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孝聽
“如果孩子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越走越遠怎么辦?”“先不要著急,關注一下孩子的異常情緒,與TA進行深度交流,請相信真誠且有態度的心理陪伴,能讓孩子收獲內心的平靜?!痹托W專職心理教師顧蘇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采訪結束后,她表示一會兒有一名六年級的學生通過班主任預約了心理咨詢,這說明心理老師的陪伴產生了積極作用。
《現代蘇州》:您覺得和不同年齡層的孩子相處有哪些特別需要注意的點?
顧蘇琳: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整的、獨特的個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越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作為老師,我們在跟孩子的相處過程中,首先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從低年級的新鮮感、不自律到中年級的“情緒轉折”“學習困擾”,最后到高年級的“升學壓力、青春叛逆期”,以尊重為前提的相處,會幫助我們用變化發展的眼光更加客觀看待孩子的每一個階段的變化,更加理解孩子的需求,適時作出引導和問題建議。
其次是共情,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內心體驗,能夠換位思考。共情是有效傾聽和溝通的基礎,我們多一份共情,可以為孩子多提供一個宣泄情緒和尋求支持的途徑,成為孩子在學校里的重要伙伴,使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還有無條件積極關注。它是指我們對孩子的關注是沒有要求的,即無論你怎么樣我都會注意到你?,F實生活中,我們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都將關注點放在了孩子的成績上,好成績也日漸成為我們對一個孩子會投去欣賞與鼓勵的重要評判標準,以至于很多成績不理想的孩子只能通過一些不合理的手段比如破壞課堂紀律,來獲得老師的關注,從而尋求自身價值感的體現。只有我們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注,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才能幫助一個孩子建立自信心。
《現代蘇州》: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您怎么看待家庭教育?校園教育如何和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
顧蘇琳:著名校長李鎮西曾說:“學校教育非常重要,但無論如何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補充。”現在有不少家長因為各種原因,對學校和社會教育機構給予的期望太高太多,完全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及重要性。其實,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更是孩子一生的起跑線。
家庭教育在孩子進入校園之前就對其產生深刻的影響,但孩子進入校園后,校園教育是主體,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最重要的場所,家庭教育需要轉變角色,積極配合補充校園教育。校園教育想要和家庭教育形成1+1>2的效果,就要充分尊重并信任家長,調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熱情和積極性,獲得家長對校園教育的認可。校園要為有需要的家長針對性地給出建議,傳播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為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校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環境。
《現代蘇州》: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對世界的理解以及處事態度和方式不盡相同,怎樣找到彼此舒適的溝通方式?
顧蘇琳: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對世界的理解以及處事態度和方式不盡相同,對于低年級段的學生,能多說就多說,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要注重教育引導習慣養成和意識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增強自律。對于中年級段的學生,能少說就少說,在溝通過程中要注重對孩子感受的回應和接納,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提供建議和幫助。對于高年級段的學生來說,尤其對于青春期階段的孩子,能不說就不說,我們要相信支持孩子,在孩子傾訴和抱怨的時候全神貫注地傾聽,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用客觀描述性的話語進行表達,給孩子試錯和成長的空間。
《現代蘇州》:與孩子們相處時有讓您抓狂過的瞬間嗎?
顧蘇琳:當然,老師也是普通人,抓狂的時刻通常發生在孩子們上心理課的時候不遵守課堂公約,比如課堂討論很大聲,但是又沒有人舉手發言,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知識欠缺、不敢表達、事不關己等課堂逃避應答現象時。
《現代蘇州》:學生心理健康備受關注,作為老師,同樣會有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您如何處理負面情緒?
顧蘇琳:身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出現最多的情緒是憤怒和失望,這類情緒的產生多半與我們想急切改變學生的目的有關。因此,當我們情緒失控時,要擺平自己的心態,放下想改變學生的心態,允許學生犯錯,放低對學生的期待,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多采用過程性評價,用表揚代替批評。
當自身出現負面情緒后,可以采用深呼吸、傾訴、運動等方式及時發泄情緒,另外要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區分開,多看到自己的優點,定期獎勵自己。
《現代蘇州》:您如何看待欺騙、校園霸凌等問題?
顧蘇琳:目前,欺騙、校園霸凌等問題發生得愈加頻繁且低齡化,問題產生的根源來自多方面。首先是學生個人,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還不成熟,自律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夠強,容易受同伴、網絡影響選擇不恰當的方式達成自己的目的;
其次是家長層面,家長的過度管教、放任或寵溺,都可能導致孩子出現這類行為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求;
然后是學校層面,學校沒能創設一個安全的校園環境以及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做好疏導工作,將對問題雙方產生心理傷害;
最后是社會層面,社會上各類欺騙、校園霸凌的媒體報道對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了不好的影響。想要減少或避免此類不良事件的發生也需要從這幾個方面加以干預。
《現代蘇州》:大多數小學生的父母以及老師都是“獨一代”,如何平衡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顧蘇琳:對于“獨一代”來說,要想完成從“子女”到“父母”或者是“老師”的角色轉換確實存在一些挑戰,我之前也聽過一些案例,就是獨生子女做了父母之后發現自己的父母把對她的關注點轉移到她孩子身上后內心無法接受而產后抑郁的。對于“獨一代”的老師來說,以前是眾星捧月,現在要求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同時兼顧學生、家長以及領導的感受,自我價值感和幸福感就得不到體現。
在我看來,關系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無論在哪兒,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形形色色的關系中,關系建立的需要是源于我們對他人有需求,只有有需求,關系就必然存在。平衡關系,其實就是在平衡需求。因此,想要平衡好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說到底就是要平衡好需求的來源,即哪些是自我可以滿足的,哪些是可以從他人那里獲取一部分的,又或者,哪些是只有他人那里才能給予的。
猜你喜歡年齡層蘇州情緒“洋蘇州”與“新蘇州”演奏和弦現代蘇州(2022年6期)2022-04-13探究不同年齡層小兒發育性髖關節脫位股骨頸前傾角的臨床特點及意義健康大視野(2020年12期)2020-10-15小情緒風流一代·青春(2018年2期)2018-02-26小情緒風流一代·青春(2017年6期)2018-02-14小情緒風流一代·青春(2017年5期)2018-02-14蘇州一光地理空間信息(2017年2期)2017-03-02蘇州十二憶蘇州雜志(2016年6期)2016-02-28中國勞動力的健康狀況及差異分析人口與經濟(2015年4期)2015-08-03情緒認同商業評論(2014年6期)2015-02-28說個好蘇州機電信息(2014年19期)20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