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青松
我從事創作近四十年了,創作了上千首歌詞和詩歌作品,其間也參與了很多采風活動,有許多活動和作品都淡忘了,唯有一次采風記憶深刻,而留下的作品也??M繞心懷。
那是2014年7月23日至8月2日,北京市文聯組織所屬各協會藝術家組成了大型采風團前往南水北調水源地河南南陽市、湖北十堰市所屬縣鄉村進行采風創作。這次采風創作活動是一次思源尋根之行,也是一次學習感恩之旅。采風主辦方安排得很周到,出發前,北京市文聯就組織我們觀看了南水北調的專題片,在之后十多天的時間里,我們上工地、入農戶,吊舊址、看新貌,尋水源、找文脈,聽故事、看戲曲……大家為移民的難舍之情感嘆,為干部的奉獻精神感動,為新區的建設速度稱贊,為深厚的歷史文化敬仰,為秀美的山川放歌,為南水北調工程感恩……我也一次次被感動,寫下了如有關移民情感的《故土難離》《老根》《水下的老家》,有關工程建設者的《代代強》,有關山水情懷的《分水嶺》《好山好水好心情》,有關歷史文化的《滄浪之水》,表達感恩之情的《飲水思源》《流來的故鄉》等十多首歌詞作品。在出發前觀看電視片時,用作品反映基層干部的形象就被列入了我的創作計劃中,于是在采風開始前,我試寫了一稿:
好干部
張家的地收沒收完?
李家的菜賣沒賣出?
老趙家的大喜事兒,
還有什么需要咱忙乎?
村前的路再加點寬,
屋后的地多栽些樹,
奔小康的大目標,
還得規劃一張好藍圖。
養老院再添些棋牌,
小學校該買些新書,
老少爺們信任咱,
咱就擔起個頂梁的柱。
做人就做孔繁森,
當官咱學焦裕祿,
雖然沒有大本事,
可一心一意當個好干部。
2014年7月23日
這首詞是我在采風前根據視頻資料及相關報道加上自己的想象寫的,也努力從一個普通干部的具體工作和生活寫起,為了更顯親切,用的是第一人稱。可是經過幾天深入的采風和觀察,我覺得如此寫法還是陷入了一個套路,無法表達真實的情感,于是自己就先把它否掉了。我覺得應該寫鮮活的、具體到某一個人的形象——我們在聽移民干部的事跡報告時,一次次被感動,在綜合了許多干部的事跡后,一位叫劉峙清的干部形象在我眼前逐漸豐滿起來:
劉峙清自2009年起擔任丹江口市均縣鎮黨委副書記,負責全鎮移民的后勤保障和信訪維穩工作。作為丹江口水庫湖北庫區最大的移民鄉鎮,均縣鎮移民人數多、任務重、時間緊,維穩工作異常艱巨。據統計,在22批次的移民外遷過程中,劉峙清累計負責調配三輪車上千輛次、民工近萬人次、客貨機動車輛近千臺次;
他52次赴棗陽、宜城,完成了2300多戶9100多人次的移民搬遷護送任務。
在2011年啟動的移民內安工作中,劉峙清又勇挑重擔,兼任均縣鎮最大的移民內安村關門巖村的工作組組長。他親自參與全鎮34個移民安置點的設計規劃評審,每個細節都嚴格把關。患有高血壓的他曾達到低壓160mmHg、高壓220mmHg的血壓值,常常忙碌起來就忘記吃藥。當年的4月1日,他在報送移民材料時突發腦出血,經搶救后不治逝世。
在人們眼里,劉峙清并未走遠,他對移民的關懷始終縈繞在人們的心頭?!耙泼窭鏌o小事,要時刻把移民的愿望放在心上,才能真正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移民干部的貼心?!眲⒅徘迳俺_@樣說。他就是憑著一顆“待移民如親人”的誠心,打動了無數人。
以上是新華社等媒體對劉峙清事跡的相關報道,應該說夠具體實在的了,但這些數據和概述化的文字還是無法觸動我的創作神經。我們走村串戶,在采訪中聽到了許多更為具體的細節,這也讓我的創作更有內在動力。比如,他們動員村民搬遷時,有些人家根本不開門,進去還會被推出來,移民干部不得不趁著天還沒亮就蹲在那些人家的門口守候。為了動員一些人家遷墳,他們甚至還要放下身段給別人的祖墳磕頭,為了得到理解支持,他們不放棄任何一次可以接近移民的機會:到家中看望老人,為孩子安排上學,無論分內分外的事,他們都努力去做,只為贏得移民的理解支持。一次,一位女干部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村里有個老年釘子戶,怎么勸都不搬,有一天,聽說老人家病了,他們“高興”地想:機會終于來了!趕緊準備補品去慰問老人家,并幫著聯系醫院,最后老人家終于被感動了,不但自己同意了搬遷,還幫著動員其他村民。這種別人有病還“高興”的故事是在材料和報道中是無法看到的,只有深入采訪才能聽到這些真實的細節,還有許多無法細數的口述,讓我們一次次感動得熱淚直流。
在移民工作中有許多干部累倒在工作崗位上,僅湖北省丹江口市均縣鎮就有鎮黨委副書記劉峙清、副鎮長譚波、懷家溝村黨支部書記程時華把生命獻給了南水北調移民工作。聽移民干部講述移民過程的甘苦令人動容,看到農民搬入寬敞的新居我們又感到欣慰。在深度的交流后,我甚至忘了自己作者的身份,瞬間代入一個老農民的身份,理解了這些干部,含淚寫下了這首詞:
老劉
——受移民干部事跡感動而創作
好像還守在俺家門口,
一遍遍勸俺跟著希望走;
好像又來到了五保戶,
一手捧著菜一手拎著油。
好像又彎下、彎下你的腰,
把放學的孩子背過小河溝;
好像又舉起一幅畫,
讓新生活的美景在俺眼底收。
老劉啊老劉,
水說要帶你走,
老劉啊老劉,
山說要把你留,
你為何偏扎在俺的心里頭?
讓俺的淚水和著那江水流。
老劉啊老劉,
累了你歇一歇,
老劉啊老劉,
悶了你吼一吼,
說好了安居后你來喝杯酒,
俺卻只能把天下好人都當老劉。
2014年7月30日
寫于湖北省丹江口市
寫這首詞時正是午休時間,我有午睡的習慣,可那天怎么也睡不著,移民干部的形象總在眼前浮現,好像催著我寫。一首十幾行的小詞,寫時我哭了三次,因為那時我覺得自己像一個正在追悼會現場送別的搬遷戶,望著遺像懷念這樣一個具體實在的好干部。著名作曲家伍嘉冀譜曲時也老淚縱橫。北京音協秘書長趙金波用他的真情當場演唱了這首歌曲,許多人聽著聽著眼角流出了淚水。
這次采風的部分作品于2014年秋冬曾在南水北調水源地河南、湖北演出十三場,在北京演出三場,并在北京音樂廣播、湖北音樂廣播電臺中播出。其中最讓人感動的還是歌曲《老劉》,2015年2月16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新春音樂會上,這首歌曲再次被演唱。
這首作品演出后,當地一位縣領導專程到北京向詞曲作者表達謝意。他對我說:“你有一句話說到我心坎上了,”我問他是哪句,他接著說,“就是那句‘累了你歇一歇,悶了你吼一吼’。當時我們實在太難了,為了讓北京早日喝上丹江口的水,我們自我加壓,爭取四年的移民任務兩年完成,天天加班加點,可農民誰愿意離開祖輩生活的老家?何況當時拆遷房還沒有落實,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不但要動員活人走,還要動員遷墳,我們這些干部有的可能對自己家的祖墳都沒跪過,上墳時最多也就鞠個躬,給別人家的祖墳卻要下跪磕頭。我們的工作往往得不到理解,有個女干部到其中一戶人家中動員時,一下子被推到豬圈的糞坑里了,爬上來時卻還不忘去勸說那戶人家早點搬遷。即使這樣,有時還不能完成任務,有一次在開車回家的路上,我覺得胸口都要炸了,把車停在路邊,大吼了幾聲才緩過氣來……”
我反思自己的創作,如果不是到一線去,而是只看那些報告和材料,是寫不出“累了你歇一歇,悶了你吼一吼”這樣的句子的。這首作品經演唱后,雖然聽過的人都會被感動,卻一直沒有傳唱開來,有人建議我改一下作品的名字和內容,讓歌曲有更多的普適性,便于推廣和傳唱。我也想嘗試著改動一下,可改任何一個地方都感覺不對,如果作品離開了那個真實的人、那些真實的事,從我的感情上說不過去,別人聽后也許就不會感動了,作曲家伍嘉冀也堅持說不要改,離開了那個真實的“老劉”,這個作品就沒味道了。哪怕作品無法傳唱開來,我和伍嘉冀也都愿意珍藏這份感動和真情。
我們向古人學習,向名家學習,可以學習他們的技法、他們的語言,可是卻無法真正了解他們的生活和當時創作的心境,我們自己在掌握了一定的創作技巧后,更應該將這些方法忘掉,回歸真實的生活,少一些紙上得來的技巧、方法和文字,用『真人真事真感動』留下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感人、生動的藝術作品。
在創作中我覺得有兩個詞特別重要,一個是“親身感受”,比如我的《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就是寫自己從學生到老師身份轉換過程中的親身感受。雖然每個人的經歷有限,許多事我們無法親身感受,但我們也應該努力做到第二個詞“感同身受”,這次南水北調12天的深入采風采訪活動,確實讓我對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感同身受,也留下了至今還讓自己和同行者感動的作品。
可是,現在我們許多創作者不關注自己的生活,往往追熱點,跟風創作,從報道中找素材、從報告中找主題、從別人的作品中找句子……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老話:吃別人嚼過的饃不香。只是從紙上學來的寫作功夫也難出精品。我們向古人學習,向名家學習,可以學習他們的技法、他們的語言,可是卻無法真正了解他們的生活和當時創作的心境,我們自己在掌握了一定的創作技巧后,更應該將這些方法忘掉,回歸真實的生活,少一些紙上得來的技巧、方法和文字,用“真人真事真感動”留下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感人、生動的藝術作品。
猜你喜歡老劉南水北調移民拼圖小天使·三年級語數英綜合(2021年3期)2021-06-15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工程建設山東水利(2020年12期)2021-01-18移民安置河南水利年鑒(2020年0期)2020-06-09移民后期扶持河南水利年鑒(2020年0期)2020-06-09南水北調工程管理河南水利年鑒(2020年0期)2020-06-09南水北調運行管理研究中華建設(2019年8期)2019-09-25簽證移民僑園(2016年8期)2017-01-15老劉和老秦棋藝(2016年4期)2016-09-20老劉人間(2015年17期)2015-12-30Immigration移民留學(2015年12期)201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