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已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如何從全球視野尋找中國硬科技的發展機會?如何打造健康有效的硬科技投資生態圈?5月28日,在2023中關村論壇——“硬科技投資與發展論壇”上,來自科技界、投資界、產業界等領域的嘉賓深入探討。
本場論壇由中關村發展集團、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政府主辦,中關村天使投資聯盟、中關村資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承辦,中發展智源人工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關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中關村國際會展運營公司協辦。
硬科技熱點領域與實踐
近年來,硬科技關注度持續提升。《2022中國硬科技投資趨勢研究報告》顯示,硬科技是指那些能夠助力、引導、催生、觸發第四次產業革命的科技,主要集中在數智、健康、碳中和三大領域,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
在智能駕駛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克強認為,輔助駕駛已經實現大規模推廣普及,L3級自動駕駛進入準商業化量產階段,L4級示范蓬勃開展,網聯化融合進入前裝量產與推廣應用階段,總體來看,具備下一步智能化網聯化融合發展的基礎。
李克強認為,車路云一體化“中國方案”是解決產業化問題的關鍵。車路云一體化發展思路:通過建立智能網聯汽車信息物理系統架構,充分融合智能化與網聯化發展特征,以五大基礎平臺為載體,實現車路云一體化的智能網聯汽車系統。
中國宇航學會空間太陽能專委會主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科技委主任李明提到,目前,空間太陽能電站的重要性正在得到美國、歐洲以及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重視,未來10年—20年將是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展的重要時期,由于空間太陽能電站帶動大、影響廣,所以是非常龐大的增量市場,有可能成為投資的新藍海。
作為行業創業者,推想醫療創始人兼董事長陳寬認為,人工智能在醫療行業的發展和落地沿著“一橫一縱”不斷地拓展;
橫向來看,AI進入越來越多的疾病領域,如腫瘤、感染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
縱向來看,疾病篩查、診斷、治療、管理全流程,人工智能都可以發揮作用和價值,不斷帶來新變化。
中國高端制造業蓬勃發展,離不開重要零部件的支持。北京精雕科技集團執行總裁張保全介紹,公司創新了一種新的零件加工路徑,并且把這種方式融合為一種產品和技術,實現了國產的高端數控機床規模化應用,并最終實現了進口替代。
物聯網是數字經濟的驅動力,低軌衛星物聯網與物聯網相關,國電高科董事長兼CEO呂強表示,低軌衛星物聯網作為空間信息產業和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將會帶來全球化鏈接革命的爆發,全面帶動地面物聯網、大數據、傳感器等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希望衛星物聯網應用于傳統的電子消費級產品,能夠鏈接世界萬物。
“未來在儲能、新能源的使用上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方向,不得不提電池材料、半導體材料、生物基材料等新材料可能會對能源行業、化工行業、半導體行業帶來巨大的變化。從投資行業數據可以看到,去年雖然投資規模下降,但上述行業投資規模在上升,也是我們現在重點關注的方向。”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伙人李竹表示。
打造健康有效的投資生態
硬科技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離不開一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需要科技界、投資界、產業界相互合作,建立全方位的立體賦能體系。硬科技走向產業市場最后一公里的主要堵點,通常是中試孵化階段缺少資金所致。培養硬科技投資思維,建立硬科技行業投資生態圈,推動早期資本、創業資本、產業資本、國家資本、金融資本形成“耐心資本”,對硬科技企業長期陪跑與有力支持,是解決堵點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證監會、中基協多次號召,要引導上市企業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投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硬科技是培育經濟發展動力的關鍵因素,是促進產業升級的根本保障,也是科技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本次論壇上,聚焦硬科技投資的北京市門頭溝區京西產業引導基金發布,引導基金由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政府和中關村發展集團共同設立,基金規模10.1億元。
中金資本總裁龍亮介紹,調研發現,目前受訪者反饋行業競爭激烈,人力、原材料等成本上漲快,缺乏長期的資金支持;
硬科技企業主要資金來源是私募股權融資,也是創業企業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在中國硬科技孵化與產業化路上,投資人、科學家、企業家、政府是不可或缺的四條支柱,必須要大家合力發展。
“希望投資擁有綜合能力比較強的團隊,至少有三根支柱,一是科技領軍人才,二是行業翹楚,三是超級銷售,構成一個團隊。”梅花創投創始人吳世春認為,早期投資硬科技需要的不僅僅是錢,更多的還需要幫找到第一個訂單,補齊團隊人才,找好適合的產業落地氛圍和環境,這都是一種產業鏈投資的能力,不是單一的財務投資能力。
如何降低投資硬科技的不確定性?源碼資本合伙人吳健認為,要有大局觀,避免在大方向上出現錯誤或者應該能夠更好地抓住大趨勢,這是最重要的;
與產業方直接建立交流,增強投資機構的產業屬性;
關注資本市場或退出,不能只盯著IPO,未來退出路徑中,并購等方式可能是更為常用的退出方式。
盛景網聯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劉燕表示,在研究了200多家上市公司之后,發現很多科技企業的創新和二次曲線的增長可以有效結合,未來科技產業化意味著科技進入產業,以及未來產業科技化也意味著產業二次曲線都來自科技戰略,需要“大手拉小手”。
猜你喜歡網聯中關村科技基于云控平臺霧計算架構的網聯汽車路徑控制內燃機與配件(2022年2期)2022-01-17虛假數據注入攻擊下網聯車輛自適應巡航狀態安全估計高技術通訊(2021年3期)2021-06-09中關村醫療器械園有限公司醫療裝備(2019年13期)2019-07-16中關村醫療器械園有限公司醫療裝備(2019年8期)2019-05-20中關村,催生“創新”傳奇金橋(2018年4期)2018-09-26科技助我來看云少兒科學周刊·兒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網聯輔助駕駛混合交通流穩定性及安全性分析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年1期)2018-02-08科技在線兒童故事畫報·發現號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交通與汽車的智能化融合:從ETC到網聯汽車中國公共安全(2017年9期)2017-02-06科技在線兒童故事畫報·發現號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