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鴻浩,李 雨,李 哲,孫文波,鄒欣汐,羅 莉,翟旭亮,李 虹,金素雅,羅 輝,呂光俊
( 1.西南大學 水產學院,重慶 402460; 2.重慶市水產科技創新聯盟,重慶 400020; 3.重慶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重慶 401121 )
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clarkii)屬于十足目螯蝦科原螯蝦屬。其生長速度快,營底棲生活,晝伏夜出,有較強的趨水性、適應性和抗逆性[1]。克氏原螯蝦為雜食性動物,主要依靠第2、3對步足的螯夾起食物遞送到口中,再由顎進行咬食[2]。其不同生長階段的食性也有所差異[3]:剛孵出的幼體以其自身卵黃為營養,Ⅱ期幼體主要濾食水中的藻類、輪蟲、腐殖質和有機碎屑等,Ⅲ期幼體能攝取水中的小型浮游動物,如枝角類和橈足類等;成蝦主要以小雜魚、水草或人工飼料為食[4]。徐增洪等[5]研究發現,克氏原螯蝦幼蝦腸道內的食物組成主要是浮游植物和動物,成蝦食物選擇性更廣。在食物充足條件下,克氏原螯蝦持續進食,且晚間進食量較白天多。由于不同生長階段克氏原螯蝦食性不一,因此其營養需求也會存在差異。通常認為,在生長階段,動物生長速度與營養攝入量和營養結構有直接關系,特定發育階段也有一定的營養需求[6-7]。蝦類對于糖類的利用能力有限,因此蛋白質、脂肪是直接影響到克氏原螯蝦生長的關鍵因子[8-9]。而微量元素Ca和P利于其蛻殼,加速生長[10],維生素類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其抗氧化能力[11]。因此,不同營養素共同調節克氏原螯蝦的生長和健康狀況。近年來,克氏原螯蝦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0年,克氏原螯蝦養殖總產量達239.36萬t,較2019年增長14.55%[12]。但有關其營養與飼料研究滯后,筆者擬對克氏原螯蝦營養需求與飼料研究進行總結與歸納,旨在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自克氏原螯蝦引入我國以來,其養殖熱度不斷升高,與生長相關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目前,克氏原螯蝦營養學研究主要涉及到對蛋白質、必需氨基酸、脂類、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的需求等方面,已建立部分營養標準,對推動克氏原螯蝦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已有部分研究對不同生長階段克氏原螯蝦的蛋白質營養需求進行系統評價[13],并開展了克氏原螯蝦環境營養學研究,整體評價養殖對象與水體環境的綜合效益。這些研究有助于完善克氏原螯蝦的營養參數,以達到精準營養的目的。
1.1 蛋白質和氨基酸需求量
1.1.1 蛋白質需求
蛋白質主要用于維持水產動物生長、繁殖和能量供應等,是水產動物生命活動中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14]。同時,蛋白質是水產動物體組成的主要有機物質,可占機體干物質的65%~75%,養殖水產動物就是生產動物蛋白質的過程。因此,研究水產動物蛋白質營養需求非常重要,并具有指導意義。
目前,關于克氏原螯蝦的蛋白質營養需求研究已有較多報道(表1)。Hubbard等[15]以質量增加率為評價指標得到0.9~1.2 g克氏原螯蝦蛋白質需求為30%。張家宏等[16]以相似規格的克氏原螯蝦試驗得到適宜需求量為24%~28%。兩者試驗結果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試驗飼料中蛋白質原料的不同,前者主要蛋白源是酪蛋白和明膠,后者是以魚粉和豆粕為蛋白源,魚粉中氨基酸組成更平衡且幼蝦更喜食動物性蛋白飼料[17],使得克氏原螯蝦對兩種飼料的攝食情況和利用率不同而導致蛋白質營養需要產生差異。其次,非蛋白能源物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節約蛋白質的作用,在上述兩個試驗中該類物質在飼料中的配比有所差別,這也是影響兩者試驗結果的因素之一。此外,養殖條件、分析方法和飼料加工工藝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子。何吉祥[18]采用3×3因子試驗法,對體質量(2.39±0.37) g克氏原螯蝦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當試驗飼料蛋白質含量為31.86%時為最佳。Xu等[19]用相似的試驗方法對體質量(2.52±0.04) g的克氏原螯蝦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蝦成蝦前期飼料的蛋白質水平約以27%左右為宜。飼料中蛋白質對不同階段的克氏原螯蝦生長影響不一,上述兩試驗周期不一致,試驗蝦處于不同的生長階段,導致研究結果有所偏差。李強[20]對體質量約6 g的克氏原螯蝦的研究表明,養殖條件對評估克氏原螯蝦對蛋白質的需求量會產生顯著影響。在初始規格稍大的養殖試驗中,Lu等[21]得出的克氏原螯蝦對蛋白質需求量略高于程東海等[22-23]的試驗結果。綜合比較認為飼料配方、養殖規格、分析方法和飼養條件等為導致蛋白質營養需求產生差異的主要因素。目前,已有部分研究對克氏原螯蝦生長前期的蛋白質需求量展開了系統評估。楊偉杰等[13]對仔蝦、幼蝦和亞成體蝦3個階段蛋白質需求的研究表明,隨著體質量增大,克氏原螯蝦對蛋白質需求減少,但是在不同生長時期與蛋白質需求量變化規律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晰。目前尚缺乏貫穿克氏原螯蝦全生長階段的系統研究,因此針對不同生長階段的專用型飼料開發缺乏數據支撐。
表1 克氏原螯蝦的蛋白質需求
1.1.2 氨基酸營養
蛋白質在消化道中被消化酶水解成游離氨基酸和小肽進而被腸黏膜細胞吸收,釋放出的游離氨基酸被吸收后進入氨基酸庫以供代謝使用,所以水產動物對蛋白質的需求實際上是對氨基酸的需求[28]。相關研究表明,氨基酸平衡性好則魚類的生長性能越好,蛋白質效率越高,飼料系數越低。目前常用必需氨基酸指數評估魚類飼料蛋白質營養價值和氨基酸平衡性[29-30]。目前有關克氏原螯蝦氨基酸研究主要集中在賴氨酸、精氨酸和蛋氨酸(表2)。張微微[31]以克氏原螯蝦[(7.60±0.01) g]為研究對象,以質量增加率為評價指標,發現克氏原螯蝦對賴氨酸的需求量為1.66%,占飼料蛋白的5.87%,過量的賴氨酸對克氏原螯蝦的消化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足則抑制其生長;以初始體質量為(8.83±0.03) g的克氏原鰲蝦為試驗對象,用上述相同方法求得精氨酸適宜需求量為2.04%,占飼料蛋白的7.28%。朱杰[32]以初始體質量為(9.80±0.15) g的克氏原螯蝦為試驗對象,設置蛋氨酸實際含量為0.39%~1.13%的6組飼料飼養56 d,得出其適宜蛋氨酸需求量為0.94%,占飼料蛋白的3.36%。目前對其他氨基酸的研究報道較少,且克氏原螯蝦成蝦和親蝦階段氨基酸需求鮮有報道。
表2 克氏原螯蝦的氨基酸需求
1.2 脂類營養需求
1.2.1 脂肪需求
脂肪是動物體內三大基本營養物質之一,具有供能和節約蛋白等作用。當飼料中缺乏脂肪時,會導致蝦類缺乏脂溶性維生素等,從而造成蝦類免疫力下降、生長緩慢,最終引起死亡[33-34]。當飼料中脂肪含量過高時,脂肪會在蝦類肝胰腺中沉積,造成蝦類生長速度和免疫力下降,甚至引起肝胰腺壞死而導致死亡[35-36]。所以研究克氏原螯蝦脂肪適宜需求量對其健康養殖有重要意義。迄今,對克氏原螯蝦的脂肪需求量研究已有一些報道(表3)。
表3 克氏原螯蝦的脂肪需求
由曹鑫盛等[37-39]的研究可知,在脂肪源相同條件下,克氏原螯蝦成蝦對脂肪的需求略低于幼蝦和親蝦。這可能是由于幼蝦的生長需求較高,而蝦蟹類在卵黃發生和性腺發育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脂肪[42],故而對脂肪的需求量略高。影響克氏原螯蝦對脂肪的需求量的因素較多,主要是因為脂肪源的不同,不同的脂肪源中脂肪酸種類及其含量存在差異,導致蝦對脂肪的利用效率不一。在何亞丁等[38,41]的研究中,規格相近的克氏原螯蝦對脂肪的需求量有所差別。推測是因為克氏原螯蝦屬雜食性,適于動、植物性混合脂肪源[43],營養效果異于單一性脂肪源,以致相似規格的克氏原螯蝦對脂肪的需求量表現出差異。除此之外,不同生長階段、養殖條件和脂肪酸比例等也是影響克氏原螯蝦對脂肪需求的重要因素。總體而言,幼蝦和親蝦階段對于脂肪的需求略高于成蝦階段,但差異不大,且飼料中7%~8%的脂肪含量基本可滿足克氏原螯蝦的需求。
目前,國內外已開展對克氏原螯蝦適宜脂肪源的相關研究。Wen等[44]通過比較魚油、亞麻籽油、大豆油、菜籽油、紅花油和豬油6種脂肪源對克氏原螯蝦的生長性能的影響,發現以魚油為脂肪源的克氏原螯蝦生長性能最佳,而豬油會抑制其生長及降低成活率。Gao等[45]以魚油、玉米油、菜籽油、大豆油、棕櫚油和牛油為脂肪源飼養克氏原螯蝦[(11.73±0.05) g],發現飼料中添加牛油與添加魚油的小龍蝦生長表現相似,而飼料中添加棕櫚油表現出明顯的生長抑制作用。因此,牛油較其他脂肪源更適合替代魚油。Wu等[46]在此基礎上對其他脂肪源進行研究,發現豆油和卵磷脂油可以部分替代魚油在飼料中的使用。此外,該研究同樣表明豬油會對克氏原螯蝦產生負面影響,不宜作為替代脂肪源。綜上,魚油可作為克氏原螯蝦飼料中優質的脂肪來源。出于節約資源和成本的考慮,豆油、牛油和卵磷脂油亦可部分替代魚油的使用,但最適替代比例尚不清楚,需要進一步研究。
1.2.2 脂肪酸和類脂
確定脂肪的添加量是甲殼類對脂肪酸需求研究的基礎,對脂肪的需求實際上就是對脂肪酸的需求,而各種脂肪酸的適宜添加水平,特別是各種必需脂肪酸和高不飽和脂肪酸,如n-3/n-6 高不飽和脂肪酸和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比例等是保證養殖效果的關鍵。宋光同等[47]研究發現維生素C、維生素E和高不飽和脂肪酸(含6%秘魯魚油和2%大豆卵磷脂)具有交互作用,能提高克氏原螯蝦的繁殖性能。但該試驗未進一步研究克氏原螯蝦對脂肪酸的需求量。劉小飛[48]對克氏原螯蝦幼蝦[(5.26±0.10) g]的適宜脂肪源研究表明,脂肪源 n-3/n-6高不飽和脂肪酸比值約0.45時,克氏原螯蝦的生長更佳。克氏原螯蝦對脂肪酸需求的相關研究鮮有報道,但有關其他甲殼類動物各種脂肪酸需求的研究仍能提供一定的參考。Glencross等[49]研究發現,飼料脂肪酸中n-3/n-6高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為2.5∶1.0時,斑節對蝦(Penaeusmonodon)的生長性能最好。而投喂不同脂肪酸的飼料對中華絨螯蟹(Eriocheirsinensis)幼蟹生長性能無顯著影響[50]。由此可見,不同物種對各類脂肪酸的需求不一。迄今,在南美藍對蝦(Penaeusstylirostris)[51],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rosenbergii)[52]和中國明對蝦(Fenneropenaeuschinensis)[53]等蝦類中已經有較多關于脂肪酸需求方面研究的報道,但克氏原螯蝦必需脂肪酸的需求和高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等基礎資料仍較缺乏,亟待填補。
類脂主要包括磷脂、鞘脂、糖脂、固醇和脂蛋白,目前關克氏原螯蝦的類脂需求研究僅見于磷脂和膽固醇。磷脂和膽固醇是細胞膜和脂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54],大多數甲殼類動物在幼體階段不能充分合成磷脂或膽固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從飼料中獲取以滿足自身需求[55-56]。
磷脂可以促進脂類的積累,并能加速肝胰腺中的脂類經血淋巴系統轉運至卵巢,有助于甲殼動物性腺的發育[57-59]。Hou等[60]對初始體質量(5.92±0.03) g克氏原螯蝦研究發現,飼料中磷脂含量為6%時,可促進克氏原螯蝦生長和卵巢發育。但是在其他蝦類中的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結論。Thompson等[61]的研究表明,在飼料中添加卵磷脂(0~2%)對紅螯光殼螯蝦(Cheraxquadricarinatus)的生長無顯著影響;Briggs等[62]研究發現飼料中添加0~5%的卵磷脂不能顯著提高羅氏沼蝦的生長性能和存活率,但添加量增加可加速生長。上述研究中所得結論不同,可能是因為不同種類蝦的營養特點存在差異,不同物種間對同一營養物質的需求量不同。其次,飼料中磷脂含量為6%時,克氏原螯蝦生長和性腺發育指標才出現顯著性差異,后兩者磷脂添加量低于6%,且羅氏沼蝦質量增加率隨卵磷脂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因此,推測或為試驗中磷脂添加量偏低所致。另外,紅螯光殼螯蝦和羅氏沼蝦初始體質量約為1 g,不能排除是因為蝦類生長初期不需要外源性磷脂提供營養這一可能性。
膽固醇作為蛻殼激素的前體對生殖和蛻皮有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膽固醇經肝胰腺運輸后,會引起甲殼類動物蛻殼過程中蛻殼激素信號轉導的變化[63-65]。Tian等[55]對初始體質量(3.55±0.03) g的克氏原螯蝦研究發現,當基礎日糧中添加0.50%膽固醇時,更利于克氏原螯蝦幼蝦的生長。Hou等[60]對初始體質量(5.92±0.03) g克氏原螯蝦的研究發現,飼料中磷脂含量為6%時,膽固醇以1%為宜。兩者結果存在差異,推測是因為兩個試驗飼料的磷脂含量不一,而導致克氏原螯蝦對膽固醇的需求不同。Gong等[66]對凡納濱對蝦(Litopenaeusvannamei)的研究也表明,飼料中磷脂含量越高,對膽固醇需求量越小。因此,飼料中磷脂的含量可能是影響克氏原螯蝦對膽固醇需求的重要因素。
1.3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主要生理功能是提供能量,飼料中含適量碳水化合物可起到節約蛋白質、有效降低飼料成本、減少污染等作用。但是水產動物對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較差,飼料中含糖較高會導致脂肪在肝臟和腸系膜中沉積,誘發脂肪肝等疾病,過高或過低的糖水平都會抑制蝦蟹類的生長,甚至造成其死亡[67-68]。早期有相關研究表明,體質量約2.1 g的克氏原螯蝦幼蝦碳水化合物需求量為36%~41%[27]。但關于其他蝦類研究中發現凡納濱對蝦(0.17 g)飼料中碳水化合物適宜含量以25.72%為宜,體質量約3 g的中國明對蝦對糖的適宜需求量為26%[69-70]。何亞丁等[38]在蛋白質水平為35%條件下,飼養克氏原螯蝦[(8.15±0.03) g] 40 d,發現飼料中脂肪與糖類的適宜質量比例為1.00∶3.85,該結果與紅螯光殼螯蝦的脂肪與糖類的比例存在差異[71]。Xiao等[72]則利用玉米淀粉為碳水化合物來源對克氏原螯蝦幼蝦(0.39 g)進行研究,發現在含量為350 g/kg蛋白質的日糧中玉米淀粉適宜添加量為203 g/kg。上述結果可能是由于不同種類蝦對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利用能力存在差異造成的,并且不同階段的克氏原螯蝦對碳水化合物需求量也不同,目前關于碳水化合物在克氏原螯蝦不同時期的適宜需求量尚不明確。
1.4 礦物質
礦物質在甲殼類動物代謝和生長等生命活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關于克氏原螯蝦對礦物元素需求量研究已有一些報道(表4)。鈣和磷對蝦類生長起重要作用,是機體構建骨骼、牙齒和甲殼的基石,對蝦類的蛻皮起重要作用[73]。Xu等[74]研究發現,克氏原螯蝦[(6.22±0.87) g]對鈣的需求量為1.27%~1.71%。楊文平等[75]研究鈣、磷水平對克氏原螯蝦生長、營養物質表觀消化率的影響并綜合水環境因素,分析得出鈣添加水平為1.5%,磷添加水平為 1.0%最適。李強[20]以磷酸二氫鈣為磷源,就生長性能進行研究,發現克氏原螯蝦[(5.02±0.51) g]對磷的最適需求量為1.80%~2.03%。目前對礦物元素的研究仍然不足,特別對鈣和磷需求量的研究應該深入,合理配比提高鈣磷的利用率,對節約資源和保護水環境有重要意義。
表4 克氏原螯蝦的其他營養素需求
1.5 維生素
維生素是水產動物為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須獲得的一類微量有機物質,在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常作為輔酶參與物質和能量代謝的調控,或作為生物體內抗氧化劑保護細胞組織正常生理結構和功能,還有部分維生素可作為細胞和組織的結構成分。對于多數維生素,動物本身沒有全程合成的能力,或合成量不足以滿足營養需要,主要依賴食物的供給[28]。目前已有較多克氏原螯蝦對維生素需求的報道,但是多見于維生素C的研究(表4)。田立立等[76-78]分別以不同規格克氏原螯蝦為材料,對維生素C需求量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起始規格越大,維生素C的適宜添加量越高。但是,對于克氏原螯蝦不同生長階段與維生素C需求量之間的關系缺乏準確的把握,仍需進一步試驗證實。李銘等[81]以產卵量為評價指標,得出飼料中維生素E適宜添加量為0.02%且可提高克氏原螯蝦繁殖力。但該試驗維生素E含量梯度較大,還需做更精細的研究。上述研究的可用數據有限,有關克氏原螯蝦不同生長時期維生素需求量仍需開展深入研究。
近年來,隨著克氏原螯蝦養殖密度的日益增大和養殖規模不斷提高,其飼料原料和主體配方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飼料行業也取得了矚目的發展。早期克氏原螯蝦的養殖常以天然餌料為主,搭配餅粕、麩皮等原料或者簡易加工成糊狀飼料,且配方側重于高蛋白質水平,忽視了能量和其他營養素的需求,造成克氏原螯蝦營養不均衡、生長緩慢以及水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82]。后加強了在克氏原螯蝦生物學特性、飼料生產技術和營養素需求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填補了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方面基礎資料的空白。在開展克氏原螯蝦營養需求研究的同時,也在積極尋求廉價高效的蛋白源和脂肪源替代魚粉和魚油,以達到節約資源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時,部分研究開始致力于天然飼料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另外,已開發并篩選出多種功能性飼料添加劑,在克氏原螯蝦中發揮促生長、抗應激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對水產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有著深刻的意義。
2.1 克氏原螯蝦替代蛋白源的研究
魚粉因其適口性強和氨基酸平衡性好,通常作為克氏原螯蝦飼料的主要蛋白源,但是其價格隨著市場資源緊俏而上漲,因而尋求高質量且經濟的蛋白源也成為研發綠色、高效和低成本飼料的焦點之一。Tan等[83]利用豆粕和菜粕(質量比1∶1)作為植物蛋白源代替魚粉,發現在克氏原螯蝦[(3.55±0.33) g]日糧中添加338 g/kg的植物蛋白替代52.9%魚粉(魚粉添加比例為300 g/kg)有利于克氏原螯蝦幼蝦的生長,植物蛋白替代魚粉超過86.7%(≥650 g/kg)則會抑制其生長。姚俊鵬等[84]的研究也表明,過量植物蛋白會抑制克氏原螯蝦生長,同時指出克氏原螯蝦(25~30 g)飼料中植物蛋白的最佳添加量為33.8%。楊長庚等[85]利用發酵豆粕替代50%魚粉時,克氏原螯蝦[(9.84 ±0.49) g]質量增加率和胰島素生長因子受體相對表達量最高,說明發酵豆粕作為替代蛋白源效果最佳。合理搭配動植物蛋白更利于克氏原螯蝦的生長。
2.2 飼料添加劑
功能性飼料添加劑已廣泛運用于改善水產動物攝食和水產品品質、增強抗病力和抗逆性等方面。根據實際需求開發出特定功能性飼料添加劑對維持養殖行業健康發展和養殖者增產增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86-87]。目前關于克氏原螯蝦的飼料添加劑的研究主要應用在生物活性物質、中草藥和植物提取物等方面,且飼料添加劑功能多見于促進生長和提高免疫力等(表5)。
表5 飼料添加劑在克氏原螯蝦飼料中的適宜添加量
楊維維[88]研究表明,飼料中添加50~75 mg/kg大黃素可顯著提高克氏原螯蝦的生長性能、免疫功能和肝臟抗氧化能力,維持腸道健康。Liu等[89]研究發現,添加50~150 mg/kg甘草酸可提高(5.80±0.10) g克氏原螯蝦的生長性能、免疫反應和免疫相關基因表達水平;日糧中添加50~150 mg/kg橙皮苷可有效提高克氏原螯蝦的非特異性免疫、抗氧化能力和生長性能[91]。洪徐鵬等[92]研究表明,黃芪多糖對克氏原螯蝦的生長和非特異性免疫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建議黃芪多糖在飼料中的最適添加量為0.40%~0.80%。黨參多糖可提高克氏原螯蝦的生長性能、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飼料中添加0.15%~0.2%為宜[93]。張詩雨等[94]以添加殼寡糖的飼料喂養(17.39±1.20) g克氏原螯蝦發現,200 mg/kg殼寡糖可改善其腸道健康;800 mg/kg殼寡糖可增強其對白斑綜合征病毒的抗病力。飼料中添加0.5%~1.5%的殼聚糖可提高克氏原螯蝦生長性能、消化能力、免疫力和抗低溫應激能力[95];添加0.5%低分子量殼聚糖可提高蝦的生長性能[96]。近年來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出現較多報道:飼料中添加0.21%甘草+0.06%板藍根+0.03%黃芪多糖可提高克氏原螯蝦的生長性能和免疫功能,并改善肝胰腺組織結構[97]。
綜上,有關克氏原螯蝦營養需求研究主要集中在幼蝦對兩大基本營養物質(蛋白質和脂肪)需求量方面,其他營養素需要量研究較少。配合飼料中蛋白質和脂肪適宜添加量分別為24%~41%和6.00%~7.89%;賴氨酸、精氨酸和蛋氨酸適宜添加量分別為1.66%、2.04%和0.94%。初步研究表明,幼蝦對鈣和磷需求量分別為1.50%和1.00%~2.03%;維生素E和維生素C適宜需求量分別為0.02%~0.04%和0.04%~0.06%。功能性飼料添加劑的研究也主要在生物活性物質、植物提取物和中草藥飼料添加劑的應用等方面。
目前有關克氏原螯蝦營養與飼料研究仍然存在不足,還需要在以下這些方面加強研究:(1)針對不同生長時期營養需求展開研究。迄今,對于氨基酸平衡的研究鮮見報道,且營養研究主要集中于幼蝦階段。未來仍需對其他生長階段(如仔蝦和親蝦的繁育階段等)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關鍵營養素展開系統研究,根據不同階段生長特點開發專用型配合飼料。(2)對優質廉價的飼料原料進行開發與篩選。加強對替代蛋白源和替代脂肪源的研究,遴選優質替代蛋白源和脂肪源并確定適宜替代比例。確定對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以及不飽和脂肪酸的需求量和比例。適當減少魚粉和魚油的使用量,降低原料成本。(3)現行主流養殖模式下的營養需求研究。目前克氏原螯蝦主要采用稻田養殖模式,所以需要展開在稻田養殖條件下的基本營養素的需求量研究,尤其是鈣和磷的需求量需要精確掌握,避免對水環境的污染。(4)篩選功能性添加劑。目前在功能性添加劑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促進生長、提高抗氧化能力等方面。克氏原螯蝦只有蛻殼才能生長,蛻殼期間容易遭遇侵犯造成的死亡。因此,未來可以考慮篩選促進蛻殼、縮短蛻殼時間的功能性添加劑。(5)深入探究營養生理機制。廣泛地將蛋白質組學和轉錄組學等現代分子學生物技術與營養學研究聯系起來,深入分子層面的營養生理機制研究。針對上述相關問題展開研究,對克氏原螯蝦高效環保飼料開發和推進養殖產業健康發展有積極的作用。
猜你喜歡 需求量克氏脂肪酸 從數學角度看“彈性”數學大王·中高年級(2021年6期)2021-09-27揭開反式脂肪酸的真面目中國生殖健康(2020年5期)2021-01-18價格戰是一定的! 2020年蝦苗需求量預計減少10%~20%,苗價下調是趨勢當代水產(2020年2期)2020-03-17揭開反式脂肪酸的真面目中國生殖健康(2018年5期)2018-11-06外固定支架聯合克氏針閉合復位治療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實用手外科雜志(2015年4期)2015-08-27克氏針張力牽引固定法治療骨性錘狀指實用手外科雜志(2015年3期)2015-08-27克氏針懸吊法在急性伸肌腱Ⅰ區損傷中的應用實用手外科雜志(2015年3期)2015-08-27鱷梨油脂肪酸組成分析中國洗滌用品工業(2015年8期)2015-02-282017年我國汽車軟管需求量將達6.4億m橡膠科技(2015年3期)2015-02-26基于BP神經網絡人均豬肉需求量預測湖南農業科學(2014年8期)20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