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黑龍江三北五期工程區造林面積時空變化及影響因素

時間:2024-10-17 13:45:02 來源:網友投稿

崔琳 王力剛 張強 張玉柱 季曉慧 周佳奇

摘要:? 對黑龍江省三北五期工程2011-2020年10年來造林面積變化時空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10年間,黑龍江省三北防護林造林總面積呈先減后增再減態勢,總量從2011年的9.93萬hm2減少至2020年的4.38萬hm2,不同造林方式下造林面積變化幅度也存在著時段性差異;
造林面積整體呈現西高東低的分布格局,主要造林區域為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占造林總面積的57%,灌木造林分布區域零星分散,退化修復改造面積分布區域則相對集中在黑龍江西部的松嫩平原,封山育林面積主要分布在黑龍江中東部山區以及北部小興安嶺余脈;
氣候、水分、地形、社會、前期工程建設等諸多因素均會對防護林建設產生影響。

關鍵詞:? 三北五期工程;
? 造林面積;
? 時空變化特征;
?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S 757. 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文章編號:1001 - 9499(2024)03 - 0054 - 04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tection Forest Area Change in the Five Phase of Three-North Shelterbelt Program Region of Heilongjiang

CUI Lin1 WANG Ligang1**ZHANG Qiang1 ZHANG Yuzhu1 JI Xiaohui1 ZHOU Jiaqi2

(1.? Qiqihar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Forestry,? National Permanent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on Shelter forest in Nenjiang Plain,? Qiqihar 161005;? 2.? Qiqihar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Qiqihar 161003)

Abstract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ve phase of Three-North Shelterbelt Program region of Heilongjiang during 2011-2020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total afforestation area of the Three-North Shelterbelt Program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decreased first, then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the amount of? protection forest area from 99300 hm2 in 2011 to 43800 hm2 in 2020 is decreasing, and the change amplitude of afforestation area under different afforestation methods also varies in certain periods. The afforestation area was high in the west and low in the east. The main afforestation areas were Harbin, Qiqihar and Suihua, accounting for 57% of the total afforestation area. The shrub afforestation distribution area was scattered scattered, the degraded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rea wa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ngnen Plain in the we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afforestation area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ountains in the middle and ea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remnant of the Xiao Hinggan Mountains in the north. Many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moisture, topography, society and pre-construction will af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shelterbelts.

Key words the five phase of Three-North Shelterbelt Program;

forest area chang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

為改變我國三北(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干旱、風害危害、水土流失等荒漠化表現異常突出的現狀,1978年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同步開啟了重大林業生態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簡稱“三北工程”)[ 1 ]。三北工程規劃歷時73年(1978-

2050年),分三階段八期,前五期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保存面積達3 174.29萬hm2,工程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3.84%,有效的改善了三北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 2 - 3 ]。

黑龍江省三北工程區是我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東北森林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黑土安全的生態屏障[ 4 ]。20世紀50年代起,該地區就開始了防護林的建設,其中三北工程是黑龍江省實施的第一個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在森林資源增長空間中占有較大比重,承擔著全省70%以上的造林任務,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區域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惡劣的自然環境。經過40多年持續建設,截止到2020年五期工程結束累計造林288.3萬hm2,初步形成了功能完善的綜合防護林體系,在維護該地區的生態安全、抵御自然災害、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認識項目區已建成的防護林的時空特征變化,對于采取積極應對措施及時調整和充實防護林建設的決策系統,具有現實和前瞻性意義。

因此,本文選擇黑龍江三北工程區作為研究區域,對該地區剛結束的五期工程(2011-2020年)10年來的工程造林面積時空變化特征進行分析,進一步了解三北五期工程區防護林的建設情況,以期為黑龍江省三北生態建設、第三階段防護林工程提升提供科學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 1 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域位于我國東北部(43°25′~50°53′N,121°11′~135°05′E),包含黑龍江省12個城市(圖1)。地貌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勢表現為西北部、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部、西南部低,丘陵山地海拔在250~1691m,約占全省面積的60.5%,平原海拔在0~300 m,占全省面積的37.0%。氣候呈明顯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多西北風,寒冷干燥,夏季多東南風,高溫多雨,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年均氣溫-4~4 ℃,年均降水量為450~700 mm,無霜期100~160天,≥10 ℃年積溫為2 000~2 800 ℃。南北溫差大,東西部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旱、凍害等氣象災害頻繁。

1. 2 數據與分析

2001-2020年黑龍江省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五期(2011-2020年)工程造林面積統計數據均來源于黑龍江省林業統計年報數據,因建設區域還包含原省農墾總局、原龍煤集團、省監獄管理局,這三部分建設區域造林面積按行業部門統計,未劃分到12個市105個縣/區中,因此未包含在本次研究中。數據為五期工程期間包含按照造林方式分劃分的黑龍江省12個市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五期工程期間防護林營建面積。

采用EXCEL軟件處理原始試驗數據,比較分析2011-2020年10年間造林面積的變化特征。利用ArcGIS 10.8對12個城市105個縣(區)不同造林方式造林面積進行空間進行空間分析與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 1 造林面積變化的時間特征

在2011-2020年10年間,黑龍江省三北工程區累計造林面積為62.85萬hm2。從造林面積逐年變化程度來看(圖2),造林面積變化存在較大年際波動,呈現2011-2013年下降,2013-2015年增長,2015-2020年再次下降的趨勢。2011、2012年兩年造林面積均達到了9萬hm2,2011年造林面積最大達到9.93萬hm2,2020年最小為4.38萬hm2。2013、2016、2017、2018年造林面積變化范圍為5~5.5萬hm2,造林面積變化相對緩和。

通過對研究區域10年間不同造林方式造林面積進行比較發現(圖2),造林方式主要以封山育林和人工喬木林為主,其中封山育林面積整體占比49.97%,人工喬木林面積占比41.65%,人工灌木林面積占比6.35%,退化修復改造項目造林面積占比最低,僅為2.03%。不同造林方式下造林面積變化幅度也存在著時段性差異,喬木人工林造林面積和灌木人工林造林面積在2015年前都呈現先增加,后大幅度減少,再增加的趨勢,喬木人工林造林面積在2015后逐年減少并漸趨于穩定,灌木人工林造林面積在2015年后依然呈“M”形增減趨勢。封山育林面積在2011-2013年大幅度較少,隨后增加至3.5萬hm2,2015年后呈現減少再增加最后又減少的現象。退化修復項目造林面積在2015年開始出現,從2016-2020年期間造林面積逐年增加,說明三北工程建設保存下來的林分,退化現象已經逐漸顯露,退化林分修復與結構優化、幼中林撫育經營已成為我省三北防護林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2. 2 造林面積變化的空間特征

剖析造林面積空間動態變化,利用ArcGIS 10.8對黑龍江省三北工程區12個市造林不同造林方式下造林面積進行空間可視化,并通過自然斷點法將造林面積分為五類。從圖3可以看出,造林面積在不同造林方式下空間分布格局存在較大差異。

從市域尺度上看,黑龍江省三北五期工程區造林面積整體呈現西高東低的分布格局,主要造林區域為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綏化市,造林面積分別為14.12、11.59、10.11萬hm2,均超過10萬hm2,該區域既是松嫩平原黑龍江的核心區,也是黑龍江省的生態脆弱區,作為三北工程建設主體部分,占五期工程造林總面積的57%。造林面積最低區域則為伊春市和七臺河市,造林面積分別為0.74、0.15萬hm2,均低于1萬hm2,造林面積較低也反應了該區域天然林地空間分布連片、生境質量良好。

分析造林面積在不同造林方式下空間分布格局可知,人工喬木林造林面積的分布格局與總造林面積相似,其余造林方式則各不相同。人工灌木造林面積和退化修復改造面積分布區域最為狹窄,分別為2.08、1.27萬hm2,雞西市、七臺河市、黑河市、伊春市均未開展該方式造林。其中人工灌木造林面積分布區域較為零星分散,主要以哈爾濱通河縣、齊齊哈爾拜泉縣、綏化蘭西縣和慶安縣4個縣為主,造林面積達1.64萬hm2,占五期工程人工灌木造林總面積的78.94%,這可能與上述縣域發展灌木產業方向和政策有關。退化修復改造面積分布區域則相對集中在黑龍江西部的松嫩平原,其中齊齊哈爾市改造面積達到0.65萬hm2,占五期工程退化修復改造總面積的51.18%,表明以齊齊哈爾市為主的三北工程早期核心建設區的修復改造面積在逐漸擴大。封山育林面積主要分布在黑龍江中東部山區以及北部小興安嶺余脈,封育面積為32.43萬hm2,是三北五期工程中面積最大的造林方式,該區域是東北森林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數天然林為經采伐或遭受自然災害后形成的次生林,存在森林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生態功能衰退等問題,封山育林是恢復自然植被、擴大森林覆蓋面積、增加綠色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2. 3 黑龍江防護林建設的影響因素

2. 3. 1 氣候因素

三北地區正在經歷暖干化的氣候變化,且未來變化趨勢將更加明顯。氣候變化是影響林地變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尤其是溫度和降水的變化對林木種類選擇及其分布和生長狀況有重大的影響[ 5 ]。黑龍江三北工程區地域遼闊,熱量分布從西南向東北遞減,降雨由西向東遞增,市域之間氣候條件差異顯著。防護林建設過程中林木氣候適應性將直接關系到工程建設的成敗,因此造林應該以適應當地氣候生態環境為首要條件,同時考慮以疏林化和灌叢化的植被類型設計順應暖干化氣候變化帶來的植被分布格局變化。

2. 3. 2 水分因素

土壤水分是半干旱區限制植物生長發育的關鍵因子,水分條件是影響林分生產力及其穩定性的重要因素,而防護林形成的森林系統也會對區域降水量、水文等方面造成影響[ 6 ]。此外,地下水位、非地帶性的水資源及其他行業用水安全等都會影響工程區內水資源承載力[ 7 ]。因此在實際造林過程中更應該兼顧上述因素,綜合考量地區水量平衡問題,“以水定林”合理選擇植被結構配置,降低植被群落密度,同時將林水協調管理理念納入防護林建設和管理[ 8 ]。

2. 3. 3 地形因素

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在工程區空間上變化顯著,進而影響植被的種類及生長狀況。工程區內西部、東部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勢平緩,海拔 0~300 m,植被類型原以草原及農作物為主,是人工林營建的重要區域;
中東部和北部為山區,海拔250~1 691 m,植被覆蓋以天然林為主,是封山育林建設的重要區域。

2. 3. 4 社會因素

適宜大規模造林的工程建設區基本為農牧業發達地區,研究表明以草原牧場和糧食耕作為主的農業拓墾所侵占的林地占了林地減少量的88.18%[ 4 ],受基本農田和基本草原政策保護,可造林區域在耕地、牧場等農牧業用地外呈零散分布,人地矛盾愈演愈烈,工程造林難度逐年加大。土地資源政策、人口等社會因素都將可能成為直接或間接影響工程建設的原因。

2. 3. 5 前期工程因素

1978年黑龍江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以來,前四期累計造林225萬hm2,封山育林14.0萬hm2,初步形成了一個以農田防護林為基本框架,網、帶、片,喬、灌、草結合的綜合防護林體系。但工程建設的仍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樹種結構單一防護效益差、早期保存林分亟需撫育及修復等問題,也是后續黑龍江防護林建設需要考慮的因素。

3 結 論

黑龍江省三北工程區累計造林面積為62.85萬hm2,在時間尺度上,造林面積變化存在較大年際波動,總面積呈先減后增再減態勢,總量從2011年的9.93萬hm2減少至2020年的4.38萬hm2,不同造林方式下造林面積變化幅度也存在著時段性差異,喬、灌木人工林和封山育林面積呈現年度波動性變化,退化修復項目造林在2015年出現,從2016年~2020年期間造林面積逐年增加。

在空間尺度上,造林面積整體呈現西高東低的分布格局,主要造林區域為位于黑龍江省的生態脆弱區的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造林面積均超過10萬hm2,占造林總面積的57%;
伊春市和七臺河市造林面積均低于1萬hm2,反應了該區域生境質量良好。喬木林面積的分布格局與總造林面積相似,灌木林面積和退化修復改造面積分布區域最為狹窄,灌木造林分布區域零星分散,退化修復改造分布區域則相對集中在黑龍江西部的松嫩平原,齊齊哈爾市改造面積達到0.65萬hm2,占五期工程退化修復改造總面積的51.18%,封山育林面積主要分布在黑龍江中東部山區以及北部小興安嶺余脈。

影響因素上,氣候、水分、地形、社會、前期工程建設等諸多因素均會對防護林建設產生影響,因此未來三北工程建設應根據建設區域氣候資源、土壤水分狀況、植物的生物生態學特性,遵循適地、適水、適樹原則,仿擬自然植被群落結構,考慮疏林化和灌叢化,同時正確客觀的認識前期工程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建立一個因地制宜、穩定的三北防護林生態體系。

參考文獻

[1] 姜鳳岐,? 于占源,? 曾德慧,? 等.? 氣候變化對三北防護林的影響與應對策略[J]. 生態學雜志, 2009, 28(9):
1702 - 1705.

[2] 朱教君,? 鄭曉.? 關于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思考與展望——基于40年建設綜合評估結果[J]. 生態學雜志, 2019, 38(5):1600 - 1610.

[3] 王琪.? “三北”防護林工程實現跨越式轉變——國家林草局完成“三北”五期工程全面評估[J]. 國土綠化, 2022(8):
4 - 5.

[4] 楊緒紅,? 金曉斌,? 楊永可,? 等.? 1950—2020年東北地區林地時空變化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學, 2022, 42(11):
1996 - 2005.

[5] 張丹妮,? 陳西雅,? 臧傳富.?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區宜林潛力[J]. 林業科學, 2021, 57(5):
184 - 194.

[6] 李秀芬,? 蘇蕾,? 張金鑫,? 等.? 晉西北防護林30年來時空變化特征及影響要素[J]. 生態學雜志, 2013, 32(9):
2382 - 2389.

[7] 王盛萍,? 張志強,? 張化永,? 等.? 黃土高原防護林建設的恢復生態學與生態水文學基礎[J]. 生態學報, 2010, 30(9):
2475 - 2483.

[8] 王延平,? 邵明安,? 張興昌.? 陜北黃土區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生態環境[J]. 生態學報, 2008(8):
3769 - 3778.

猜你喜歡 影響因素 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環衛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分析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商(2016年27期)2016-10-17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組織的運行效率研究商(2016年27期)2016-10-17基于系統論的煤層瓦斯壓力測定影響因素分析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薦訪問:造林 黑龍江 面積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