,確保學員在政治理論素養提升的基礎上,充分掌握應對發展低空經濟對未來氣象挑戰的全面技能。
加強國內外氣象教育培訓資源共建共享。加大國內教學資源與國際先進資源的合作,依托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資源共享與教學方法創新。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打造氣象專業的開放性網絡教育平臺,同步借鑒和吸納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氣象教育培訓的多樣性與國際化水平。加強對涉外人員及國際議題的專業培訓,如開展英語能力提升培訓和氣象科技英語培訓,增設涉外禮儀、國際組織規則等課程,助力氣象國際專家隊伍建設和外事服務能力提升。同時,加強與相關部委和WMO等國際組織合作,在城市交通、工業、農業、林業、漁業、建筑業等作業飛行以及醫療救援、搶險救災、氣象探測、海洋監測、科學實驗等飛行活動的低空經濟場景中,探索“氣象+”合作新賽道,將氣象模塊定制化嵌入相關行業援外培訓、科技交流和課程體系,建立氣象國際教育培訓合作交流的長效機制。
推動氣象教育培訓評價體系持續優化。通過在線平臺實施針對性的輪訓和持續教育,定期評估培訓內容與效果,提高研究和應對低空經濟不同應用場景問題的能力。加強氣象教育培訓能力和質量的監控,狠抓氣象教育培訓工作實效,加強對氣象教育培訓機構管理和課程建設的質量評估。構建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估指標體系,不斷推進氣象教育培訓評價體系及指標的科學性、精準度和標準化。順應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技術發展趨勢,結合氣象教育培訓工作實際情況,以課程開發及應用流程為主線,研究設計線上、混合式課程質量評估指標體系。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責任編輯:梁曙霞
猜你喜歡 低空氣象培訓 氣象樹作文周刊·小學一年級版(2022年24期)2022-06-18《內蒙古氣象》征稿簡則內蒙古氣象(2021年2期)2021-07-01培訓通知辦公室業務(2020年18期)2020-09-29CIT培訓學院2020線上培訓正式啟航家庭影院技術(2020年6期)2020-07-27從五方面做好引導培訓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大國氣象領導決策信息(2018年46期)2018-04-20美麗的氣象奇觀百科探秘·航空航天(2017年11期)2017-12-20低空自由飛行短期沖突探測算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7年9期)2017-12-18無題(2)南方文學(2016年3期)2016-06-12低空無人機在測繪中的應用分析中國房地產業(2016年8期)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