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莎 孫召龍
【內容提要】2023年4月12日,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成功舉辦。中外青年、專家學者和藝術家代表圍繞“新時代·炫青春·向未來”這一主題,就“青年如何做好溝通中外友好的使者”“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文化之都賦能青年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青年蘊含巨大力量,是文明交流互鑒事業的主力軍,也是推動全球發展的生力軍。新時代國際青年期待發展、擁抱發展,在北京找到了賦能自身發展的平臺和機遇。
【關鍵詞】國際青年 北京論壇 新時代 中國與世界
2023年4月12日,由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在北京鳳凰中心成功舉行。來自28個國家的200余位中外青年、專家學者和藝術家代表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會,在“新時代?炫青春?向未來”這一主題下,圍繞“青年如何做好溝通中外友好的使者”“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文化之都賦能青年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徐和建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胡正躍,中歐美全球倡議發起人高大偉,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上合國家青年平臺成員、清華大學全球傳播學生使者谷尼克,中國青年報社副總編輯董時作主旨演講。
國際青年北京論壇的舉辦旨在為國際青年交流搭建平臺,讓國際青年感受北京作為中國首都的國際化和現代化建設成就,通過他們的視角講述北京故事、中國故事。同時,促進廣大國際青年結下深厚友誼、碰撞智慧火花,把所思所得付諸于促進中外友好的實際行動,以青年人的智慧和勇氣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以青年友誼深化文明互鑒
十年前,*****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創造性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十年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柱。*****指出,中國始終把青年看作推動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鼓勵青年在參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展現青春活力。而當下正是為世界文明互鑒的未來打下良好基礎的時候。
(一)青年是文明互鑒事業的主力軍
據聯合國統計,目前15-24歲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14-35歲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二。到2030年,青年群體的數量將增長7%,接近13億人。青年蘊含的能量,并不僅僅體現于龐大的數字之中。作為社會的新生力量,當代青年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思維敏捷,學習能力強,是社會上最有生氣、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
近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正涌現出一批有志青年,他們沖破各種束縛,創造不同形式,熱心推進中外文化交流。胡正躍建議,廣大從事文化交流的朋友應繼續加強學習和歷練,知己知彼,融入當地社會;
多交朋友,尤其是擴大本專業領域的國際朋友圈;
注重資源整合和平臺構建,邀請國際青年共同打造一批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雙向平臺;
把握好中國和世界的重大雙邊和多邊契策劃和推動一批青年喜聞樂見的項目,寫好文明交流互鑒這篇大文章。
青年群體較少偏見,是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支生力軍。于運全指出,在國際青年北京論壇的平臺上,大家可以交流互鑒、共同成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在“國際青年說”圓桌對話環節,與會嘉賓一致認為,青年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體,通過青年力量帶動國家間關系發展,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路徑。未來青年可以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講好中國故事,做好青年公共外交的工作。
(二)文化互鑒要包容看待不同文明形態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提出:“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著眼促進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的需要,2023年3月15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推動人類現代化進程提供了中國方案,也為青年更好發揮文明交流使者作用提供了具體指引。
高岸明呼吁,廣大青年要拾起文明傳承與友好合作的接力棒,用開放、包容的眼光看待不同文明,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貢獻青年智慧,為構建民心相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胡正躍提出,文化互鑒要在互鑒上多下功夫,只有雙向交流,才能使合作走得更遠,更具活力和生命力。谷尼克表示:“讓不同的文明成果在不同地點、不同人群中交相輝映,既是時代的課題,也是年輕一代的神圣使命。”其他與會青年表示,青年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需要寬容,要具有擁抱其他文化的能力,需要多元化的思維。“學習其他的文化,接受這種差異性,如果能接受這種差異性,就不會把其他人視作敵人,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村。”與會青年說。
(三)“青年友誼使者”搭建文明互鑒橋梁
于運全介紹,在策劃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時,以鼓勵青年追求理解中國與溝通世界的統一、奉獻中外友好與實現個體發展的統一為核心理念,設計了“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文化之都賦能青年發展”等討論議題,并首次聘任“國際青年北京論壇青年友誼使者”,希望能夠幫助廣大青年加深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調動大家參與中外友好和文明對話事業的熱情,并給青年個體發展帶來幫助和啟發。中國愿意為國際青年創造更多機遇和平臺,讓他們成長為具有國際視野、中國情懷的青春使者,成為中外友好的生力軍。徐和建表示,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是歷史賦予這一代青年的使命,希望通過國際青年北京論壇推動更多青年成為具有國際視野、中國情懷的青春使者。
“國際青年北京論壇青年友誼使者”獲得者郝雁清在匈牙利、倫敦、中國都有過求學經歷,深深感受到東西方文化教育的差異。他相信,不同文化的人走在一起,通過文化的沉浸式體驗、開放和尊重的對話,可以消除偏見和誤解。他希望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國,搭建中歐國家之間睦鄰友好的橋梁。另一位“青年友誼使者”賀曉晴坦言,要向世界分享在北京發生的各種鼓舞人心的故事、友誼的故事、合作的故事以及創新的故事。她希望繼續努力,從自己的專業和職業出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她認為,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青年以不同的視角、多元的體驗書寫屬于他們的全球故事,而青年們也有能力在不同的文化之間架起橋梁,“因為我們都是在不同的文化中長大的,這是年輕一代的優勢所在”。
二、以青春朝氣助推全球發展
青年迸發著澎湃的活力,是最具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是國家的未來和國際交往的活躍力量,“逆全球化”尤其不符合青年群體的利益。青年在世界交往舞臺上的活躍表現,是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的有生力量,將有力助推全球發展。各方應以青年發展,促進國家發展和世界發展,將青年發展議程放在發展議程的優先位置。
(一)青年是推動全球發展的生力軍
*****曾指出,各國青年要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以實際行動推進全球發展倡議,助力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共同譜寫世界青年團結合作的時代新篇章。青年是國家的希望,也是人類的未來。青年應發揮作為推動社會發展、中外交流的生力軍作用,在參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展現青春活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初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經濟分裂很可能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成本,導致各國生產力和生活水平的降低。作為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青年更能把握住全球化帶來的新機會,利用全球范圍內流通的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實現就業創業。然而近年以來,由于個別國家對貿易、技術共享的跨境資本流動等施加限制,曾給世界帶來繁榮和福祉的全球化正遭遇逆風。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再次為世界人民團結發出青年之聲,為全球發展進步注入青春之力。高岸明呼吁,有志深耕中外友好的國際青年,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大力倡導維護經濟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系,參與共建團結、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
(二)中國經歷幫助國際青年思考解決全球問題
中共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在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等方面作出了戰略謀劃。國際輿論普遍看好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前景,多家國際專業機構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領先水平。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積極參與者和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為全球青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在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中國正在給世界各國的青年搭建豐富的舞臺、創造更為多元的機會。
新時代新形勢下,希望走近中國、了解中國、聯通中外的國際青年越來越多。郝雁清感慨,中國不再是一門“選修課”,而是一門“核心課程”。國際青年在中國學習和體驗,能夠提升文化敏感性和自身競爭力,幫助他們創造更加和平繁榮的未來。賀曉晴認為,中國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邁進,希望利用所學的專業以及對中國的認識,讓城市變得更舒適,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與會國際青年表示,中國很早就具備實現持續性發展的能力,巴西乃至全世界可以從中國學習到很多經驗;
東南亞青年正通過與中國積極對話詮釋“向未來”這個關鍵詞;
喀麥隆青年多次前往中國各地基層學習,希望將中國的經驗帶回去幫助自己國家和地區發展;
瑞士創業青年認為,越來越緊密的國際貿易促進了全球年輕人的互鑒認知,實現共贏;
白俄羅斯青年實地探訪中國脫貧攻堅帶來的鄉村變化,以個人在華求學經歷,激勵了更多白俄羅斯青年來華留學,學習中國經驗。
三、新時代國際青年期待發展新機遇
青年蘊含著巨大能量,青年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指引和良好環境,青年發展和青年訴求需要得到重視。本次論壇上,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布研究報告,通過分析研究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等30余家國際專業機構近兩年來發布的有關民調數據,對海外“Z世代”的群體特征和核心關切作了研究分析,勾勒出海外“Z世代”群像。研究發現,國際青年期待發展、擁抱發展。
1.海外“Z世代”期待本國政府為青年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美國“Z世代”中超過半數的人希望國家集中精力降低失業率和財政赤字,70%的人希望擁有行動力強的政府,能采取高效有力的措施解決國家面臨的問題。60%的非洲青年建議政府在彌補教育經費不足、提供更多獎學金、提高教育質量等關鍵領域發力。72%的中東青年期待政府促進青年創業。
2.海外“Z世代”普遍認為人類命運與共
62%的“Z世代”認為,疫情使自己強烈意識到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命運的休戚與共。在亞洲,超過一半的“Z世代”關注個人對世界發展應盡的責任,特別是在和平、糧食安全和減貧方面,他們希望能夠幫助推動問題的解決。在歐美,應對氣候變化成為當地年輕人眼中最緊迫的問題。
3.海外“Z世代”對中國擁有更客觀理性的認知
歐美“Z世代”對華持積極看法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年齡層,美英德等國認為應與中國合作的“Z世代”比例比整體水平高出約10至15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青年的對華友好態度更加明顯,63%的非洲青年認為中國給非洲帶來積極影響,約80%的東南亞青年期待中國和東盟關系不斷深化。
4.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Z世代”在個人發展觀方面存在差異
受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沖突造成的經濟衰退影響,一些發達國家“Z世代”失業率達到15%以上的歷史高位,發展中國家的情況更嚴重,部分國家青年失業率一度超過70%。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青年對職業規劃的看法略有不同。美國和韓國“Z世代”在擇業時較重視現時待遇而非長期規劃,而76%的非洲青年希望在未來5年內創業。
5.海外“Z世代”重視社交媒體的信息和商業價值
在美國,80%的“Z世代”將社交媒體作為主要信息來源,法國和韓國年輕人最信任社交媒體意見領袖的看法建議。約86%的“Z世代”表示希望在社交媒體上擁有影響力以獲取商機,超60%的歐洲青年希望在網絡上實踐自己的企業家精神。
四、新時代北京賦能國際青年新發展
隨著中國優化調整防疫政策,國際交往逐漸恢復,為面對面交流創造了條件,中外青年可以在中國各地以及國際其他城市廣泛開展交流。邁上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國將給國際青年帶來更多機遇,人文交流逐漸恢復為國際青年知行中國創造更有利條件。圍繞做好國際青年工作,北京將發揮重要作用。
(一)北京歷史文化底蘊助力國際青年發展
北京是世界聞名的古都,也是全球喜愛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人士向往的文化之都。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不僅是中國歷史文明的代表,也具備豐富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以及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等燦爛多元的文化稟賦,為在京中外青年豐富精神世界、投身文化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徐和建表示,從全國的角度看,北京是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和中國的文化中心;
從全球角度看,北京有長城、故宮等獨有的文化遺產,是全球唯一“雙奧之城”。對教育領域來說,北京的文化也成為一種非常特殊而重要的資源。北京“文化之都”的超凡魅力,對國際青年具有強大吸引力。
本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兩個分論壇中專門設置“文化之都賦能青年發展”分論壇,在活動現場展出了《戲曲北京》等出版物,以及故宮文創產品,展示北京文化。本屆論壇突出文化之都話題,向國際青年展示北京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讓國際青年感受北京文化的魅力。國際青年普遍表示,文化之都北京為國際青年成長成才、擔當使命提供了機遇,愿意利用好文化之都的資源,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傳遞青春正能量。
(二)北京致力于為國際青年發展創造更好環境
對于追夢人來說,北京已經是充滿機會的沃土。北京是高等學府,跨國公司,外國駐華使館、機構以及許多國際人士的聚集之地,具備獨特而豐富的國際化資源稟賦,也帶來旺盛的國際交流需求,是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縮影,通過創新創造,已經并將繼續為國際青年提供更多成長和創新創業的機會。
在國際青年眼中,來到北京首先是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夢想。很多學子來北京都是為了學習借鑒中國的先進經驗。在創新創業方面,北京已成為青年創新高地和向往的城市。在創新創業同時,人員交往必然帶來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會帶來他們本國、本地區的文化,也會學習借鑒北京、中國的文化。
(三)北京為國際青年發展搭建機制平臺
當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歷史性變化,中國正處于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過程當中,著眼2035年到2050年的發展目標,北京必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全國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充分發揮首都區位優勢,為全球青年人才提供擁抱未來、干事創業、宜業宜居的樂土,為國際青年搭建寬廣的交流平臺和聚力的行動平臺,提供更多成長和創新創業的機會。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寄希望于青年。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代表著未來的青年群體將成為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著眼當前和長遠,向國際青年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讓其更好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積極參與中外友好事業,成長為融通中外的國際青年意見領袖,將為我國構建良好國際輿論環境、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匯聚磅礴力量。
趙麗莎系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國際關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孫召龍系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國際關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責編:譚震
猜你喜歡新時代新時代網絡新聞采訪特點研究博覽群書·教育(2016年9期)2016-12-12新時代小學教育管理的發展方向及思路創新考試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基于人才成長的鄉鎮成人教育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德育管理研究新課程·小學(2016年10期)2016-12-12淺談新媒體環境下電視臺出鏡記者如何做好新聞報道商(2016年33期)2016-11-24擱淺的“新時代”,“樸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三聯生活周刊(2016年46期)2016-11-22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商場現代化(2016年22期)2016-10-18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科學與財富(2016年28期)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