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丙軍
內容摘要:本文窮盡式搜索并分析《唐詩三百首》中排行第一的天氣意象---“風”,通過觀察其前后修飾語,發現了詩人用“風”的異同點以及其他特點,如以悲涼類和長風類為主,邊塞之風較多,春風的溫暖和反襯突出,風吹具有不同特點等,從而更好地了解了唐詩的用詞藝術、意境的營造等,具有基礎性作用。
關鍵詞:《唐詩三百首》 意象 統計
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1],意象可以營造意境,可以為抒情蓄勢,產生含蓄蘊藉的藝術效果,還可以成為貫穿全詩的線索,因而成為中國古代詩學理論的重要概念。隨著數據科學的發展,人文學科也可以用統計等量化手段發現詩詞規律,“運用計算機技術鑒賞古典詩詞,可以以意象為中心,用計算機提供某種意象在某個作家或某個時代的詩詞中出現的全部例句和詩篇,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分析,深入探究詩人的語言藝術。”[2]
據周發祥[3](1982)和謝思煒[4](2015)等對《唐詩三百首》意象的統計,作為天氣意象的“風”占據主要位置,頻次遠超其他天氣意象,可見其普遍性。本文使用意象統計的方法,分析《唐詩三百首》中的“風”意象,藉此探究意象的分布、搭配、和意義等方面的特點。
一.“風”之分布
本文檢索《唐詩三百首》,共得到34位詩人(占44.15%)94首(占30.22%)共111個含風的句子。在體裁方面,七言古詩以71.42%的高比例居首。究其原因,或許是因七言古詩具有自由、豪邁之特點,較少束縛。林庚稱七古是盛唐詩體的“寵兒”,“那解放的語言,奔放的情操,新鮮的旋律,豪邁的抒情,構成了唐詩的最鮮明的色調。”[5]七言古詩“最適宜于表現較大的事物和大喜、大悲、大怒一類奔放豪宕、勃不可遏的感情,因而也就形成了七言古體詩一種汪洋恣肆、波瀾壯闊的獨特格調。”[6]
根據檢索結果,杜甫和李白在詩篇數量上居前兩位(分別為16首和14首),隨后是李商隱、孟浩然、李頎、岑參、韋應物等。有意思的是,這一排序跟《唐詩三百首》收錄的詩人詩篇數量排序幾乎一致,這說明大部分詩人都不約而同的使用了“風”這一意象。例外的是王維,王維收錄的詩篇在77位詩人中位居第二,但是使用的風意象僅3首,與同為山水田園詩人的孟浩然差別較大。按比例來說,韓翃、韓愈、李頎、岑參等雖然詩篇不多,但是詩篇中含“風”的比例很高。
通過分析詩人共性,我們還發現,“大歷十才子”中的韓翃、盧綸,邊塞詩人李頎、王昌齡、岑參,風意象的比例較高,詩人或擅長邊塞詩歌,或有從軍經歷,他們詩歌的整體風格灑脫、豪放、慷慨、悲涼、境界闊大,邊塞浩瀚、猛烈之風或許最能恰當表達此類豪邁意境,彰顯大唐雄風。
二.風+修飾語:悲涼之風
風是一種自然現象,特性很多,可以大象無形、化育萬物,可以揚砂走石、摧枯拉朽,也可以秋風蕭瑟,寄托悲歡,還可以蔚然成風、移風易俗。我們通過統計“風”前后的搭配詞分析風后的修飾語和風前的修飾語,按照頻次描繪《唐詩三百首》中“風”的特點。
第一類:風+修飾語
(1)悲涼類:風急 風蕭索 風頭如刀 風如刀
(2)風大類:風多
(3)和喜類:風暖 風正
在“風+修飾語”類別中,悲涼類的較多。
其一是詩人以風為起興、導引、寄托之物,渲染悲涼氣氛,經典如“風急”: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大歷二年(公元767年),杜甫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面對蕭索秋景,回想自己飄零孤愁的身世,寫下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詩篇句法工整、嚴謹,“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可見杜詩語言之錘煉功力。首聯并置六種意象,渲染了夔州濃郁的秋色。
其二則是廣泛應用于邊塞的悲風。王昌齡和岑參都是久負盛名的唐朝邊塞詩人。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游西北邊地,對邊塞生活有了深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拓寬了唐詩的題材,可謂邊塞詩的先驅。岑參曾于天寶七年和約天寶十三年兩度從軍邊塞,他的詩描繪了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為邊塞詩注入豪放壯麗之美。
劍河風急云片闊,沙口石頭寒冷馬蹄凍。(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風頭如刀面如割。(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王昌齡《塞下曲》)
岑參用“風急”、“雪闊”描繪邊地之寒,渲染了戰事之殘酷。而以刀喻風表現風之凌厲,凸顯邊地之奇異、壯美和嚴酷。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唐代司空圖在《詩品二十四則·含蓄》提出的詩歌藝術特征之一,強調含蓄蘊藉和意在言外。風之悲涼也可寫得含蓄,也可側面襯托,體現詩歌蘊藉之美。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詩開頭用“平沙莽莽黃如天”不著一“風”字便將風之猛烈淋漓呈現,接著明寫“風吼”,正面寫風聲,接著又側面通過石頭滿地滾表現風之威力,自然環境之艱險,如此邊防戰士的大無畏愛國精神便得以彰顯,動人心魄。
第二類:風+動作:風吹為主
風后跟的動作有:“風吹”“風夜吼”“風掣”“風生衣”“風為馬”“風入衣”“風開”“風起波”“風鳴”“風送”“風飄”等。
在諸多動作中,“風吹”的數量最多,對象有花、樹葉、舟、衣、地名等,有王昌齡與友人“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芳香高潔的君子之交,有綦毋潛“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清幽閑適的行舟之樂。風吹拂詩人衣袖,引起詩人哲思,有王維“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對閑適情趣隱逸生活的追求,更有白居易《長恨歌》“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瑰麗奇幻的仙境,這里的風分別是高潔的松風和輕柔的仙風,寄托詩人不同的理想際遇。風吹有時不直接出現“吹”字,而是需要讀者自行填補。“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這里并不是風“鳴”,而是江風吹枝葉而枝葉發出的沙沙的鳴聲,塑造了深遠冷峭的意境,孤獨之感油然而生。“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在春風的吹拂下,露井旁的桃樹綻開了花朵,如此春意盎然的景象確是為下文暗喻宮怨起興。“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邊塞孤城玉門關是春風吹不到的荒涼之地,度是吹到的意思。“著麥苗風柳映堤”(無名氏《雜詩》)合理順序應為“風著麥苗柳映堤”,是風吹動麥苗的意思。
風吹的對象除了日常事物,還有比喻義,比如“吹血腥”。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成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很多詩人直面社會現實,一改之前的安樂閑適,流露凄清孤獨之意。詩圣杜甫的大量詩篇就反映了這段動亂的歷史。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部將孫孝哲攻陷長安,進行了瘋狂的殺戮,“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杜甫的七古樂府《哀王孫》即為證。
除了風吹外,其他的動作詞匯出現頻率較少,很多出現僅一次,如“吼”、“掣”等。風吼是寫的風聲。“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邊塞狂風怒號,環境極其惡劣。”“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旗子被雪凍結,風拉扯不動,寫出了風勢猛烈,天氣奇寒。
風起、風生、風入是描寫風的常見動作。“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風可以使江波浩蕩(韋應物《夕次盱眙縣》)“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引發杜甫對李白的思念之情,首句便以蕭索秋風注以全詩悲愁之感。“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許渾《早秋》)西風和遙夜、清瑟、翠蘿一起構成了早秋的物候。“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樹風入衣”(李頎《琴歌》)寒風吹衣,也是一派凄冷肅殺之氣。
風和馬均有飛馳的特點,“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大詩人李白天寶三年夢游天姥山,以雄奇浪漫之筆描繪了神仙降臨時的瑰奇仙境。
風可以送香氣,也可以送樂聲,“送”帶給人的感覺一定是美好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是以嗅覺描繪夏日閑情逸致。“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顧況《宮詞》)玉樓上奏起的陣陣笙歌,與隨風飄來的宮嬪笑語相伴,呈現飄渺夢幻之境。
三.修飾語+風:長遠之風
第一類:
(1)大風類:長風 高風
(2)悲涼類:驚風 涼風 烈風
(3)小風類:清風 微風
(4)喜悅類:和風 好風
在以風為中心語中,大風類最多,尤其是長風;
悲涼類其次,驚風、涼風為多;
其他如小風類、喜悅類數量較少。
大風類中,“長風”出現的頻率最高。“長風”是指遠風,是從距離的角度描繪風的特點,后面一般會跟“萬里”這樣的長度單位,可表達境界悠遠、蒼茫飄渺之意,跟季節的關聯不緊密。就表達的情感來說,“長風萬里送秋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精神苦悶的詩人忽見天朗氣清、“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壯闊之境,頓時精神振奮,豪情溢懷。而李白另一首詩,則以“長風破浪會有時”表達仕途之艱辛后的渴望。在詩人“冰塞川”、“雪滿山”“行路難”感到“心茫然”后,情感忽轉,以乘長風破萬里浪這一豪壯之意象,激勵自己破除萬難實現政治理想。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李白第三首詩《關山月》中,長風與明月、天山等意象營造了壯闊悲涼的邊塞氛圍,為下文怨情做了鋪墊,與王之渙“春風不度玉門關”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白的“長風”俱懷豪壯,元結則用“長風”之大襯托自己行樂之趣。“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這首七言古詩為雜言詩,吸收了民歌特色,“長風連日作大浪”句自然明快,很口語化。詩人以青山為酒杯,以水為酒池,即使大風也阻擋不了自己飲酒為樂,詩人豪爽曠達之胸襟可見一斑。
長風具有的悠遠、遼闊、暢達等特點也被用在描繪藝術效果上。在繪畫領域,唐玄宗御馬玉花驄在曹霸筆下熠熠生輝,“是日牽來赤墀下,迥立閶闔生長風”(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氣質軒昂,似要騰飛而出。在音樂領域,“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兼寄語弄房給事》)描繪了董大彈奏《胡笳弄》的情景,抽象的音樂在詩人筆下變得具象可視,“長風吹林”和“雨打屋瓦”是琴聲由深沉轉為激越高潮時的形象描繪,董大琴藝之高超讓聽者入迷,琴聲的輾轉也暗含著蔡文姬悲壯曲折的人生際遇。
第二類:動態+風。主要有隨風、因風、呼風、凌風、迎風、臨風、聞風等。
隨風表跟隨,因風表憑借;
凌風表乘著;
呼風是鳥在風中鳴叫;
迎風、臨風意思接近,可以構成詩情畫意,觸發情感。稍微注意的是“聞風”,它帶有比喻義,出自《孟子·盡心篇》“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在這里“風”喻指柳下惠的高風亮節。在張九齡《感遇》中“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也是借蘭桂喻孤芳自賞。
第三類:時間+風。主要有春風、秋風、昨夜風、晚風等。其中春風占比最高,有12例,沒有出現夏風和冬風。秋和愁的關系古人很早就聯系起來了,秋后便是寒冬,萬物肅殺、毫無生機。形容秋風常用的詞如蕭蕭、瑟瑟、蕭瑟等,秋風能引起悲愁。另外秋風也能引起思鄉,緣起則因西晉文學家張翰。張翰不愿卷入八王之亂,借口秋風起,思念吳中特產菰菜、莼羹、鱸魚膾,終辭官回家。《唐詩三百首》中共有兩例“秋風”,都寫相思,皆出自李白: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秋風引起思婦對玉門關征人的無限情思,“不盡”寫出秋風彌漫的特點,也暗指情意綿長,可謂情景交融,渾然天成。“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李白《長干行》)借秋風落葉景色書寫女主人公思念之長。
“春風”有12例,因春風駘蕩,化育萬物,因此多數表美好,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另有比喻義、引申義等,還可一語雙關,指男女愛情。新奇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風花開喻積雪奇麗,令人愉悅。
以春風喻指美女容貌的,如寫王昭君:“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杜甫《詠懷古跡》),寫楊貴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清平調》)另有以春風寫相思的,如“愿隨春風寄燕然,憶君迢迢隔青天”(李白《長相思》),“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李白《春思》)。
以春風吹拂青草彰顯生命力的也有,如“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張喬《書邊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草》)等。
第四類:處所+風。主要有:東風、北風、西風、南風、西南風等。在古詩詞中,東風一般指春風,含生機、喜悅義;
南風一般指夏風,含欣榮、愉快義;
西風一般指秋風,含蕭索、離別義;
北風指冬風,含嚴寒、幽怨義。在《唐詩三百首》中,東風比例最高,有6例。除“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指東南風,“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杜甫《哀王孫》)喻指安史叛軍血腥之舉外,其余大多指春天,如“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李商隱《無題》)。
南風有一例,指的是夏風:“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李頎《送陳章甫》)。西南風有一例,也多指夏風:“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任好風”李商隱(《無題》)。西風有一例,指的是初秋之風:“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許渾《早秋》)北風有兩例,都指地理位置之北,如“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懷》)。
“風”在《唐詩三百首》天氣意象中排行第一,本文通過分析其全部修飾語,窮盡式找出其在詩中的搭配特點,發現了風的多層含義及作用。應該說,“風”在唐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為詩人抒情提供了最基本的時空環境;
它為唐詩注入慷慨悲涼、鴻遠悠長之風;
“風”尤其在邊塞詩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或許只有凜冽、威猛之勁風才能體現環境之劣,意境之雄,意志之堅,報國之烈。未來,我們將擴大詩篇和詩人研究范圍,進行詩人用詞的比較,還將從歷時角度探討“風”意象在唐前和唐后的分布和變化,以此豐富唐詩的意象研究。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63頁。
[2]蔣紹愚.李白、杜甫詩中的“月”——計算機如何用于古典詩詞鑒賞[J].語文建設,2008(11):4-9。
[3]國外漢學家即在詩歌研究中使用過意象統計法 周發祥.意象統計——國外漢學研究方法評介[J].文學遺產,1982,(02):153-157。
[4]謝思煒.漢語詩歌詞語管窺——以《唐詩三百首》為樣本[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0(03):76-84。
[5]林庚:《唐詩綜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第58頁。
[6]蕭滌非:《杜甫研究》,齊魯書社,1980年,第121頁。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
猜你喜歡統計意象詩詞里的意象之美小學生優秀作文(高年級)(2022年3期)2022-03-29一場細雨,攜著意象而來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意象、形神中華詩詞(2019年11期)2019-09-192008—2015我國健美操科研論文的統計與分析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山東省交通運輸投資計劃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數字技術與應用(2016年9期)2016-11-09市場經濟背景下的會計統計發展探究商(2016年27期)2016-10-17統計信息化在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研究企業導報(2016年14期)2016-07-18信息化時代如何加強統計信息化管理企業導報(2016年8期)2016-05-31“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陜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7期)2015-02-28“玉人”意象蠡測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2期)201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