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政局先進集體評選事跡材料【精選推薦】,供大家參考。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以來,**縣民政局聚焦新時代民政工作“三最一專”主責主業,按照“保基本、救急難、兜底線”的工作思路,持續深化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兜底保障沖刺清零和掛牌督戰行動,著力提高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堅決扛起兜底保障政治責任,全面增強民政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民政社會服務品質,編密織實民生保障“網”,牢牢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一、緊盯弱勢困難群體,實現應保盡保。建立領導干部包抓工作責任制,指導各鄉鎮街道深入開展貧困人口摸底排查,對返貧風險較高的已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存在致貧風險的邊緣人口、低收入家庭、殘疾人、重病患者等進行動態監測預警,及時將受疫情影響陷入困境的人員和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家庭成員納入低保范圍。至目前,全縣低收入對象中**戶*人獲得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獲得了特困人員救助供養。
二、壓實扛牢兜底責任,實現應兜盡兜。緊緊圍繞脫貧攻堅時期“兜底保障脫貧一批”、鄉村振興等政治責任,緊扣職能職責,全面完成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全力鞏固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健全分類分層社會救助體系,適度擴大政策覆蓋。堅持問題導向,緊盯原建檔立卡對象、重病、殘疾、貧困家庭等低收入人群,逐戶排查,逐人篩查,去年以來,通過與醫保、人社、殘聯等部門形成合力,強化低收入預警,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全縣監測戶*戶**人,已納入低保兜底*戶*人、特困供養**人。通過監測預警實現主動救助**人,解決困難群眾反映問題**個。
三、聚焦特困供養對象,實現應養盡養。嚴格落實定期走訪探視制度,鎮領導和包村干部每月探視一次,并建立走訪探視臺賬。各鎮人民政府、村委會與特困供養人員簽訂監護協議,靠實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對不履行或履行不到位的及時更換監護人。扎實推進特困供養對象集中照料護理工作,利用高觀、修齊、廟壩、明通、咸宜等片區中心敬老院和縣中心敬老院等*家供養失能機構,護理型床位**張,照護貧困失能、半失能人員*人。建成北屏、河魚、治平、明中、雞鳴、高楠、東安等*個鄉鎮養老服務中心,葛城、復興*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已實現社會化運營,**個社區養老服務站社會化運營,社會化運營率*%。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機構質量,完成雙河、厚坪、北屏、明中、治平、河魚等*個農村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同時,結合鄉村振興和村居風貌提升行動,積極動員住房安全有隱患、飲食起居條件差、監護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分散供養對象入住縣中心敬老院。
四、細化完善救助機制,實現應救盡救。對因遭遇突發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況的返貧人口和新增貧困人口,優化臨時救助審核審批程序,運用用足用好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全面落實“先行救助”“分級審批”等政策規定,方式,及時給予臨時救助,有效緩解生活困難。強化臨時救助“托底線、救急難”功能,按照“鄉鎮街道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項”的救助摸排機制,定期開展摸底排查,及時主動了解、掌握、核實困難群眾急難情況,確保“早發現、早干預、早救助”。體現精準性,加強臨時救助和低保政策有效銜接。對不符合低保政策生活仍有困難的群眾,視困難情況第一時間給予臨時救助,一段時間后基本生活仍然困難的,按政策規定納入低保范圍,確保全縣困難群眾救助及時。去年以來,累計實施臨時救助**人次*.**萬元。
五、持續落實關愛政策,實現應扶盡扶。按照“民政牽頭、慈善捐助、社會參與、部門協作”的工作思路,有效保證特殊群體關愛服務落地見效。聯合縣殘聯加強殘疾人登記信息比對,開展沖刺清零辦證行動,截至目前,核對審批**人享受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人享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幫助孤困兒童**名,對**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關愛保護。開展“寒冬送溫暖”集中救助和“*.**”救助機構開放日等活動。街面巡查**余次,勸導人數**余人,救助流浪乞討人員**人次,為符合福康救助人員的 ** 人安裝了假肢等輔助器。
六、夯實基層政權堡壘,助力鄉村振興。依法有序組織開展全縣第十一屆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優化了村(居)委會班子隊伍結構,*個村(居)委會實現書記、主任“一肩挑”,按時完成*個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實現了“一升一降一增”,通過優化村務公開制度、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健全村民自治載體,為基層社會治理實現自治、德治、法治的“三治合一”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通過培育**個社區社會組織,搭建縣鄉村三級社會工作服務平臺,打造縣級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推動“三治融合”基礎上的“三社聯動”。圍繞“三三制”開展各類社區服務活動*余場,活動參與接近**人次,累計參與服務人次超過了**人次。
推薦訪問:民政局 先進集體 評選 民政局先進集體評選事跡材料 民政局先進集體評選事跡材料 民政局先進集體評選事跡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