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黃心慧
2023年年底,“90后”幼兒園教師祝悅鵬又一次住進了養老院。
這家名為陽光家園的養老院是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一所公建民營養老機構。33歲的祝悅鵬連續三次入選這家養老院“多代同樓”項目陪伴者,自2019年起已累計在此居住2年多時間。
“多代同樓”是當地民政局和陽光家園于5年前試點推出的陪伴性養老服務項目,意在通過老少共居、跨代社交的方式,為老年人單一、局限的生活圈增加年輕氣息。像祝悅鵬一樣的年輕陪伴者只需每月繳納300元的管理費,就可以成為陽光家園的一名住客,房租以每月至少為老人提供10小時陪伴服務的形式來抵扣。項目推出以來,前后共有38位年輕人簽約入住。
記者探訪了這家養老機構,近距離觀察了多位入住老人和他們年輕“養老搭子”的老少共居生活。受訪者認為,“多代同樓”的探索不僅回應了機構養老人群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有助于提升養老生活品質,還為年輕的陪伴者在與老為鄰、與老為友的過程中汲取老一輩的生活閱歷和生命積淀創造了條件,是一種促進代際共融的有益嘗試。
養老院里住進年輕人
濱江區民政局養老服務中心副主任冷梅告訴記者,綜合考慮養老機構空置床位多、年輕人租房成本高等問題,當地于2019年開始在陽光家園試點“多代同樓”陪伴性養老服務項目,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為年輕人減輕生活負擔,向社會傳播孝道文化。5年來,“多代同樓”試點項目已招募了三批陪伴者。一般情況下,一名陪伴者會陪伴2~3位老人,陪伴者也可以與院內認識的、投緣的老人自由結對。
為確保年輕人與老人相適應,區民政局會同養老院為不同類型的老人進行生活習慣和性格“畫像”,并聯合區教育、公安等部門在主動報名的教師、民警、社區醫生等職業的年輕人中進行篩選。
2023年,項目面向全社會招募第三批陪伴者,陪伴者需滿足10個條件,包括擁有大專以上學歷,在杭州市區無住房,在濱江轄區內工作,本人未受過行政紀律處分、刑事處罰等。其中,具有醫學、心理學、信息化、法律、黨建等專業背景,能在工作日的白天提供穩定陪伴時間的陪伴者優先入選。
“性格溫和,有藝術、運動方面的特長,也是加分項。”陽光家園養老院院長陳曉亮說。
兩代人的雙向奔赴
“年輕陪伴者的加入,讓我忘記了年齡,又有了年輕的心態。”85歲的周爺爺入住養老院多年,在他看來,老年人和年輕人接觸,就像一首歲月交響曲。
“參與‘多代同樓項目,看似是我們陪伴爺爺奶奶,其實,‘被需要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兩代人情感上的雙向奔赴。”從事財務工作的28歲陪伴者李蘭蘭說。
“多代同樓”打破了機構養老空間、關系、活動有局限,場景、友鄰、服務較單一的限制,是對老年人渴求穩定、長期陪伴互動的觀照。
87歲的錢月華老人愛穿一身孔雀藍絨綴金旗袍,“希望找個有攝影特長的人一起組建旗袍隊”。養老院為她匹配了25歲的“養老搭子”汪夢晗。這個年輕人畢業于電子商務專業,從事零售工作。“小汪人很好,幫我們拍攝視頻,平常還陪我打臺球……有年輕人陪伴,我們老年人就更活躍一些。”錢月華說。
與王云亭結對的陪伴者名叫藍天翔。提起他,老人喜笑顏開:“是個南京大學畢業的四川小伙子,和我很有默契。他常來陪我聊天,還和我們一起包餃子吃,我們在一起很開心……”
年輕的陪伴者們在盡己所能緩解老年人精神孤獨的同時,也在爺爺奶奶的幫助下成長,有了家的歸屬感。
一些年輕的陪伴者在養老院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實現了公益理想。“我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我們之間經常交流陪伴老人的經驗,我很開心能交到這樣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是所有陪伴者的共識。”來自山西運城的焦彤彤說。
在陪伴老人的日子里,這些年輕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轉變。80多歲的周奶奶把打門球當作健身方式;
90歲的許太余老人喜歡拉二胡,對自己的表演儀態有著很高的要求。“他們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讓我非常敬佩,希望我到這個歲數也有這樣的狀態。”在軟件公司上班的陪伴者邱少奇說。
“我不再熬夜了。”陪伴者岳宏偉剛大學畢業不久,住進養老院以后,他的作息甚至性格都發生了變化,“常常和老人聊天,我的性格也變得更陽光,更會與人溝通了。”
期待社區版“多代同樓”
試點五年來,“多代同樓”項目也面臨著一些發展難點。
“90%的陪伴者都能住滿一整年,但一個周期后,部分陪伴者因買房、換工作等原因不再符合招募條件,無法續約。我們的理想狀態是每年都有新的陪伴者加入,讓不同批次參與項目的老人都有人陪伴,同時引導離開的年輕人以其他形式繼續關愛身邊的老人。”冷梅說。
重新匹配后,陪伴者們同樣需要適應。三次入選的祝悅鵬匹配過不同老人,“老人們的興趣愛好各不相同,需要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學習他們的興趣領域”。
此外,陪伴的契合性和陪伴質量也有待提高。部分陪伴者表示,養老院的飯菜較為軟爛,供餐時間也比較早,年輕人難以適應。
“兩代人在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確實存在差異,需要時間磨合。年輕人工作忙碌,大多數只有休息日才能陪伴老人。而老人常有身體不適等特殊情況,也導致陪伴者與老人見面難。”焦彤彤希望,院方能提供更專業的培訓和更完善的活動安排,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豐富陪伴形式,增加陪伴時間,提高陪伴質量。
目前,“多代同樓”項目尚未進一步擴展。“養老院一層樓只有8個房間,共16個床位,因此最多只能招募16位陪伴者。”陳曉亮說。養老院內尚有空置床位,但分散在不同照護等級的居住區,出于安全、作息等方面的考慮,難以實現自由混住,也無法再為更多年輕人提供整片的居住區域。
“‘多代同樓是對養老新模式的積極探索,蘊含其中的非血緣的代際之間資源共享理念值得推廣。”浙江外國語學院社會福利研究所所長董紅亞教授認為,未來,應在社區搭建更多可供老少融合交流的平臺,推動年輕人自然而然地與老年人進行生活化、常態化互動互助,促進代際融合,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養老生態。
據了解,在杭州市,“多代同樓”已有了更多社區“微版本”。多地依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在公共空間增加代際交流互助場景。比如,開辦“多代食堂”,滿足老年人和年輕人的用餐需求;
開展社區老少共同認養幼苗盆栽的“多代同樓生命花園”活動等。
“在我國,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是老年人的主流需求。一個個能包容差異、老少宜居的共享養老社區,有助于建設富有人情味、和諧、有活力的老齡社會,這是‘多代同樓項目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董紅亞說。
猜你喜歡 養老院陪伴年輕人 陪伴科教新報(2022年17期)2022-05-24為什么年輕人一團建就想離職?中國新聞周刊(2021年39期)2021-10-31日本Sakuragien-青森養老院現代裝飾(2021年1期)2021-03-29“疫”路陪伴 架起“僑”梁,心“聯”你我華人時刊(2021年23期)2021-03-10當代年輕人有多惜命意林(2020年19期)2020-11-06把幼兒園搬進養老院保健醫苑(2020年1期)2020-07-27陪伴雜文月刊(2019年16期)2019-09-25有多少錢才能住進養老院特別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年輕人如何理財瞭望東方周刊(2018年31期)2018-08-14老太太養老院特別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