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談人物通訊的教學策略

時間:2023-08-02 13:15:03 來源:網友投稿

董瑩

摘要人物通訊屬于實用性文體,是一種重要的新聞體裁,理解、把握這種文體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十分必要。在新課標背景下進行人物通訊的教學,我們應該注意好三點:將人物通訊的文體特點與文章緊密聯系,將“立德樹人”與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質充分結合,組織好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

關鍵詞人物通訊精神品質搜集材料

在新課標背景下,我們該怎樣把握教材中的選入的人物通訊,有效地完成單元學習任務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以《喜看稻菽千重浪》為例,簡單地談幾點教學建議。

一、將人物通訊的文體特點與文章緊密聯系起來

人物通訊是時常在報刊、廣播、電視上出現的一種通訊形式,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重要的實用性文體。人物通訊的特點是“以人物的新近行動為新聞 , 重在表現人物的品質、性格和精神面貌 , 通過個別顯示一般 , 通過平凡突出偉大 , 達到揭示時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讀者的目的。”

人物通訊報道的對象一般是在時代發展中涌現出來的典型人物,其重心是表現典型人物的精神品質,其追求的目標是揭示時代精神,教育讀者。本文報道的對象是袁隆平,他的成就有目共睹,是一個有世界影響的中國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的成功與個人的精神品質,尤其是科學精神密不可分,作者用“創新是科學家的靈魂”“事實是科學家的空氣”等小標題進行了揭示。文章通過寫袁隆平對“中國有中國的有利條件”的分析,揭示了對我們的文化、國家的熱愛和對制度、道路的自信的時代精神。讀完這篇文章以后,讀者一定會為袁隆平的精神品格而感動,并且備受鼓舞,從一個或多個方面得到有益的啟發。

本文中袁隆平所從事的是前沿科學研究工作,為了讓普通讀者理解,作者做了相關科學知識的科普介紹。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對“去年發現的性狀優異稻株是一株‘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推論的產生依據及其原理和推斷的過程,作者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文章第二部分,通過對“雄花不開裂、性狀奇特”的“退化了的雄蕊”的說明,清楚地介紹了“天然雄性不育株”這一概念,讓讀者理解了1964年7月5日袁隆平發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的意義。再如第二部分中,作者先介紹了傳統的自花授粉作物“雜交無優勢”的觀點,再對應地闡釋了袁隆平對水稻雜交優勢利用兩條途徑的分析和選擇,深入淺出地說清了其中的科學原理。并且介紹了美國著名遺傳學家辛諾特和鄧恩的“雜交無優勢”的論斷,日本及美國、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失敗,就更容易讓我們理解袁隆平科學研究的難度。

二、將“立德樹人”與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質相結合

該單元的“單元任務”提出了“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樹立新時代的勞動觀念”的目標,這個目標體現的是新課標“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也是對***總書記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的具體落實。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加強勞動教育和提升學生的智育又相輔相成。我們要加強勞動教育,實施的一個方面就是對學生勞動觀念的培養。借助這個單元中的人物通訊,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我們民族熱愛勞動的傳統,力爭培養他們勇于創造的勞動觀念。在《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中,可以將對學生勞動觀念的培養與挖掘袁隆平的精神品質結合在一起。

袁隆平熱愛科學,有著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科研精神和實踐精神。“幾天后就要赴京”領取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袁隆平院士,還不忘“在空中飄下的雨點中”行走在試驗田的田間地頭,面對如此之高的殊榮——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袁隆平院士泰然處之。面對榮譽時的平靜與面對科研時的熱情,是一組鮮明的對比。投身科學研究之中,袁隆平癡迷其中,無法自拔;走下講臺,便馬上來到試驗田,在稻田中仔細地地觀察。對出現分離的稻株一一做詳細的記錄,反復做統計計算之后,才證明出發現符合孟德爾的分離定律。他用這份執著與熱愛,告訴了我們什么是一個科研工作者的最高境界;他用這種嚴謹與認真,告訴了我們什么是一個科研工作者的優秀素養;他用這種堅持不息的實踐,告訴了我們什么是一個科研工作者的成功秘訣。

袁隆平不墨守陳規、循規蹈矩,敢于挑戰權威,始終保持著一顆創新之心。正如文章的小標題所說,創新是科學家的靈魂和本質,所有的偉大發現都是對權威和權威結論的一次成功挑戰。袁隆平院士的科研之路并非一片坦途,他頂著權威學者的指責和壓力,義無反顧地堅持研究。正如文章所說,“這種挑戰之艱難往往會使挑戰者身心俱疲,落荒而逃”,但袁隆平院士不但沒有逃脫,反而愈來愈堅定內心的追求,堅持科研不放松。走過坎坷和艱辛卻不回頭,面對種種非議依然堅守,袁隆平終于在1964年發現了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發表了《水稻雄性的不孕性》,開創了水稻研究的新紀元。認定了就要堅持理想不動搖,夢想才有實現的那一天。

袁隆平注重事實,實事求是,堅持真理。面對雜交水稻為“三不稻”的質疑,袁隆平不是氣急敗壞地反擊,而是心平氣和地用事實說話,既捍衛了事實,也捍衛了真理。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心平氣和顯示的是自信,也是最好的辯駁態度。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真相自會大白于天下。

三、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搜集袁隆平的相關材料并進行整理就是一次語文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意識。搜集整理材料的角度是多元的,可以是人物生平,可以是袁隆平的成就、擔任的職務、獲得的獎項、獲得的榮譽稱號以及世人對袁隆平的評價,可以是袁隆平創作的歌詞——《我有一個夢》,袁隆平寫作的論文,甚至是這篇人物通訊的原文。本篇通訊最初發表于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報》,選入教材時,由作者本人進行了修改,我們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得知,作者到底改了哪些東西。通過搜集材料,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這個人物,如果能夠激起他們對這個人物探究的好奇心,那就是我們最想要的結果。

袁隆平生前獲得無數殊榮,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生前獲得過二十余項國內國際大獎。比如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這是1996年9月18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發現的一顆小行星。

袁隆平曾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評選組委會在頒獎詞中稱:“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薄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這樣的搜集整理既是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鍛煉,對接了新課標提出的“語言構建與運用”的學科核心素養,也是對學生情感、思想上的一次熏陶與教育。

綜上可見,我們在新課標背景下處理人物通訊,如果能夠將人物通訊的文體特點與文章緊密聯系,將“立德樹人”與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質充分結合,組織好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應該是一種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作者通聯:甘肅天水市第九中學]

猜你喜歡袁隆平立德通訊《茶葉通訊》簡介茶葉通訊(2022年2期)2022-11-15《茶葉通訊》簡介茶葉通訊(2022年3期)2022-11-11通訊報道機械研究與應用(2022年4期)2022-09-15喂飽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英語文摘(2021年8期)2021-11-02“袁隆平中隊”重名不重樣少先隊活動(2020年10期)2020-10-28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探索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袁隆平 56年的“師生戀”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華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遠知識經濟·中國直銷(2017年12期)2018-01-03立德樹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碩人才培養路徑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17年4期)2017-05-29通訊簡史中國科技信息(2016年19期)2016-10-25

推薦訪問:教學策略 通訊 人物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